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木匠(二)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风水先生有择定手段,“半个先生”不可忘了建议责任。雇主常会听从木匠的启示,采纳他的意见。简单地把雇主的疑虑斥为迷信,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人反感。不负责任地劝以“信则有,不信则无”,只能加重疑虑,让人忐忑。
对一些忌讳,也不可不注意。如,提前为老人做出的寿材(棺材),必然要存放起来。木匠做好之后,随手捡几块废木头放进空棺内,因为有人认为棺材空着肚子有进食的**。存放时,要大头朝里,小头朝外摆放,因为棺材在用时才大头朝外。有时雇主对这样的忌讳不甚了了,木匠提个醒,可免事后有人埋怨和非议。常情,人在运气不佳时,会寻找和发现出许多造成不佳的原因,并想起和怨恨当时做事的人。
出师
总之,木匠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木匠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学会了许多木活的制作技能,明白了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道理,为满师后独立开业打下了基础,但是,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傅来说,叫出徒。学徒满师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继续留在师作,在师傅的统带下,过安定的日子,可免四处奔波,独自张罗开业的烦恼。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钱收入上,往往被师傅“糊涂”去若干。这对于苦熬了三年零一节,满师后打算成家立业的人,难免不生怨气,情绪和言语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满,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时间久了,师徒之间就会出现感情别扭,徒弟对师傅失去了信任,以后一旦离开师作,轻易不与师作搭伙。虽然逢年过节照常去看望师傅,但那已经是两回事。
另一条路,是满师后马上离开师作,去开创自己的天地。万事开头难,以后的路怎么走,心中空荡荡一片茫然,孤零零怅然无助。
又一个约定与现实
首先要添置工具。学徒时使用的工具都是师傅的。当初师徒约定中有一条,出徒时,师傅送一套工具给徒弟,既表示对徒弟的关爱,也内含你已学成,可以独立工作离开师傅了,所以,离师时,师傅客气地说“把你常用的斧子带走吧,其他工具你看着拿吧”。所说的其他工具,多是平时大家共用的,只有一套,你拿走了,师作没的用,所以不能带走。师傅又绝不会花钱另买一套送给你。
木匠工具,主要分两种。铁制的“刃子家伙”,如斧子,锛子,各种凿刀,刨刀,各类锯条等,需花钱购买;木质的,如各类刨床,各种尺,以及锛苫子,锯梁锯拐,墨斗等,都是自己制做。学徒三年多,徒弟已经学会并制做了各种类型的木质工具,但刃子家伙很少,必须添置齐全。买工具需去城里,小地方虽也有卖,但品种不全。现如今,五金商店很多,木匠工具容易买到,即使去城里专营店买,乘公交车或打车都很方便。过去交通不便,进城只能步行,早晨起五更,顶星星摸黑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来,来去要走二百多里路。
帮作
配齐了工具,去哪干活呢?出师前不可能应接下雇主,雇主也不可能知道你已离师,就立即去找你做活儿。离开了师作,就等于失了业。现在的人都知道利用广告的形式招揽和扩大业务,但木匠不可能到处吆喝去找雇主。木匠是坐庄买卖,只能等雇主找木匠。唯一的办法是投靠他人。寻找可能需要帮手,又乐于助人,最好是挑单单干的木匠,提出帮作的请求。若能得到允许,就可跟着他一起干活儿了。不然只好再找别人。平常人尚知道求人难,手艺人大都傲性很强,求人时更觉为难。无奈,为了生存,只能舍去脸面。
木匠能有一个好搭档,如同交上一个好朋友,那是他的幸运,福分。前面说过“一个木匠不算木匠”。耍单的木匠也需要有人来合作,尤其是年近中年的木匠,还可借重初离师者的年轻力壮提高名声。
只要搭作成功,就能开展职业。干上一段时间,在地方上有了影响,逐渐地就有雇主找上门来,自己也可应些活儿,扩大伙伴的业务,给伙伴带来效益。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乡民中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终于是位“师傅”了。
帮作是个过渡,完成过渡,也铺就了木匠生涯之路,以后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木匠了。他对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一生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把刀”
“二把刀”,是指不具备某行业的深层技术,仅知皮毛的人。
木匠行业的“二把刀”,实在算不得木匠。这类人中,有投师干了一年半载,后因种种原因辞师而去者。有虽经师学徒,但实在缺乏天份始终未学成者,也有喜好木匠这个行当,不投师,靠自己的聪明摸索到一点门道的人,他们能使用工具,但不精熟;经历制作过程,但不知其所以然,仍不能独立完成制做,即使做了,也达不到标准。技能和修养长期停留在初期学徒的阶段,总达不到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
雇主们不可能直接雇请他们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没有独立应活儿的机会,只能在真正的木匠带领下,受支使,干些现成的工具活儿。
有的时候,木匠们活儿多很忙,尤其是先期活,为了把控后续制做,不得不找人帮忙抢活。如,春季里打造木架,雇主本想雇请某木匠,又顾虑他人少活多,忙不过来,若专等此人,必要很长时间,季节不等人,弄不好会拖到雨季,给建房带来很多不利和麻烦,只好另请他人。木匠深知此情,为给以后的业务打下基础,于是找人帮忙,抢做木架活。好在木架活不是很精细。这样,二把刀们就派上了用场。有时拉大锯一类的活儿,也找他们干。设计和掌尺他们不行,简单的糙活儿总能顶个人。
活儿干完了,木匠会婉言辞去他们,虽是打短工,干力气活儿,他们却也乐意和木匠一起,享受一阵子师傅待遇,总是美事一桩。
三类木匠
如果一定要把木匠分个档次,那么师承好,悟性高,能够遵从行业规矩的,大概要算是一流木匠了。他们心灵手巧,手艺出众,职业知识丰富,干活出力,又能与人为善,在乡民中有很好的口碑。其次是平平者,他们人数较多,似乎永远停滞在原有水平上,职业知识不足,业绩平平,进步缓慢,能应接普通的大路活儿,文化水平低限制了他们的钻研空间。还有一类,他们的名气很大,多以不雅的绰号为人所知,先天知识不足,陋习却在众匠之上,这类人大多是半路出家者或者中途辞师者,依着自吹自擂,自捧自夸造成的效果,也能寻些雇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雇主们常常在事后后悔自己的选择。
矛盾的选择
平时各自分散串乡做活的木匠们,有时遇到大工程,必须若干个小组集中起来成大作儿。这是学习和提高技艺的场所,也是显现技能和出名的机会。平日里,谁有多高的技能,无从比较,只有在大作儿里,才显得出来。
“鸟入丛林,匠(怕)入作”。为眼下也为以后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木匠们在大作中都不甘落后于人。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家艺,有意无意地显露一手,显示自己的专长,以赢得同行们的佩服和认可,至少不能被同行看低。
