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引子在那星光闪烁的夜空下(1)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题记:不可思议的般若波罗蜜,竟是如此地令人着迷!
1.那一天的早上,神舟五号飞上了天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清晨,一个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穿行,拖着长长的身影。
远处的乡村上空,飘着淡淡的炊烟。道路两旁的田地里,白色的氤氲起伏飘渺。不知是哪里的许多喇叭,远近高低地相互响应着,到处都回荡着这嘹亮而有力的声音:
“同志们:举国上下期盼已久的”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已经取得成功,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船载着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
神舟五号上天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了!
公元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是中华民族又一个新的纪念日。这是“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的一天,也是我浴火重生,又见天日的一天。
就在这一天,曾经丧魂落魄的千头万绪,终于从昏沉不已的梦魇中清醒过来,慢慢缓缓地,我开始重新回到现实当中。
就在这一天,浑身上下,包括手脚都冰冰凉的我,一步步地踏着坚实的马路,心里也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温暖。
昨夜的星光,那一路上满天的星光,那一睁开眼就是遍布夜空的璀璨星光,此时此刻正装满了我的胸怀。
仿佛回到半个月前,那时我对朋友们说,“我要步行去少林寺”,为了找到那梦寐以求的答案。
经过十二天的徒步跋涉,终于,那些奇异的声响,那些曾经缠绕我多时的莫名的声响:虫鸣、汽笛和曼妙的歌声等等,渐渐离我远去。种种奇妙的景象也一天一天地淡化无痕,曾经的千头万绪,在某天的忽然之间,一下子也消失迨尽,觅无踪迹。
清晨,当我再度睁开眼,又见星光闪烁的夜空里,依然是那颗最为明亮耀眼的星星,依然默默无语,仿佛仍在指示着那神秘的方向。
忽然间,无数道星光激射,扑天盖地,我的周围一片光亮。刹那间,我被耀眼的光芒所包围着,不禁心醉神迷。
多么美妙的时刻啊!
虽然仍是睡在荒郊的野外,虽然仍是孤身一人在路上,虽然身体早就已经疲惫不堪,然而,内心里的那股喜悦啊,却象春天里的花朵般盛开着。
稻草真是个好东西!在寒冷的秋夜里,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在无处落宿的空旷里,稻草是真正的财富和好朋友。
已经习惯了在田边的稻草里过夜。
当金黄的稻草盖上身的一瞬间,春天就会立刻前来报到,马上就温暖了整个天地。
虽然仍是一个人,我却并不孤单。我不再去想什么答案不答案了。
路上的奔波早让人无暇去胡思乱想。
在无靠可依的路上,更重要的是每天行进的方向、吃饭和休息。当然,如果能安安静静地,从头至尾地,从容自在地,完完整整地,好好诵读一遍《金刚经》的话,那就再美妙不过了。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就是我的命根子,如同《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对于贾宝玉一样。
我第一次接触到全本的《金刚经》,就是寺庙里用来结缘的那种小册子,准确的时间是在公元1993年国庆节之后。就在那段日子,我初次见识了人生难得的奇特经历。就在那场梦幻般的经历中,是《金刚经》最终救了我的命。
《金刚经》是一本专讲“般若波罗蜜”的佛经,是佛经《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而《大般若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经。据说,佛陀一生宣讲佛法四十九年,光是《大般若经》的内容就讲了二十二年。
在佛教中,只有佛陀所演说的内容才能被称之为“经”。佛教中的各种戒律和仪规,被称作“律”。
后世的人们对“经”和“律”的解说和阐释,被称作“论”。
佛教中的所有经典被后来的人们集中编印出来,号称《大藏经》,共分“经藏”、“律藏”和“论藏”三个部分。而《大般若经》就占了经藏里的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
按照印度佛教传统,能够精通五十部佛教经论的人,就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了。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朝时的玄奘法师就是三藏法师。他被人们俗称为“唐三藏”,就是这么来的。
汉文版的《大般若经》就是唐朝时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共有600卷之多。在这600卷的《大般若经》当中,代分为四处十六会,就是佛陀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分为十六次来讲般若的内容。这其中,《金刚经》属第九会,具体地说,是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断金刚分”全卷。除了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这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版本,我们所常见到的,流传更为广泛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版本。
现在我的手里,正是拿着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本《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大约五千多字,到了南北朝时南梁的昭明太子,为了方便人们诵读,划分成三十二分。
《金刚经》是除了《心经》之外,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唐明皇的时候,为了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下令从佛家、道家和儒家各自的经典里,分别选出一部经典来大力推广。儒家选的是《孝经》,道家选的是《道德经》,佛家就选的是这本《金刚经》。唐朝当时的僧侣剃度非常严格,必须通过朝廷考试。而考试的主科里就有《金刚经》。
