第34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任何考试卷,只要修改,成绩肯定会高于原来的。这样,孩子就发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圆圆认识到,只要去解决一个错题,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如果把错题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试的最终成绩都会是100分。这不但让孩子知道学习要一点一滴地认真对待,最重要的是她会因此觉得,得不得100分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像前面那个哭泣的小男孩一样,以押宝的心态求100分。
不在教育上虔诚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只在分数上步步紧逼的家长,最后多半会沦为节节败退的家长。
有一位家长,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赚了不少钱,但他的儿子一直令他头疼。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初三了,特别不爱学习。他现在担心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说上什么重点学校了。他在一个场合听我提到“分数越要求越少”的观点时,有些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说得不对,孩子学习好不好还是在于他自己,我对儿子多用心,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从来没要求他考100分,他也没学好。”
这个家长的情况我比较了解,他做生意很精明,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怎么笨怎么来。他孩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逢期中、期末考试,他就给儿子请来各科家庭教师,从考试前一个月给孩子补课。他对儿子说:“爸爸不怕花钱,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绩就行。”
他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还能保持中等偏上,他为了鼓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就总是说:“班里谁的家长舍得花这么多钱请家教,你应该进前十名啊。”可他的孩子不但没有进前十名,反而开始往后退。假如儿子考了第二十二名,他就会拿着孩子的考试成绩,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你的学习花了那么多钱,你怎么也该考进前二十名啊。”几年下来,他现在对儿子说的话已变成:“你哪怕考个及格也行啊!”他为了儿子的学习,除了请家教,还经常在考试前给学校老师送礼,回来对儿子说:“你爸赚的钱,都给了老师了,你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谁?”
这位精明的生意人,以为他的商业法则可以处处灵验,花钱就可取得“鬼推磨”的效果。实际上他和前面几位“要100分”的家长比起来,对学习的认识更浅薄,在恶化孩子学习心理方面有过之无不及。他不断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在“考试”上,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断地关注“名次”来扰乱孩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在心态上变得虚浮,不断地用钱来轻薄知识,让孩子学会庸俗思维。一个在学习上目光短浅、没有良好动机、心态虚浮、思维庸俗的孩子,他的成绩怎么可能不一路下滑?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绩。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性,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中的好成绩,也只能从这里出现。
儿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却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这是个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听起来像个悖论,但它真正成立。
7 考好了不奖励
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我们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励圆圆,但只给她精神鼓励,几乎没动用过物质奖励。在学习上更是执行“不奖励”政策。
我在另一篇文章《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里讲到,我们给圆圆的奖励就是经常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她值得表扬的事情,画朵小红花。即使这样的“画饼充饥”,也没拿它用作学习方面的激励,小本中没有一朵小红花是因为考试成绩好得到的。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政策配套。就是说,在我们家,她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她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
并非我们内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学习成绩,作为父母,我们也强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愿望一直是锁在心里,把其转化到日常细节的处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经常表露在言语和表情上。
家长们也许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就当下的社会生活来说,考试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周围根本不缺少“分数场”。从一上学开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绩非常重要。家长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尽力去拿一个好成绩。纵使家长没有奖励,好成绩本身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已足以形成激励作用。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压力过大或变得虚浮起来。
我们认为,家长不渲染考试,不强化分数,会让孩子在考试方面心理一直比较坦然,使他的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学习中没有压力,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从长远的时间里来看更能促进他的学习进步。
圆圆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一直令我们满意,每到学期末我们翻看她的成绩册时,总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们可能会带她去买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为这衣服好看,并且此时应该给她买一件了,我们绝不把她的考试成绩和这件衣服联系起来。
考试成绩本身就是奖励,父母合上成绩册时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悦,就已经足够激励孩子再接再厉了。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用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孩子考好了带他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考到某个程度就带他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所以孩子的学习一直没什么起色。
这位母亲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刺激,区别只是奖品不同。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从物质贫困年代走来的家长们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质刺激,这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
就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物质奖励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
首先,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