手艺再好的匠人,也不会是全才,总在某个方面或某项操作技术上逊人一筹,有了比较,也就有了高低优劣之分。平日里孤傲的性情,在大作中也变得温和谦逊,只有不知天之高地之厚的那类人,仍自高自大,招人生厌,最终落得个让人嘲笑的结局,恨恨而去。
木匠的心态,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矛盾的。带徒弟,既要教他,又要留一手;同行之间,即是竞争的对手,又可能是搭作的伙伴,对技艺不懈的追求,却对本行感到厌倦;常自我欣赏属于上九流,也认可不过是伺候人的;总说“掇泥匠,不拜佛”,却又相信因果,敬畏神灵。对于入大作,是既希望经多见广,经事长智,提高自己,又不愿在作中受贬比。
入大作的机会是很少有的,因为形成大作的大工程是很少的。
技术的保守
师傅的专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局限着徒弟的水平。跟多高的师傅,学多高的手艺。只有广泛的接触各路匠人,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才能大长技能。
但是,木匠们在技术上相当保守。这可能是所有技术行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招鲜,吃遍天”。说的是一技之长的重要,直接关系到行业中的名气,关系到自己的生活来源。技术好,名气大,雇主就多,木匠们走村串乡耍手艺,不过是为了谋生活。
学徒期间,只要勤学好问,为师者多有问必答。就是其他木匠,对学徒的求问,也不好拒之不答。但是,一旦出师独立,再向人求教,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含混不清,或答非所问,既不伤害情面,又保守住技术。有得干脆笑着回答说“不知道”,让人无法再开口。
“艺人独”。木匠们常自叹道:“唉!艺人独啊!”。话语中既抱怨他人的保守,同时也为自己的保守开脱。“同行是冤家”,是几乎所有手艺人共同认定的道理。
从事了木匠行业,就与所有同行产生了竞争。争雇主,争活茬儿,争市场,争生存。竞争中,技术是竞争的力量,谁掌握的技术多,技术精,谁的竞争力就强。手艺好,活茬儿多的干不过来。手艺差的,活茬儿往往接不上。
“宁教一手,不教一口”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由于竞争厉害关系的存在,即使在师徒之间,也存在“宁教一手,不教一口”的现象。因为今天的徒弟,就是未来的师傅,独立之后就是有限市场中的竞争对手。“教一手”,因师徒名份在,师傅不得不教给徒弟一种技术手法,但往往留下了“一口”。“宁教一手”,一个“宁”字,准确表达了传艺者的心态。
“一口”是什么?是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呈押韵顺口的谚语形式,内含深刻准确的技术知识和事理,一语中的。
例如,板材粘接要用鳔胶,膘汁的粘稠度关系到粘接效果,关系到器物的质量。怎样掌握膘汁粘稠度,什么情况下稠,什么情况下稀,靠什么定标准呢?师傅看过鳔锅里的膘汁,说“哎呀,稀了,再熬稠些吧。”有时,师傅说:“太稠了,再加些水吧。”徒弟照办了,但始终懵懂,不明个中道理。于是,师傅说,熬鳔胶要“冬流夏稠”。只这“一口”,让人豁然明白了用鳔的道理。再加上板材干燥,板缝严实,这样粘接的板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开裂。
现如今,粘接用胶不仅品种多,而且使用方便,不用熬制。但在过去,这“一口”就是技术资本,是施业的实力,当然也是不轻易外传的秘密。
又如,做碾子的木框,看上去很简单,但技术要求却不低。安装好的碾轱辘,推动起来运转应当轻快,秘密在哪里呢?在碾脐和碾窝的间隙上,“一分轻,二分重,三分脐儿推不动”。没人教这“一口”,那么做碾框的人,永远不能准确使用这个技术标准。
木匠们有时在一起议论,你留一手,我留一手,如此代代相留,到最后时,岂不一手全无。有些使人担心。但木匠这行当,千百年来,照样存在,并未断绝。
其实,匠人对保守的对象是有选择的,对自己的子弟是倾囊相授的。木匠行里也讲究子弟班。儿子跟着老子学艺,老子唯恐儿子技术不济,不如人,岂能再留一手。哥哥带弟弟从业,将来肯定是一个作伙里的人,不教会他,以后一起干活时,还得自己费力,情义上也过不去。对心地善,人品好的徒弟,师傅喜欢他,也不会保守。况且“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在师承的基础上,只要虚心好学,勤于钻研,人品端正有人缘,即使不是子弟班出身,也同样能学到更多的技术和知识。悟性高的,还能开发出新东西,或为佼佼者。
不光彩的“偷学儿”
由于互相保守的原因,使得偷学他人技艺,成为行业中的一种陋习。“偷学”在行业用语中含有很大的贬义。一贬得到技艺的方法不光明,二贬得不到技艺的真髓,用时达不到标准,漏洞频出。同时也有对偷学者的人品的贬斥责备。
学艺人见艺学艺,而后模仿演练,确实是一个快捷的学习方法。师傅把技能演示给徒弟,让徒弟看到操作过程,从而完成授艺。如果徒弟只顾低头干活儿,不留心师傅的示范,就是徒弟的问题了。有的木匠为显示自己的技能,露一手,也会有意无意地送人一招。有的木匠特意请人吃酒,酒酣意浓时向人讨教,被请者觉得情短,还人以艺,教人一手,学者有心,教者乐意,明正授受,与偷毫无关系。
木匠们在业务上的竞争,使技艺成为重要的筹码。一方面要保守自己的专长技术不使扩散,一方面又想得到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直接问人求艺多获不果,而偷学却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偷学者与被偷者往往是搭伴在一起干活的人。乘人不在,偷看他的木活儿实样,“啊,原来是这样”,恍然大悟。即使不在一起干活,只要能拉上关系搭上话,便可借串作聊天去看他人的操作过程,见艺学艺。
另有一类,不会装会,使人误以为他已掌握了某种技艺,没必要再对他保密,从而演示了制作过程,结果受骗上当,被人学去了技艺。这种骗艺最没德行,拿去了人家的东西,毫不领情,毫无愧意,甚至自庆得逞,得了便宜还卖乖,只能让同行人心冷,疏而远之。贼人偷钱财,被窃者对偷儿愤恨至极,常常是咬牙切齿。艺人们对偷艺者,心中虽也不快,但不至于大恨,虽不赞赏,也不深怨,听之任之。
木匠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著名演员******在小品剧《我想有个家》中,对木匠有一笔形象而传神的描画,道白“四级木工相当中级知识分子”后,立刻沾沾自喜,神采飞扬,颇为自负。
工人的工资实行级别制,从学徒工开始,最高为八级。虽是工资级,也可说明工人的综合实力,四级工应是老练的工人了。四级木工也应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相当中级知识分子”,虽是艺术笑点,夸张,但比喻确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说中了木匠的一种心理。乡村的木匠师傅们虽然没有工人那样的级别,但他们的确认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几十年前的普通农民,生产生活的范围,主要是家宅和田地之间。据说,在偏僻的农村里,甚至有老妇自嫁来后,再没走出去过。应该承认,在那时,木匠由于长年外出做工,活动的范围广,相与的人多,经历的事多,并且手艺人中愚笨的人少,大都善于学习和接受知识,他们的素养要高于一般人。