另外,中国佛教流派中的禅宗,原来一直是以诵读达摩祖师带来的《楞伽经》为主。到了五祖弘忍禅师时,就改为劝人诵读《金刚经》。
并说只要一直坚持诵读此经,不但功德无量,更可以直接见性而当下成佛。
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就是偶然在别人读诵《金刚经》时,听到其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因此专程从广东岭南经三十多天到湖北,前来求教五祖弘忍,从而继承了禅宗衣钵,并将之发扬光大。影响之大,直到今天。
我第一次听到有《金刚经》,是从一位拳师介绍大成拳的文章里。那位拳师专门讲到《金刚经》里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说这“四无相”,其实正是大成拳能够克敌制胜的奥妙所在。
《金刚经》既然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然也就是专讲“般若波罗蜜”的一部重要经典。所以,经中明明白白地阐述了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概括起来,就在于“无相,无住,无修,无得”。
对我来说,自从得到了《金刚经》以后,第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从此不再生气,也不发脾气了。即便偶而也会有一闪念的愤怒,那也只是一闪而过了。事实上,就连这一闪而过的情形,也是屈指可数了。
这之后,我渐渐地发现,《金刚经》所带来的好处是越来越多。
3.欲事界、灵理界和性空界
曾经有一个人,身上背了干燥的稻草,要去穿过有五百里之长的山口,一个正在燃烧着冲天大火的山口。这个人既要能够有办法穿过大火燃烧着的山口,还要能够有办法保证身体安然无恙,还要有办法能让身上所背的干稻草完好无损。再没有比这件事更困难的了。
事实上,想要把“般若波罗蜜”解释清楚,这其中的难度,并不亚于这个人背着干草穿越火山口而毫发无伤。想要把“般若波罗蜜”说清楚,其实就是这么难。
虽然,关于“般若波罗蜜”,很多的书里,很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不过,这终究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说明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独特见解,就像每个人所穿衣服各有各的尺寸一样,每个人都有适合他自己的答案。
也就是说,即便是我的体验如此美妙,却仍然不能代替你自己的体验。毕竟我所经历的种种,并不是你所能经历的。就像不能向一个天生的盲人解释颜色的道理一样,在我的生命里所遇到的种种神奇和美妙,我也无法向你解释清楚。这其中的情形,有句古话说得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是如此之难,却也并非无法办到的事情。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拥有“般若波罗蜜”的人与不曾拥有的人,这两者到底会有什么不同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三界四句一中道”。“三界四句一中道”是帮助人们准确认识现实的一种思维工具。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事界、灵理界和性空界,“四句”指的是揭示和判断事物真相的四个步骤和内容:有,无,双非,双是。“一中道”就是中道,就是介乎极端两头的中立场。
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待现实中的问题时,都是习惯用“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二元论。然而这都不是全面认清事物真相的最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全元论,各方面的角度都看过去,然后找出那个最为符合事物本质的,就是事实的真相了。
不妨回顾一下“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四个盲人想知道大象的样子。于是他们分别用手摸。第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光滑的大萝卜。第二个盲人马上说,你说得不对,大象就像是一把大蒲扇嘛!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第三个盲人紧接着说,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腿。第四个盲人呢,慢条斯理地等他们说完后,才郑重地宣布说,你们都错了!大象真正的样子其实是根绳子。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事实上,保证判定正确的关键,就在于绝对不能预设立场,要先放下个人所有的情感、倾向和立场。否则得出来的结论,就难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就像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怎么看也会色彩失真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依据自己的观念来理解一切的。就是说,人们看到的东西,往往是他们想要看到的样子。高兴的人看灰暗的天空也会感觉是美好的。不开心的人看到阳光也觉得是末日来临前的预兆。然而实际上,天空也好,阳光也好,本身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情感而产生变化。
如果更形象的说法,“三界四句一中道”的全元论就是“内圆外方”。内心里保持无所不及的宽容和认同理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举止有方,进退有所凭据。这个凭据就是“三界四句一中道”的圆满无碍论。
先来说说“三界”。我这里的“三界说”,当然是来源于佛经,但又不尽相同。佛经里讲三界,分别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而我所理解的“三界”,则是:欲事界、灵理界和性空界。