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旱冰鞋而去学习,他在学习上就开始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其次,它破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任何考试卷,只要修改,成绩肯定会高于原来的。这样,孩子就发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圆圆认识到,只要去解决一个错题,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如果把错题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试的最终成绩都会是100分。这不但让孩子知道学习要一点一滴地认真对待,最重要的是她会因此觉得,得不得100分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像前面那个哭泣的小男孩一样,以押宝的心态求100分。
不在教育上虔诚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只在分数上步步紧逼的家长,最后多半会沦为节节败退的家长。
有一位家长,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赚了不少钱,但他的儿子一直令他头疼。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初三了,特别不爱学习。他现在担心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说上什么重点学校了。他在一个场合听我提到“分数越要求越少”的观点时,有些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说得不对,孩子学习好不好还是在于他自己,我对儿子多用心,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从来没要求他考100分,他也没学好。”
这个家长的情况我比较了解,他做生意很精明,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怎么笨怎么来。他孩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逢期中、期末考试,他就给儿子请来各科家庭教师,从考试前一个月给孩子补课。他对儿子说:“爸爸不怕花钱,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绩就行。”
他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还能保持中等偏上,他为了鼓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就总是说:“班里谁的家长舍得花这么多钱请家教,你应该进前十名啊。”可他的孩子不但没有进前十名,反而开始往后退。假如儿子考了第二十二名,他就会拿着孩子的考试成绩,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你的学习花了那么多钱,你怎么也该考进前二十名啊。”几年下来,他现在对儿子说的话已变成:“你哪怕考个及格也行啊!”他为了儿子的学习,除了请家教,还经常在考试前给学校老师送礼,回来对儿子说:“你爸赚的钱,都给了老师了,你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谁?”
这位精明的生意人,以为他的商业法则可以处处灵验,花钱就可取得“鬼推磨”的效果。实际上他和前面几位“要100分”的家长比起来,对学习的认识更浅薄,在恶化孩子学习心理方面有过之无不及。他不断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在“考试”上,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断地关注“名次”来扰乱孩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在心态上变得虚浮,不断地用钱来轻薄知识,让孩子学会庸俗思维。一个在学习上目光短浅、没有良好动机、心态虚浮、思维庸俗的孩子,他的成绩怎么可能不一路下滑?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绩。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性,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中的好成绩,也只能从这里出现。
儿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却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这是个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听起来像个悖论,但它真正成立。
7 考好了不奖励
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我们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励圆圆,但只给她精神鼓励,几乎没动用过物质奖励。在学习上更是执行“不奖励”政策。
我在另一篇文章《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里讲到,我们给圆圆的奖励就是经常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她值得表扬的事情,画朵小红花。即使这样的“画饼充饥”,也没拿它用作学习方面的激励,小本中没有一朵小红花是因为考试成绩好得到的。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政策配套。就是说,在我们家,她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她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
并非我们内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学习成绩,作为父母,我们也强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愿望一直是锁在心里,把其转化到日常细节的处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经常表露在言语和表情上。
家长们也许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就当下的社会生活来说,考试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周围根本不缺少“分数场”。从一上学开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绩非常重要。家长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尽力去拿一个好成绩。纵使家长没有奖励,好成绩本身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已足以形成激励作用。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压力过大或变得虚浮起来。
我们认为,家长不渲染考试,不强化分数,会让孩子在考试方面心理一直比较坦然,使他的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学习中没有压力,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从长远的时间里来看更能促进他的学习进步。
圆圆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一直令我们满意,每到学期末我们翻看她的成绩册时,总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们可能会带她去买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为这衣服好看,并且此时应该给她买一件了,我们绝不把她的考试成绩和这件衣服联系起来。
考试成绩本身就是奖励,父母合上成绩册时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悦,就已经足够激励孩子再接再厉了。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用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孩子考好了带他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考到某个程度就带他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所以孩子的学习一直没什么起色。
这位母亲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刺激,区别只是奖品不同。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从物质贫困年代走来的家长们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质刺激,这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
就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物质奖励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
首先,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
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旱冰鞋而去学习,他在学习上就开始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其次,它破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