木匠虽然是体力劳动者,文字水平低,但言谈举止,仪表形象不粗俗,待人接物,有情有理。他们讲究外表干净利落,看不惯不修边幅;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着不能拖腰拉胯,坐着不能身歪体斜;讲究吃相,年轻的学徒可以狼吞虎咽,为师的不能有紧吃大嚼的饥迫样,嘴巴不可发出让人讨厌的声响;言谈风趣,但从不毫无顾忌的哈哈大笑,绝无低级下流话;讲究衣不露体,大热天照样穿长裤,甚至不挽起裤腿,任凭汗流浃背,也不赤膊光膀子。等等。自尊,自爱,自贵,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手艺人形象,是他们从学徒开始就努力修习的功课。
自傲的深处是自卑
木匠的性格大多直率,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不绕弯子,可以说,朴实无华是他们的作风。但人们总感觉与木匠相处不易,总觉得有一面无形的盾牌挡在面前,尤其是木匠同行之间,这种感觉更明显。在木匠随和而又严肃的仪态中,有一股独特的高傲气,以防范戒备方式表现出来,既不拒人千里,也不过分亲近。
旧时的观念,把社会行业分为上九流和下九流,木匠们因工匠属于上九流而引以为荣,为不屈居人下而自豪,为受到社会的尊重而骄傲。木匠们因为自己拥有人人有用的一技之长,绝不会主动请求雇主的业务,相反,是等着雇主慕名上门来“请求”自己去做活,雇主本是主人,但此时似乎没了主人的硬气。这种地位的倒置,也加重了木匠们位在人上的心理。乡人和雇主对手艺人的热情和优待,由来已久,经久成习,这在客观上更增强了木匠们的优越感,成为助长他们傲气的温床。木匠们为享受到别人尊重而得意,然而,木匠们在骄傲和得意之余,常常顾影自怜,长年背着个家伙斗子,走东村去西庄,出张家进李家,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生活混口饭吃。受到优待,是雇主的客气,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是要用优质服务回报人家的。归根到底,不过是靠手艺和力气伺候人罢了。他们没有忘记这个行业的性质,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们学成了这行手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沿着这条生活道路走下去。他们在矛盾中生活,既有骄傲的资本,也有被看不起的原由,于是与人相处时,总是处于戒备状态,非常敏感。
木匠们常为了不值得的小事较真,为几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发生口角争执,甚至翻脸伤和气。他们总爱把自己放在至高的位置,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自褒,自傲,自负,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心态和脾性。他们喜欢听褒奖话,尽管褒奖中多有恭维。他们把对别人的褒奖也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他们容不得当面批评,甚至把善意的批评也当做贬斥,把良好的建议当作嘲讽,予以抵触或反唇相讥。他们认定“艺人相轻”是祖辈相传的真理,悟不出艺人相捧也会带来益处。有时差错就摆在面前,也要强找理由进行辩解。绝不心悦诚服地承认错误。他们顽强摆出师傅的架子,认为这样才有尊严。此时,徒弟常常是替罪羊,把错误推在徒弟身上,当众训斥一顿,既解脱自己的窘境,又在人前树威立尊。
人自尊、自爱本是好事,有一点傲气也无可厚非,但木匠的自尊心太强,强的老虎屁股摸不得。
尽管“四级木工相当中级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努力完善自己,但木匠终归是木匠。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气质和形象。
木匠也有沮丧时
平日里,木匠们总能受到雇主们客人般的招待。虽不是嘉宾贵客的待遇,但茶饭热情,语言亲切,至少让人置身于欢快的气氛中。然而也有大煞风景的时候,不是主人不热情,实在是热情不起来。
有一种活儿,没的商量,只要找到头上,木匠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赶往事主家,原先的雇主决不阻拦,只需打个招呼就行。这种活儿就是赶制棺材,也叫赶热活。有人去世,没有现成的棺材装殓,只得赶紧赶制。
过去,家里有老人,孝敬的儿女都会提前把棺材做好,找地方存放起来,以防临期着忙。老人也愿意看到自己在未来那个世界的“房子”。棺材也叫寿材,听起来有些喜气。老丧为喜。有的老人寿数长,寿材存放多年后,陈旧走形,不得不拆开重新做过。如果提前没准备好,人去世了,只好临时现赶。常是好几个木匠,从各处集中到事主家,昼夜不停,直到做成为止。
这样的活儿,每年都有几次。加夜班更是常事。木匠们叫“打夜作”。打夜作是要加工钱的,就象现在加夜班拿双份工资一样。现在打工最多承包计件形式,多干多挣。过去木匠做活几乎全是按日记工,绝少承包。木匠总觉得有力气没地方卖。打夜作虽然仍按日计酬,但白天黑夜都干活,有双份收入进项,可以说发了一点“灾难”小财。但这个钱可不是好挣的。首先,在夜里干活,虽有照明,但明黑天不如暗白日,总不及白天光亮,不得眼,容易出红伤,不安全。干活时要处处加小心。木匠给私人家干活,是没有劳动保护的,出了红伤事故,只能自己歇息治疗。更让人不得劲的,是干活和小歇的环境不佳。有的死者在屋里停尸,木匠在屋外院子里干活。乡村习俗死者生前好友和亲属后辈,闻知丧讯,都要赶来祭奠悼念,在死者灵床前烧化纸钱,并放声一哭,以示悲痛。守灵的亲属也不时地嚎啕一阵,为的是召唤死者灵魂不要远去。空气中时时弥漫着呛鼻熏脑的烧纸气味,阵阵哭声震颤着灯光惨淡的夜空---凄戚阴晦的气氛笼罩着整座院落。有的丧家屋子少,木匠吃饭时要进到屋里(工间歇息绝不进屋的,即使是冬天,也在院子里喝水小歇),床上躺着死者,尸身上蒙盖着被子,屋里有一种特有的气味,不知是尸味还是烧纸味,或是二者的混合味,使人呼吸憋闷不畅,心蹙胃翻。木匠干了半宿活儿,无奈饥肠需要充填,于是大家闷了头吃饭,很少说话,若在平时,几个木匠聚在一起,少不了天南地北,趣事新闻地山侃。而此时饭食似乎变了味道,人也没了胃口,木匠大多吃不好,草草了事。有的守灵者,该哭了就要哭一哭,不管木匠正在用饭,尤其第一声起哭,冷不丁响起,更深夜静,着实让人心颤肝抖。木匠们个个神态木然,面色凄苦,语言空乏,口气唏嘘,没有了平日里“师傅”的神采,没法再端“师傅”的架势。无奈,他们从事了这个职业,赶上什么算什么,他们此时,不过是亡者冥去的送行者。骄傲的师傅们也有神情沮丧的时候。
拙匠人,巧主人
木匠给人做活,并非完全独立做主,随心所欲,有时会直接受到限制,不能彻底发挥专长。与雇主意见相左,是经常发生的事。按照“拙匠人,巧主人”的施业原则,最终只能遵从雇主的决定,也是没办法的事。雇主们的脾气秉性,以及对木活加工技术的认知程度,大有差异,但他们是主人,这一点是相同的。主人有决定权。
有的雇主,雇过或多次雇过木匠,或比较了解手艺人的职业作为,相信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人品,也理解他们的苦衷,经验教会了他如何选择被雇者,他特会处理与被雇者的关系。在交代过工作的内容、样式和标准后,放心地让人去干,他不以主人自居,用建议的方式提出意见,用商量的口气提出要求,更多地听取木匠的意见,考虑后,尽量采纳。他要与木匠一起共同做好自己的事情,结果是达到了目的,还建立了友情。双方皆大欢喜。