三界中的欲事界,就是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现实世界。由于身体的存在,所以就会有欲望的存在。准确地讲,这是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利益”二字在说话。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必须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无法摆脱肉体的局限,所以常常被身心的欲望所纠缠,带来无尽的烦恼和苦痛。
三界中的灵理界,就是文学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精神生活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不存在任何的阻碍,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当。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经过加工的文学人物,各种各样的知识积累,各种各样的灵感火花,各种各样的创造动机,等等等等,就像天上闪耀的星光灿烂一样,简直是数也数也不清。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才华是耀眼夺目的明珠而备受推崇。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想像力是令人羡慕的天使翅膀,可以带我们去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颗米粒儿,可以盛装下成千上万个地球,或是无数个银河系。是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就是如此地不可思议。
三界中的性空界,就是生命和生活的初始和最终,是无始以来的起点,也是不知所终的终点。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孕育着生活的无数种可能性。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巨大潜能。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埋伏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形象地说,性空界就是掌中计算器里的归零设置。既可以结束一个运算,也可以继续进行运算,还可以重新开始又一个新的运算。
“三界说”中所描述的三个世界形态,正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现实社会的真相,是天地间最为基本的真实写照。
有关这一点,著名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也意识到了。
他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说:“艺术家的想象力是一个包容种种潜能的世界,这是任何艺术创作也不可能成功阐发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是另外一个世界,适应着其它形式的秩序和混乱。在纸页上层层积累起来的词语,正像画布上的层层颜料一样,是另外一个世界,虽然也是不限定的,但是比较容易控制,规划起来较少费力。这三个世界的联系就是巴尔扎克所说的不可思议(indecidable);或者,我想称之为无法判定(undecidable),这是包含着其它无限的整体的无限的整体的相谬之处。”
卡尔维诺先生说的这番话,其实正是我原本一直想说的:欲事界就是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现实世界;灵理界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里所展现出来的文艺世界;而性空界就是思想家们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弄明白这一点十分重要。
最起码的一点,是不要将精神世界或者文艺世界里的种种条件和要求,混淆到现实生活中来。同样也不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去强加到文艺世界或精神世界当中,从而扼杀了灵感和想象力的活泼生机。当然,更不要去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欲望宣泄,当成是寻找和发现文艺世界的灵感来源。
题记:不可思议的般若波罗蜜,竟是如此地令人着迷!
1.那一天的早上,神舟五号飞上了天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清晨,一个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穿行,拖着长长的身影。
远处的乡村上空,飘着淡淡的炊烟。道路两旁的田地里,白色的氤氲起伏飘渺。不知是哪里的许多喇叭,远近高低地相互响应着,到处都回荡着这嘹亮而有力的声音:
“同志们:举国上下期盼已久的”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已经取得成功,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船载着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
神舟五号上天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了!
公元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是中华民族又一个新的纪念日。这是“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的一天,也是我浴火重生,又见天日的一天。
就在这一天,曾经丧魂落魄的千头万绪,终于从昏沉不已的梦魇中清醒过来,慢慢缓缓地,我开始重新回到现实当中。
就在这一天,浑身上下,包括手脚都冰冰凉的我,一步步地踏着坚实的马路,心里也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温暖。
昨夜的星光,那一路上满天的星光,那一睁开眼就是遍布夜空的璀璨星光,此时此刻正装满了我的胸怀。
仿佛回到半个月前,那时我对朋友们说,“我要步行去少林寺”,为了找到那梦寐以求的答案。
经过十二天的徒步跋涉,终于,那些奇异的声响,那些曾经缠绕我多时的莫名的声响:虫鸣、汽笛和曼妙的歌声等等,渐渐离我远去。种种奇妙的景象也一天一天地淡化无痕,曾经的千头万绪,在某天的忽然之间,一下子也消失迨尽,觅无踪迹。
清晨,当我再度睁开眼,又见星光闪烁的夜空里,依然是那颗最为明亮耀眼的星星,依然默默无语,仿佛仍在指示着那神秘的方向。
忽然间,无数道星光激射,扑天盖地,我的周围一片光亮。刹那间,我被耀眼的光芒所包围着,不禁心醉神迷。
多么美妙的时刻啊!