有的雇主,对木活的施工技术,缺乏了解,他以主人的身份坚持己见,对木匠提出的意见,漠然置之,不予重视。好象木匠是在故弄玄虚,无中生有,添麻烦。木匠虽然很为难,但也没办法,最终仍要听从主人的决定。这种情况下,难免不出问题。曾有一房主,盖房做木架时,木匠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其中一根看似粗壮的明柁柁料提出异议,几次建议更换。雇主先是疑惑,而后不置可否,最后否定了木匠的意见。房子建成后,柁体果然承不住房顶的沉重压力,发生断裂,不得不重新更换。房主损失了财力,木匠也损失了名誉,因为外界人不知内情,只知柁是木匠做的,不知木匠当时有建议。结果是双方都不满意。又有人打做家具,坚持让木匠使用半干的木料,家具做成后,发生走形。事后,雇主不提起木匠曾反对使用湿料,只怪木匠手艺潮。对这样的雇主,木匠最是无奈,正确的意见遭到否定,施工又不能因此半途中断,只能听之任之。
还有个别雇主,因了他是主人,似乎木活知识比专业木匠还专业,要木匠这样做或那样做,使木匠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放不开手脚。这样的人,大多爱挑剔,对做成的木活,看这里不行,看那里也不好,简直一无是处。最后,活儿干完,不欢而散。“拙匠人,巧主人”,对这样的雇主,木匠只有忍耐。
都说“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却不知,事事全由东,问题由此生。为难的是手艺人。
木匠与雇主的关系,在劳务存续期间,基本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向雇主提要求,看上去很象在支使雇主,实际上是为了完成工作的需要,诸如提供施工的计划,所需的材料,干活的场地,以及其他什么,等等。没有(除了工钱)向雇主要求其他个人利益的权力。施工中,木匠进行的似乎是自己做主的制做,其实是不超越雇主意志范围的被动劳动。这是这种临时劳务的存续原则,这个原则在劳务关系成立的同时,也一起产生了。木匠为能得到业务和工钱回报,就必须认可这种关系,遵从雇主的意志,服从雇主的支配,之所以对某些雇主持听之任之,忍耐的态度,主要原因也是这种关系的先期存在。即使是心性高傲,脾气暴躁的木匠,尽管他完全出于维护雇主利益的一片忠心,面对雇主的无知无理,也决然不会公然对抗,更不会罢工而去。“宁和明白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就是这个理。木匠的好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多年的随人就缘,平静无事状态下积累起来的。公开对抗雇主的意志和决定,绝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适合认定了做木匠职业的人。
行业陋习---臭说人
木匠们在与雇主和以后可能是雇主的人交往中,表现得谦和随顺,知情达理,在对待同行人时,却常是唯我独尊,不可冒犯。同行是木匠施业中直接或间接共事的人,搭作散作是常有的事。木匠搭作,有几种情况。帮作只是其中一种,互相间尚能生出忆念或感激之情。有时遇到大活或急活,自己人少,也要请人来临时帮忙,请的多是平日里关系相处较好的,至少是自己认为还行的人。也有由雇主直接把几拨木匠聚拢在一起的情况,若用的人少时,雇主多能征询一下头拨木匠的意见,问一问再找谁合适,若用的人多,或者合适人来不了,那就只能随遇拼凑了。这种情况,木匠也无所谓,干的是活,挣得是钱,和谁搭作并不重要,只是心里不痛快而已。
木匠临时搭作在一起时,互相谦让,待人以礼,客客气气,看着一团和气,其实各自都存有戒备心。手艺人大都头脑机敏,说话伶牙利齿,当面指斥人时,尚能顾碍情面,指东说西,指桑骂槐,或者借题发挥,含沙射影,若背后贬损人时,言辞犀利,毫无顾忌,几近刻薄。当面客气,互不干犯,为的是和气生财,顺利地把活干完,工钱挣到手,然后散作,各奔东西。有的人不等走到家,闲言烂语即起,刚才的一团和气,此时飞到了九霄云外。这种搭作不过是权宜之计,互相利用罢了。
木匠中有不少人喜欢臭说人,三句话不离本行,把同行人的事当做聊天的内容,当着张三说李四,当着李四说张三,若当着行外人,把张三李四都说到。说某人手艺不错,但脾气暴躁;说某人脾气虽好,但脑子很笨;说某人干活慢,耗工太多;说某人干活快,但质量太糙;说某人犯糊涂锯短了大柁料;说某人逞英雄锛子砍了脚;等等。然后数说自己的英雄事迹,如何解决施工难题得到雇主夸奖,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受到人们称赞,诸如此类。几乎所有同行都在他之下,唯他出类拔萃,艺压群匠。
“艺人相轻”,是技艺行业一个普遍说法。木匠这个手艺人群,自然也不例外。互不服气,互相挑剔,甚至背后臭说人,揭人短,借以制造舆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造成这种相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雇佣市场的竞争机制,但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水平。酒好不怕巷子深。行业内少有大家公认的好木匠,能被认可某一方面还行的,已经是不错的了。但乡民对谁优谁劣另有分说。优也好,劣也罢,谁也没有退出这个职业,都在干着。施业市场的竞争,一方面促使人努力提高技艺,稳定自己的一片天地,也造成有些人的晦暗心理和歪风陋习。
不良的竞争
为争得雇主,有活可做,撬活儿,戗活儿的事屡见不鲜。雇主本已约了张木匠,但李木匠偏能把雇主说动,不再专等老张,最终把活儿撬过来自己干。前边说过,正常情况下,谁干了前期的活儿,谁还接着干后续的活儿,但后续活儿常被人戗走。明知活儿是被人戗走的,也无奈其何。怨雇主吗?雇主有选择的权力,想雇谁就雇谁。怨戗活儿的人吗?怨也没用。最好是谁也别怨,今天你戗我,毫不客气,明天我戗你,心安理得。但一旦临时搭作,凑到一处时,依然老张老李,和气一团。这样的事,当面较不得真儿,只是心里的劲儿。
撬活儿,戗活儿的人,大多是手艺平常的人。被撬被戗的也多是他们。雇主少,活儿少,不得不如此。手艺好,群众口碑好的木匠,不仅活儿多,雇主对他也信服,轻易不会跑活儿。即使跑个一份半份的,也无所谓,不在乎。所以也很少说同行的不是,撬别人的活儿。
前程不美,生活不富
木匠从三年学徒开始,到出师后帮作(满师后继续留在师作,实质上仍属帮作),到真正成熟成名,独立施业,前后需要七、八年乃至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其间所经历的坎坷艰难,耗费的心血年华,让其本人铭记在心。每个木匠都有许多自己的故事。说起往事,常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但最终都为修成正果感到欣慰自豪,为最终享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物质优遇而得意。
木匠的劳动收入,说不上可观,但比起一般卖死笨力气的壮工和只有简单技术的人,确要高出许多。不仅工钱高出一大截,而且还有工钱以外的实惠酒饭烟茶。按行业习惯,除每年为旧村政会出二、三个义工外,木匠不做人情工,即使是亲朋好友,也照常给付工钱,很少有拖欠工钱追债讨账的现象,所以没有额外的收入流失。只要长年有活儿干,就有稳定的收入。以实际得到的经济利益,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稍有余资的,至少吃饱穿暖不成问题,这在旧时,已是同样家庭人口,同等劳动力,只有少量土地的普通农民,不容易达到的水平了。
在以工分计酬,工分值又很低的年代里,基层生产单位为了平衡这个差距,给所有小匠(木匠、石匠、瓦匠,以及鞍子匠、铁匠、补鞋匠等的总称)定出交钱买工分的制度,并伴随相应的惩罚措施。要求首当其冲的木匠,必须交出全部工钱,并规定了每月的出工天数。没有事假,伤病假,没有休息日,雨雪假,甚至打夜作也计入天数,最多时以每月的天数为准。那时一个木匠的工钱,相当于三个壮劳力的工分值。木匠深知自己的劳动价值,既要应付规定的交钱天数,又想落点剩余,真是想方设法到了千方百计的地步。
尽管木匠的实际收入高于一般人,但木匠们还是经常叹息技艺行业流传的一句格言---“艺人不富”。叹息劳作的艰辛,叹息生活的艰苦,遗憾又无奈。