虽然仍是睡在荒郊的野外,虽然仍是孤身一人在路上,虽然身体早就已经疲惫不堪,然而,内心里的那股喜悦啊,却象春天里的花朵般盛开着。
稻草真是个好东西!在寒冷的秋夜里,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在无处落宿的空旷里,稻草是真正的财富和好朋友。
已经习惯了在田边的稻草里过夜。
当金黄的稻草盖上身的一瞬间,春天就会立刻前来报到,马上就温暖了整个天地。
虽然仍是一个人,我却并不孤单。我不再去想什么答案不答案了。
路上的奔波早让人无暇去胡思乱想。
在无靠可依的路上,更重要的是每天行进的方向、吃饭和休息。当然,如果能安安静静地,从头至尾地,从容自在地,完完整整地,好好诵读一遍《金刚经》的话,那就再美妙不过了。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就是我的命根子,如同《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对于贾宝玉一样。
我第一次接触到全本的《金刚经》,就是寺庙里用来结缘的那种小册子,准确的时间是在公元1993年国庆节之后。就在那段日子,我初次见识了人生难得的奇特经历。就在那场梦幻般的经历中,是《金刚经》最终救了我的命。
《金刚经》是一本专讲“般若波罗蜜”的佛经,是佛经《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而《大般若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经。据说,佛陀一生宣讲佛法四十九年,光是《大般若经》的内容就讲了二十二年。
在佛教中,只有佛陀所演说的内容才能被称之为“经”。佛教中的各种戒律和仪规,被称作“律”。
后世的人们对“经”和“律”的解说和阐释,被称作“论”。
佛教中的所有经典被后来的人们集中编印出来,号称《大藏经》,共分“经藏”、“律藏”和“论藏”三个部分。而《大般若经》就占了经藏里的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
按照印度佛教传统,能够精通五十部佛教经论的人,就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了。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朝时的玄奘法师就是三藏法师。他被人们俗称为“唐三藏”,就是这么来的。
汉文版的《大般若经》就是唐朝时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共有600卷之多。在这600卷的《大般若经》当中,代分为四处十六会,就是佛陀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分为十六次来讲般若的内容。这其中,《金刚经》属第九会,具体地说,是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断金刚分”全卷。除了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这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版本,我们所常见到的,流传更为广泛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版本。
现在我的手里,正是拿着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本《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大约五千多字,到了南北朝时南梁的昭明太子,为了方便人们诵读,划分成三十二分。
《金刚经》是除了《心经》之外,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唐明皇的时候,为了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下令从佛家、道家和儒家各自的经典里,分别选出一部经典来大力推广。儒家选的是《孝经》,道家选的是《道德经》,佛家就选的是这本《金刚经》。唐朝当时的僧侣剃度非常严格,必须通过朝廷考试。而考试的主科里就有《金刚经》。
另外,中国佛教流派中的禅宗,原来一直是以诵读达摩祖师带来的《楞伽经》为主。到了五祖弘忍禅师时,就改为劝人诵读《金刚经》。
并说只要一直坚持诵读此经,不但功德无量,更可以直接见性而当下成佛。
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就是偶然在别人读诵《金刚经》时,听到其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因此专程从广东岭南经三十多天到湖北,前来求教五祖弘忍,从而继承了禅宗衣钵,并将之发扬光大。影响之大,直到今天。
我第一次听到有《金刚经》,是从一位拳师介绍大成拳的文章里。那位拳师专门讲到《金刚经》里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说这“四无相”,其实正是大成拳能够克敌制胜的奥妙所在。
《金刚经》既然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然也就是专讲“般若波罗蜜”的一部重要经典。所以,经中明明白白地阐述了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概括起来,就在于“无相,无住,无修,无得”。
对我来说,自从得到了《金刚经》以后,第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从此不再生气,也不发脾气了。即便偶而也会有一闪念的愤怒,那也只是一闪而过了。事实上,就连这一闪而过的情形,也是屈指可数了。
这之后,我渐渐地发现,《金刚经》所带来的好处是越来越多。
3.欲事界、灵理界和性空界
曾经有一个人,身上背了干燥的稻草,要去穿过有五百里之长的山口,一个正在燃烧着冲天大火的山口。这个人既要能够有办法穿过大火燃烧着的山口,还要能够有办法保证身体安然无恙,还要有办法能让身上所背的干稻草完好无损。再没有比这件事更困难的了。
事实上,想要把“般若波罗蜜”解释清楚,这其中的难度,并不亚于这个人背着干草穿越火山口而毫发无伤。想要把“般若波罗蜜”说清楚,其实就是这么难。
虽然,关于“般若波罗蜜”,很多的书里,很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不过,这终究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说明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独特见解,就像每个人所穿衣服各有各的尺寸一样,每个人都有适合他自己的答案。
也就是说,即便是我的体验如此美妙,却仍然不能代替你自己的体验。毕竟我所经历的种种,并不是你所能经历的。就像不能向一个天生的盲人解释颜色的道理一样,在我的生命里所遇到的种种神奇和美妙,我也无法向你解释清楚。这其中的情形,有句古话说得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是如此之难,却也并非无法办到的事情。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拥有“般若波罗蜜”的人与不曾拥有的人,这两者到底会有什么不同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三界四句一中道”。“三界四句一中道”是帮助人们准确认识现实的一种思维工具。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事界、灵理界和性空界,“四句”指的是揭示和判断事物真相的四个步骤和内容:有,无,双非,双是。“一中道”就是中道,就是介乎极端两头的中立场。
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待现实中的问题时,都是习惯用“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二元论。然而这都不是全面认清事物真相的最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全元论,各方面的角度都看过去,然后找出那个最为符合事物本质的,就是事实的真相了。
不妨回顾一下“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四个盲人想知道大象的样子。于是他们分别用手摸。第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光滑的大萝卜。第二个盲人马上说,你说得不对,大象就像是一把大蒲扇嘛!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第三个盲人紧接着说,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腿。第四个盲人呢,慢条斯理地等他们说完后,才郑重地宣布说,你们都错了!大象真正的样子其实是根绳子。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事实上,保证判定正确的关键,就在于绝对不能预设立场,要先放下个人所有的情感、倾向和立场。否则得出来的结论,就难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就像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怎么看也会色彩失真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依据自己的观念来理解一切的。就是说,人们看到的东西,往往是他们想要看到的样子。高兴的人看灰暗的天空也会感觉是美好的。不开心的人看到阳光也觉得是末日来临前的预兆。然而实际上,天空也好,阳光也好,本身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情感而产生变化。
如果更形象的说法,“三界四句一中道”的全元论就是“内圆外方”。内心里保持无所不及的宽容和认同理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举止有方,进退有所凭据。这个凭据就是“三界四句一中道”的圆满无碍论。
先来说说“三界”。我这里的“三界说”,当然是来源于佛经,但又不尽相同。佛经里讲三界,分别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而我所理解的“三界”,则是:欲事界、灵理界和性空界。
三界中的欲事界,就是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现实世界。由于身体的存在,所以就会有欲望的存在。准确地讲,这是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利益”二字在说话。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必须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无法摆脱肉体的局限,所以常常被身心的欲望所纠缠,带来无尽的烦恼和苦痛。
三界中的灵理界,就是文学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精神生活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不存在任何的阻碍,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当。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经过加工的文学人物,各种各样的知识积累,各种各样的灵感火花,各种各样的创造动机,等等等等,就像天上闪耀的星光灿烂一样,简直是数也数也不清。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才华是耀眼夺目的明珠而备受推崇。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想像力是令人羡慕的天使翅膀,可以带我们去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颗米粒儿,可以盛装下成千上万个地球,或是无数个银河系。是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就是如此地不可思议。
三界中的性空界,就是生命和生活的初始和最终,是无始以来的起点,也是不知所终的终点。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孕育着生活的无数种可能性。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巨大潜能。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埋伏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形象地说,性空界就是掌中计算器里的归零设置。既可以结束一个运算,也可以继续进行运算,还可以重新开始又一个新的运算。
“三界说”中所描述的三个世界形态,正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现实社会的真相,是天地间最为基本的真实写照。
有关这一点,著名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也意识到了。
他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说:“艺术家的想象力是一个包容种种潜能的世界,这是任何艺术创作也不可能成功阐发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是另外一个世界,适应着其它形式的秩序和混乱。在纸页上层层积累起来的词语,正像画布上的层层颜料一样,是另外一个世界,虽然也是不限定的,但是比较容易控制,规划起来较少费力。这三个世界的联系就是巴尔扎克所说的不可思议(indecidable);或者,我想称之为无法判定(undecidable),这是包含着其它无限的整体的无限的整体的相谬之处。”
卡尔维诺先生说的这番话,其实正是我原本一直想说的:欲事界就是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现实世界;灵理界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里所展现出来的文艺世界;而性空界就是思想家们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弄明白这一点十分重要。
最起码的一点,是不要将精神世界或者文艺世界里的种种条件和要求,混淆到现实生活中来。同样也不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去强加到文艺世界或精神世界当中,从而扼杀了灵感和想象力的活泼生机。当然,更不要去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欲望宣泄,当成是寻找和发现文艺世界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