风水先生有择定手段,“半个先生”不可忘了建议责任。雇主常会听从木匠的启示,采纳他的意见。简单地把雇主的疑虑斥为迷信,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人反感。不负责任地劝以“信则有,不信则无”,只能加重疑虑,让人忐忑。
对一些忌讳,也不可不注意。如,提前为老人做出的寿材(棺材),必然要存放起来。木匠做好之后,随手捡几块废木头放进空棺内,因为有人认为棺材空着肚子有进食的**。存放时,要大头朝里,小头朝外摆放,因为棺材在用时才大头朝外。有时雇主对这样的忌讳不甚了了,木匠提个醒,可免事后有人埋怨和非议。常情,人在运气不佳时,会寻找和发现出许多造成不佳的原因,并想起和怨恨当时做事的人。
出师
总之,木匠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木匠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学会了许多木活的制作技能,明白了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道理,为满师后独立开业打下了基础,但是,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傅来说,叫出徒。学徒满师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继续留在师作,在师傅的统带下,过安定的日子,可免四处奔波,独自张罗开业的烦恼。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钱收入上,往往被师傅“糊涂”去若干。这对于苦熬了三年零一节,满师后打算成家立业的人,难免不生怨气,情绪和言语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满,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时间久了,师徒之间就会出现感情别扭,徒弟对师傅失去了信任,以后一旦离开师作,轻易不与师作搭伙。虽然逢年过节照常去看望师傅,但那已经是两回事。
另一条路,是满师后马上离开师作,去开创自己的天地。万事开头难,以后的路怎么走,心中空荡荡一片茫然,孤零零怅然无助。
又一个约定与现实
首先要添置工具。学徒时使用的工具都是师傅的。当初师徒约定中有一条,出徒时,师傅送一套工具给徒弟,既表示对徒弟的关爱,也内含你已学成,可以独立工作离开师傅了,所以,离师时,师傅客气地说“把你常用的斧子带走吧,其他工具你看着拿吧”。所说的其他工具,多是平时大家共用的,只有一套,你拿走了,师作没的用,所以不能带走。师傅又绝不会花钱另买一套送给你。
木匠工具,主要分两种。铁制的“刃子家伙”,如斧子,锛子,各种凿刀,刨刀,各类锯条等,需花钱购买;木质的,如各类刨床,各种尺,以及锛苫子,锯梁锯拐,墨斗等,都是自己制做。学徒三年多,徒弟已经学会并制做了各种类型的木质工具,但刃子家伙很少,必须添置齐全。买工具需去城里,小地方虽也有卖,但品种不全。现如今,五金商店很多,木匠工具容易买到,即使去城里专营店买,乘公交车或打车都很方便。过去交通不便,进城只能步行,早晨起五更,顶星星摸黑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来,来去要走二百多里路。
帮作
配齐了工具,去哪干活呢?出师前不可能应接下雇主,雇主也不可能知道你已离师,就立即去找你做活儿。离开了师作,就等于失了业。现在的人都知道利用广告的形式招揽和扩大业务,但木匠不可能到处吆喝去找雇主。木匠是坐庄买卖,只能等雇主找木匠。唯一的办法是投靠他人。寻找可能需要帮手,又乐于助人,最好是挑单单干的木匠,提出帮作的请求。若能得到允许,就可跟着他一起干活儿了。不然只好再找别人。平常人尚知道求人难,手艺人大都傲性很强,求人时更觉为难。无奈,为了生存,只能舍去脸面。
木匠能有一个好搭档,如同交上一个好朋友,那是他的幸运,福分。前面说过“一个木匠不算木匠”。耍单的木匠也需要有人来合作,尤其是年近中年的木匠,还可借重初离师者的年轻力壮提高名声。
只要搭作成功,就能开展职业。干上一段时间,在地方上有了影响,逐渐地就有雇主找上门来,自己也可应些活儿,扩大伙伴的业务,给伙伴带来效益。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乡民中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终于是位“师傅”了。
帮作是个过渡,完成过渡,也铺就了木匠生涯之路,以后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木匠了。他对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一生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把刀”
“二把刀”,是指不具备某行业的深层技术,仅知皮毛的人。
木匠行业的“二把刀”,实在算不得木匠。这类人中,有投师干了一年半载,后因种种原因辞师而去者。有虽经师学徒,但实在缺乏天份始终未学成者,也有喜好木匠这个行当,不投师,靠自己的聪明摸索到一点门道的人,他们能使用工具,但不精熟;经历制作过程,但不知其所以然,仍不能独立完成制做,即使做了,也达不到标准。技能和修养长期停留在初期学徒的阶段,总达不到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
雇主们不可能直接雇请他们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没有独立应活儿的机会,只能在真正的木匠带领下,受支使,干些现成的工具活儿。
有的时候,木匠们活儿多很忙,尤其是先期活,为了把控后续制做,不得不找人帮忙抢活。如,春季里打造木架,雇主本想雇请某木匠,又顾虑他人少活多,忙不过来,若专等此人,必要很长时间,季节不等人,弄不好会拖到雨季,给建房带来很多不利和麻烦,只好另请他人。木匠深知此情,为给以后的业务打下基础,于是找人帮忙,抢做木架活。好在木架活不是很精细。这样,二把刀们就派上了用场。有时拉大锯一类的活儿,也找他们干。设计和掌尺他们不行,简单的糙活儿总能顶个人。
活儿干完了,木匠会婉言辞去他们,虽是打短工,干力气活儿,他们却也乐意和木匠一起,享受一阵子师傅待遇,总是美事一桩。
三类木匠
如果一定要把木匠分个档次,那么师承好,悟性高,能够遵从行业规矩的,大概要算是一流木匠了。他们心灵手巧,手艺出众,职业知识丰富,干活出力,又能与人为善,在乡民中有很好的口碑。其次是平平者,他们人数较多,似乎永远停滞在原有水平上,职业知识不足,业绩平平,进步缓慢,能应接普通的大路活儿,文化水平低限制了他们的钻研空间。还有一类,他们的名气很大,多以不雅的绰号为人所知,先天知识不足,陋习却在众匠之上,这类人大多是半路出家者或者中途辞师者,依着自吹自擂,自捧自夸造成的效果,也能寻些雇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雇主们常常在事后后悔自己的选择。
矛盾的选择
平时各自分散串乡做活的木匠们,有时遇到大工程,必须若干个小组集中起来成大作儿。这是学习和提高技艺的场所,也是显现技能和出名的机会。平日里,谁有多高的技能,无从比较,只有在大作儿里,才显得出来。
“鸟入丛林,匠(怕)入作”。为眼下也为以后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木匠们在大作中都不甘落后于人。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家艺,有意无意地显露一手,显示自己的专长,以赢得同行们的佩服和认可,至少不能被同行看低。
手艺再好的匠人,也不会是全才,总在某个方面或某项操作技术上逊人一筹,有了比较,也就有了高低优劣之分。平日里孤傲的性情,在大作中也变得温和谦逊,只有不知天之高地之厚的那类人,仍自高自大,招人生厌,最终落得个让人嘲笑的结局,恨恨而去。
木匠的心态,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矛盾的。带徒弟,既要教他,又要留一手;同行之间,即是竞争的对手,又可能是搭作的伙伴,对技艺不懈的追求,却对本行感到厌倦;常自我欣赏属于上九流,也认可不过是伺候人的;总说“掇泥匠,不拜佛”,却又相信因果,敬畏神灵。对于入大作,是既希望经多见广,经事长智,提高自己,又不愿在作中受贬比。
入大作的机会是很少有的,因为形成大作的大工程是很少的。
技术的保守
师傅的专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局限着徒弟的水平。跟多高的师傅,学多高的手艺。只有广泛的接触各路匠人,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才能大长技能。
但是,木匠们在技术上相当保守。这可能是所有技术行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招鲜,吃遍天”。说的是一技之长的重要,直接关系到行业中的名气,关系到自己的生活来源。技术好,名气大,雇主就多,木匠们走村串乡耍手艺,不过是为了谋生活。
学徒期间,只要勤学好问,为师者多有问必答。就是其他木匠,对学徒的求问,也不好拒之不答。但是,一旦出师独立,再向人求教,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含混不清,或答非所问,既不伤害情面,又保守住技术。有得干脆笑着回答说“不知道”,让人无法再开口。
“艺人独”。木匠们常自叹道:“唉!艺人独啊!”。话语中既抱怨他人的保守,同时也为自己的保守开脱。“同行是冤家”,是几乎所有手艺人共同认定的道理。
从事了木匠行业,就与所有同行产生了竞争。争雇主,争活茬儿,争市场,争生存。竞争中,技术是竞争的力量,谁掌握的技术多,技术精,谁的竞争力就强。手艺好,活茬儿多的干不过来。手艺差的,活茬儿往往接不上。
“宁教一手,不教一口”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由于竞争厉害关系的存在,即使在师徒之间,也存在“宁教一手,不教一口”的现象。因为今天的徒弟,就是未来的师傅,独立之后就是有限市场中的竞争对手。“教一手”,因师徒名份在,师傅不得不教给徒弟一种技术手法,但往往留下了“一口”。“宁教一手”,一个“宁”字,准确表达了传艺者的心态。
“一口”是什么?是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呈押韵顺口的谚语形式,内含深刻准确的技术知识和事理,一语中的。
例如,板材粘接要用鳔胶,膘汁的粘稠度关系到粘接效果,关系到器物的质量。怎样掌握膘汁粘稠度,什么情况下稠,什么情况下稀,靠什么定标准呢?师傅看过鳔锅里的膘汁,说“哎呀,稀了,再熬稠些吧。”有时,师傅说:“太稠了,再加些水吧。”徒弟照办了,但始终懵懂,不明个中道理。于是,师傅说,熬鳔胶要“冬流夏稠”。只这“一口”,让人豁然明白了用鳔的道理。再加上板材干燥,板缝严实,这样粘接的板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开裂。
现如今,粘接用胶不仅品种多,而且使用方便,不用熬制。但在过去,这“一口”就是技术资本,是施业的实力,当然也是不轻易外传的秘密。
又如,做碾子的木框,看上去很简单,但技术要求却不低。安装好的碾轱辘,推动起来运转应当轻快,秘密在哪里呢?在碾脐和碾窝的间隙上,“一分轻,二分重,三分脐儿推不动”。没人教这“一口”,那么做碾框的人,永远不能准确使用这个技术标准。
木匠们有时在一起议论,你留一手,我留一手,如此代代相留,到最后时,岂不一手全无。有些使人担心。但木匠这行当,千百年来,照样存在,并未断绝。
其实,匠人对保守的对象是有选择的,对自己的子弟是倾囊相授的。木匠行里也讲究子弟班。儿子跟着老子学艺,老子唯恐儿子技术不济,不如人,岂能再留一手。哥哥带弟弟从业,将来肯定是一个作伙里的人,不教会他,以后一起干活时,还得自己费力,情义上也过不去。对心地善,人品好的徒弟,师傅喜欢他,也不会保守。况且“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在师承的基础上,只要虚心好学,勤于钻研,人品端正有人缘,即使不是子弟班出身,也同样能学到更多的技术和知识。悟性高的,还能开发出新东西,或为佼佼者。
不光彩的“偷学儿”
由于互相保守的原因,使得偷学他人技艺,成为行业中的一种陋习。“偷学”在行业用语中含有很大的贬义。一贬得到技艺的方法不光明,二贬得不到技艺的真髓,用时达不到标准,漏洞频出。同时也有对偷学者的人品的贬斥责备。
学艺人见艺学艺,而后模仿演练,确实是一个快捷的学习方法。师傅把技能演示给徒弟,让徒弟看到操作过程,从而完成授艺。如果徒弟只顾低头干活儿,不留心师傅的示范,就是徒弟的问题了。有的木匠为显示自己的技能,露一手,也会有意无意地送人一招。有的木匠特意请人吃酒,酒酣意浓时向人讨教,被请者觉得情短,还人以艺,教人一手,学者有心,教者乐意,明正授受,与偷毫无关系。
木匠们在业务上的竞争,使技艺成为重要的筹码。一方面要保守自己的专长技术不使扩散,一方面又想得到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直接问人求艺多获不果,而偷学却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偷学者与被偷者往往是搭伴在一起干活的人。乘人不在,偷看他的木活儿实样,“啊,原来是这样”,恍然大悟。即使不在一起干活,只要能拉上关系搭上话,便可借串作聊天去看他人的操作过程,见艺学艺。
另有一类,不会装会,使人误以为他已掌握了某种技艺,没必要再对他保密,从而演示了制作过程,结果受骗上当,被人学去了技艺。这种骗艺最没德行,拿去了人家的东西,毫不领情,毫无愧意,甚至自庆得逞,得了便宜还卖乖,只能让同行人心冷,疏而远之。贼人偷钱财,被窃者对偷儿愤恨至极,常常是咬牙切齿。艺人们对偷艺者,心中虽也不快,但不至于大恨,虽不赞赏,也不深怨,听之任之。
木匠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著名演员******在小品剧《我想有个家》中,对木匠有一笔形象而传神的描画,道白“四级木工相当中级知识分子”后,立刻沾沾自喜,神采飞扬,颇为自负。
工人的工资实行级别制,从学徒工开始,最高为八级。虽是工资级,也可说明工人的综合实力,四级工应是老练的工人了。四级木工也应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师傅水平。“相当中级知识分子”,虽是艺术笑点,夸张,但比喻确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说中了木匠的一种心理。乡村的木匠师傅们虽然没有工人那样的级别,但他们的确认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不亚于中等文化人。
几十年前的普通农民,生产生活的范围,主要是家宅和田地之间。据说,在偏僻的农村里,甚至有老妇自嫁来后,再没走出去过。应该承认,在那时,木匠由于长年外出做工,活动的范围广,相与的人多,经历的事多,并且手艺人中愚笨的人少,大都善于学习和接受知识,他们的素养要高于一般人。
木匠虽然是体力劳动者,文字水平低,但言谈举止,仪表形象不粗俗,待人接物,有情有理。他们讲究外表干净利落,看不惯不修边幅;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着不能拖腰拉胯,坐着不能身歪体斜;讲究吃相,年轻的学徒可以狼吞虎咽,为师的不能有紧吃大嚼的饥迫样,嘴巴不可发出让人讨厌的声响;言谈风趣,但从不毫无顾忌的哈哈大笑,绝无低级下流话;讲究衣不露体,大热天照样穿长裤,甚至不挽起裤腿,任凭汗流浃背,也不赤膊光膀子。等等。自尊,自爱,自贵,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手艺人形象,是他们从学徒开始就努力修习的功课。
自傲的深处是自卑
木匠的性格大多直率,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不绕弯子,可以说,朴实无华是他们的作风。但人们总感觉与木匠相处不易,总觉得有一面无形的盾牌挡在面前,尤其是木匠同行之间,这种感觉更明显。在木匠随和而又严肃的仪态中,有一股独特的高傲气,以防范戒备方式表现出来,既不拒人千里,也不过分亲近。
旧时的观念,把社会行业分为上九流和下九流,木匠们因工匠属于上九流而引以为荣,为不屈居人下而自豪,为受到社会的尊重而骄傲。木匠们因为自己拥有人人有用的一技之长,绝不会主动请求雇主的业务,相反,是等着雇主慕名上门来“请求”自己去做活,雇主本是主人,但此时似乎没了主人的硬气。这种地位的倒置,也加重了木匠们位在人上的心理。乡人和雇主对手艺人的热情和优待,由来已久,经久成习,这在客观上更增强了木匠们的优越感,成为助长他们傲气的温床。木匠们为享受到别人尊重而得意,然而,木匠们在骄傲和得意之余,常常顾影自怜,长年背着个家伙斗子,走东村去西庄,出张家进李家,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生活混口饭吃。受到优待,是雇主的客气,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是要用优质服务回报人家的。归根到底,不过是靠手艺和力气伺候人罢了。他们没有忘记这个行业的性质,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们学成了这行手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沿着这条生活道路走下去。他们在矛盾中生活,既有骄傲的资本,也有被看不起的原由,于是与人相处时,总是处于戒备状态,非常敏感。
木匠们常为了不值得的小事较真,为几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发生口角争执,甚至翻脸伤和气。他们总爱把自己放在至高的位置,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自褒,自傲,自负,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心态和脾性。他们喜欢听褒奖话,尽管褒奖中多有恭维。他们把对别人的褒奖也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他们容不得当面批评,甚至把善意的批评也当做贬斥,把良好的建议当作嘲讽,予以抵触或反唇相讥。他们认定“艺人相轻”是祖辈相传的真理,悟不出艺人相捧也会带来益处。有时差错就摆在面前,也要强找理由进行辩解。绝不心悦诚服地承认错误。他们顽强摆出师傅的架子,认为这样才有尊严。此时,徒弟常常是替罪羊,把错误推在徒弟身上,当众训斥一顿,既解脱自己的窘境,又在人前树威立尊。
人自尊、自爱本是好事,有一点傲气也无可厚非,但木匠的自尊心太强,强的老虎屁股摸不得。
尽管“四级木工相当中级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努力完善自己,但木匠终归是木匠。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气质和形象。
木匠也有沮丧时
平日里,木匠们总能受到雇主们客人般的招待。虽不是嘉宾贵客的待遇,但茶饭热情,语言亲切,至少让人置身于欢快的气氛中。然而也有大煞风景的时候,不是主人不热情,实在是热情不起来。
有一种活儿,没的商量,只要找到头上,木匠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赶往事主家,原先的雇主决不阻拦,只需打个招呼就行。这种活儿就是赶制棺材,也叫赶热活。有人去世,没有现成的棺材装殓,只得赶紧赶制。
过去,家里有老人,孝敬的儿女都会提前把棺材做好,找地方存放起来,以防临期着忙。老人也愿意看到自己在未来那个世界的“房子”。棺材也叫寿材,听起来有些喜气。老丧为喜。有的老人寿数长,寿材存放多年后,陈旧走形,不得不拆开重新做过。如果提前没准备好,人去世了,只好临时现赶。常是好几个木匠,从各处集中到事主家,昼夜不停,直到做成为止。
这样的活儿,每年都有几次。加夜班更是常事。木匠们叫“打夜作”。打夜作是要加工钱的,就象现在加夜班拿双份工资一样。现在打工最多承包计件形式,多干多挣。过去木匠做活几乎全是按日记工,绝少承包。木匠总觉得有力气没地方卖。打夜作虽然仍按日计酬,但白天黑夜都干活,有双份收入进项,可以说发了一点“灾难”小财。但这个钱可不是好挣的。首先,在夜里干活,虽有照明,但明黑天不如暗白日,总不及白天光亮,不得眼,容易出红伤,不安全。干活时要处处加小心。木匠给私人家干活,是没有劳动保护的,出了红伤事故,只能自己歇息治疗。更让人不得劲的,是干活和小歇的环境不佳。有的死者在屋里停尸,木匠在屋外院子里干活。乡村习俗死者生前好友和亲属后辈,闻知丧讯,都要赶来祭奠悼念,在死者灵床前烧化纸钱,并放声一哭,以示悲痛。守灵的亲属也不时地嚎啕一阵,为的是召唤死者灵魂不要远去。空气中时时弥漫着呛鼻熏脑的烧纸气味,阵阵哭声震颤着灯光惨淡的夜空---凄戚阴晦的气氛笼罩着整座院落。有的丧家屋子少,木匠吃饭时要进到屋里(工间歇息绝不进屋的,即使是冬天,也在院子里喝水小歇),床上躺着死者,尸身上蒙盖着被子,屋里有一种特有的气味,不知是尸味还是烧纸味,或是二者的混合味,使人呼吸憋闷不畅,心蹙胃翻。木匠干了半宿活儿,无奈饥肠需要充填,于是大家闷了头吃饭,很少说话,若在平时,几个木匠聚在一起,少不了天南地北,趣事新闻地山侃。而此时饭食似乎变了味道,人也没了胃口,木匠大多吃不好,草草了事。有的守灵者,该哭了就要哭一哭,不管木匠正在用饭,尤其第一声起哭,冷不丁响起,更深夜静,着实让人心颤肝抖。木匠们个个神态木然,面色凄苦,语言空乏,口气唏嘘,没有了平日里“师傅”的神采,没法再端“师傅”的架势。无奈,他们从事了这个职业,赶上什么算什么,他们此时,不过是亡者冥去的送行者。骄傲的师傅们也有神情沮丧的时候。
拙匠人,巧主人
木匠给人做活,并非完全独立做主,随心所欲,有时会直接受到限制,不能彻底发挥专长。与雇主意见相左,是经常发生的事。按照“拙匠人,巧主人”的施业原则,最终只能遵从雇主的决定,也是没办法的事。雇主们的脾气秉性,以及对木活加工技术的认知程度,大有差异,但他们是主人,这一点是相同的。主人有决定权。
有的雇主,雇过或多次雇过木匠,或比较了解手艺人的职业作为,相信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人品,也理解他们的苦衷,经验教会了他如何选择被雇者,他特会处理与被雇者的关系。在交代过工作的内容、样式和标准后,放心地让人去干,他不以主人自居,用建议的方式提出意见,用商量的口气提出要求,更多地听取木匠的意见,考虑后,尽量采纳。他要与木匠一起共同做好自己的事情,结果是达到了目的,还建立了友情。双方皆大欢喜。
有的雇主,对木活的施工技术,缺乏了解,他以主人的身份坚持己见,对木匠提出的意见,漠然置之,不予重视。好象木匠是在故弄玄虚,无中生有,添麻烦。木匠虽然很为难,但也没办法,最终仍要听从主人的决定。这种情况下,难免不出问题。曾有一房主,盖房做木架时,木匠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其中一根看似粗壮的明柁柁料提出异议,几次建议更换。雇主先是疑惑,而后不置可否,最后否定了木匠的意见。房子建成后,柁体果然承不住房顶的沉重压力,发生断裂,不得不重新更换。房主损失了财力,木匠也损失了名誉,因为外界人不知内情,只知柁是木匠做的,不知木匠当时有建议。结果是双方都不满意。又有人打做家具,坚持让木匠使用半干的木料,家具做成后,发生走形。事后,雇主不提起木匠曾反对使用湿料,只怪木匠手艺潮。对这样的雇主,木匠最是无奈,正确的意见遭到否定,施工又不能因此半途中断,只能听之任之。
还有个别雇主,因了他是主人,似乎木活知识比专业木匠还专业,要木匠这样做或那样做,使木匠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放不开手脚。这样的人,大多爱挑剔,对做成的木活,看这里不行,看那里也不好,简直一无是处。最后,活儿干完,不欢而散。“拙匠人,巧主人”,对这样的雇主,木匠只有忍耐。
都说“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却不知,事事全由东,问题由此生。为难的是手艺人。
木匠与雇主的关系,在劳务存续期间,基本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向雇主提要求,看上去很象在支使雇主,实际上是为了完成工作的需要,诸如提供施工的计划,所需的材料,干活的场地,以及其他什么,等等。没有(除了工钱)向雇主要求其他个人利益的权力。施工中,木匠进行的似乎是自己做主的制做,其实是不超越雇主意志范围的被动劳动。这是这种临时劳务的存续原则,这个原则在劳务关系成立的同时,也一起产生了。木匠为能得到业务和工钱回报,就必须认可这种关系,遵从雇主的意志,服从雇主的支配,之所以对某些雇主持听之任之,忍耐的态度,主要原因也是这种关系的先期存在。即使是心性高傲,脾气暴躁的木匠,尽管他完全出于维护雇主利益的一片忠心,面对雇主的无知无理,也决然不会公然对抗,更不会罢工而去。“宁和明白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就是这个理。木匠的好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多年的随人就缘,平静无事状态下积累起来的。公开对抗雇主的意志和决定,绝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适合认定了做木匠职业的人。
行业陋习---臭说人
木匠们在与雇主和以后可能是雇主的人交往中,表现得谦和随顺,知情达理,在对待同行人时,却常是唯我独尊,不可冒犯。同行是木匠施业中直接或间接共事的人,搭作散作是常有的事。木匠搭作,有几种情况。帮作只是其中一种,互相间尚能生出忆念或感激之情。有时遇到大活或急活,自己人少,也要请人来临时帮忙,请的多是平日里关系相处较好的,至少是自己认为还行的人。也有由雇主直接把几拨木匠聚拢在一起的情况,若用的人少时,雇主多能征询一下头拨木匠的意见,问一问再找谁合适,若用的人多,或者合适人来不了,那就只能随遇拼凑了。这种情况,木匠也无所谓,干的是活,挣得是钱,和谁搭作并不重要,只是心里不痛快而已。
木匠临时搭作在一起时,互相谦让,待人以礼,客客气气,看着一团和气,其实各自都存有戒备心。手艺人大都头脑机敏,说话伶牙利齿,当面指斥人时,尚能顾碍情面,指东说西,指桑骂槐,或者借题发挥,含沙射影,若背后贬损人时,言辞犀利,毫无顾忌,几近刻薄。当面客气,互不干犯,为的是和气生财,顺利地把活干完,工钱挣到手,然后散作,各奔东西。有的人不等走到家,闲言烂语即起,刚才的一团和气,此时飞到了九霄云外。这种搭作不过是权宜之计,互相利用罢了。
木匠中有不少人喜欢臭说人,三句话不离本行,把同行人的事当做聊天的内容,当着张三说李四,当着李四说张三,若当着行外人,把张三李四都说到。说某人手艺不错,但脾气暴躁;说某人脾气虽好,但脑子很笨;说某人干活慢,耗工太多;说某人干活快,但质量太糙;说某人犯糊涂锯短了大柁料;说某人逞英雄锛子砍了脚;等等。然后数说自己的英雄事迹,如何解决施工难题得到雇主夸奖,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受到人们称赞,诸如此类。几乎所有同行都在他之下,唯他出类拔萃,艺压群匠。
“艺人相轻”,是技艺行业一个普遍说法。木匠这个手艺人群,自然也不例外。互不服气,互相挑剔,甚至背后臭说人,揭人短,借以制造舆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造成这种相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雇佣市场的竞争机制,但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水平。酒好不怕巷子深。行业内少有大家公认的好木匠,能被认可某一方面还行的,已经是不错的了。但乡民对谁优谁劣另有分说。优也好,劣也罢,谁也没有退出这个职业,都在干着。施业市场的竞争,一方面促使人努力提高技艺,稳定自己的一片天地,也造成有些人的晦暗心理和歪风陋习。
不良的竞争
为争得雇主,有活可做,撬活儿,戗活儿的事屡见不鲜。雇主本已约了张木匠,但李木匠偏能把雇主说动,不再专等老张,最终把活儿撬过来自己干。前边说过,正常情况下,谁干了前期的活儿,谁还接着干后续的活儿,但后续活儿常被人戗走。明知活儿是被人戗走的,也无奈其何。怨雇主吗?雇主有选择的权力,想雇谁就雇谁。怨戗活儿的人吗?怨也没用。最好是谁也别怨,今天你戗我,毫不客气,明天我戗你,心安理得。但一旦临时搭作,凑到一处时,依然老张老李,和气一团。这样的事,当面较不得真儿,只是心里的劲儿。
撬活儿,戗活儿的人,大多是手艺平常的人。被撬被戗的也多是他们。雇主少,活儿少,不得不如此。手艺好,群众口碑好的木匠,不仅活儿多,雇主对他也信服,轻易不会跑活儿。即使跑个一份半份的,也无所谓,不在乎。所以也很少说同行的不是,撬别人的活儿。
前程不美,生活不富
木匠从三年学徒开始,到出师后帮作(满师后继续留在师作,实质上仍属帮作),到真正成熟成名,独立施业,前后需要七、八年乃至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其间所经历的坎坷艰难,耗费的心血年华,让其本人铭记在心。每个木匠都有许多自己的故事。说起往事,常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但最终都为修成正果感到欣慰自豪,为最终享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物质优遇而得意。
木匠的劳动收入,说不上可观,但比起一般卖死笨力气的壮工和只有简单技术的人,确要高出许多。不仅工钱高出一大截,而且还有工钱以外的实惠酒饭烟茶。按行业习惯,除每年为旧村政会出二、三个义工外,木匠不做人情工,即使是亲朋好友,也照常给付工钱,很少有拖欠工钱追债讨账的现象,所以没有额外的收入流失。只要长年有活儿干,就有稳定的收入。以实际得到的经济利益,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稍有余资的,至少吃饱穿暖不成问题,这在旧时,已是同样家庭人口,同等劳动力,只有少量土地的普通农民,不容易达到的水平了。
在以工分计酬,工分值又很低的年代里,基层生产单位为了平衡这个差距,给所有小匠(木匠、石匠、瓦匠,以及鞍子匠、铁匠、补鞋匠等的总称)定出交钱买工分的制度,并伴随相应的惩罚措施。要求首当其冲的木匠,必须交出全部工钱,并规定了每月的出工天数。没有事假,伤病假,没有休息日,雨雪假,甚至打夜作也计入天数,最多时以每月的天数为准。那时一个木匠的工钱,相当于三个壮劳力的工分值。木匠深知自己的劳动价值,既要应付规定的交钱天数,又想落点剩余,真是想方设法到了千方百计的地步。
尽管木匠的实际收入高于一般人,但木匠们还是经常叹息技艺行业流传的一句格言---“艺人不富”。叹息劳作的艰辛,叹息生活的艰苦,遗憾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