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收秋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除了二瘸子和赖皮培以外,十一队的父老乡亲也都很关怀她。借着这次重生,也为十一队的父老乡亲多谋些福利。
除了晚上的提心吊胆以外,腊梅的日子过得还算轻松:住在队部,吃在食堂,前世、今生来回转。
上午看看今生的小妹妹,下午看看前世的王晓叶,五天赶一个前世王店大集。货物两边倒腾,前世有前世的票子,今生有今生的现钱,腊梅要多滋润有多滋润。
…………………………………………
也是托老天爷的福,夏天不仅没有伏旱,雨水更像算准了日子下的,隔十天半月来一场,将秋庄稼孕育的空前的好。据老农回忆,有十几年没这样风调雨顺了,更没见过这么好的秋庄稼。
进了农历八月,棉花白了,高粱低下了头,谷子弯下了腰。玉米穗子也像大棒槌一样,在植株上耷拉下来——田野里一片大丰收的景象。
然而,劳动力却紧缺的不行:男整劳力都抽去烧高炉、兴修水利工程去了,生产队里只剩了妇女整劳力和辅助劳动力。
队长王贵兰和妇女队长只好分工:队长领着整劳力妇女收割庄稼;妇女队长领着辅助劳力——一伙儿老头儿和小脚老太太们拾棉花。
庄稼先收的玉米。因为比起谷子、高粱、黄豆、芝麻来,玉米最好收。只要掰下玉米穗儿,装到车上拉到场院里,就算收了。
腊梅也参加了秋收。她是提着一个柳编篮子,跟在母亲马惠恩身边,随着社员们一块儿下地。
成人群里夹杂着一个小不点儿,蹦蹦跳跳的,就像一个小尾巴一样扑甩过来,扑甩过去。人们都认为她傻,爱凑热闹,谁也没拿着当回事。
到了地头上,大家先刨车道。就是选出两边都能够着倒玉米穗儿的位置,把一个车道宽的玉米秸秆全刨倒,好在上面走大车,拉玉米穗儿。
刨好车道后,大家都在地头上站好分垄:一人两垄玉米,一边掰玉米穗儿,一边往前走。掰下来的玉米穗儿就倒在刨出来的车道上,方便赶车的往车上装。
腊梅却不按垄掰,满地里乱转,这里掰几穗儿,那里掰几穗儿。
队长让她按垄从头掰,她冲队长“嘿嘿”一笑,钻进玉米地里不见影子了,只传来“咔吧”“咔吧”掰玉米穗儿的声音。
“咳,一个傻孩子,管她呢?只要不淘气就行!”
人们都这样劝队长王贵兰。王贵兰也只好作罢。
殊不知腊梅这样做,却是有她的用意的:她掰走了地里不少嫩玉米,一个嫩玉米就是一棵空棵。社员们掰到跟前发现了,势必大惊小怪:
“食堂里吃的这么饱,谁还来祸害长着的玉米?这人是手贱呢?还是别有用心?”
做贼心虚呀!腊梅这样交错着掰,就是为了迷惑人们,让人们认为是她在头里掰的,达到掩盖自己“偷盗”行为的目的。
因为她知道,人们都有贪图轻松的心理儿,她在头里这么一掰,谁再掰到空棵,就会认为是她在头里替她们掰的,认为她偏向着她。自己轻省了,谁还会大呼小叫!
这样一来,腊梅既走了人缘儿,还掩盖了“偷”嫩玉米的行为,一举两得。
赶车的是二瘸子。
二瘸子的伤已经好了,但也成了残疾:那物再也没有bo起过。为此一蹶不振。更是不愿意出工,谎说一走道就磨的疼。
王贵兰给他急了:“这么长时间了,你再不出工就得有医生证明了。否则,食堂不管你饭。”
二瘸子哪里开证明去?不出工又没得饭吃,只好拾起老本行——赶着牛车往回拉玉米穗儿。
所谓老本行,是因为他腿瘸,队上照顾他,安排他赶牛车。运粪、拉土、收庄稼,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车赶。
自从出了碾棚事件以后,二瘸子再也不敢在腊梅身上动邪念了。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孩子与过去绝对不一样了。
人们传说她有个白头发老奶奶罩着,就凭那天在碾道里拽他的裤腰、用砖头砸他的裆里,他信以为真——那绝不是一个小傻妮儿所能干的出来的!
尤其那天她那双眼睛,他分明看出了里面有仇恨,有怒火,与她过去的涣散的眼神有天壤之别。
自己有错在先,“白头发老奶奶”没有要他的命,他认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也就熄了对腊梅的歪念头。
玉米高产,十一队种的又多,几块地加起来一百大几十亩,每块田里,大棒槌一根挨着一根,两步就能掰一筐头子。
秋风劲吹,枯叶沙沙响,相对于这场十数年不遇的丰收秋景,这十几个女整劳力,此刻显得势单力薄。
“我说队长,这庄稼长得实在太好了,就凭我们这十几个人,收到什么时候?霜降耩不上麦子怎么办?”
“是啊,这季节可不等人。你怎么不给村支书张张嘴,要回几个男劳力来!”
“我的手上可磨了泡了,一攥玉米穗子生疼生疼的。”
“收秋仨月没闲人,这可是在了论的。这可好,把壮劳力都抽走,剩下一伙子娘们,赶上雨烂在地里怎么办?”
“…………”
妇女们七嘴八舌,把不满全灌进王贵兰的耳朵里。
“我比你们都清楚!”王贵兰叹口气,没再言语,手里的玉米穗子掰的飞快。
他如何不清楚:一季庄稼,最忙活的只有两个时段:一是播种,二是收获。
播种虽忙,却是技术活儿、细活儿,犁、耙、施肥、播种,着不得急,发不得慌,只能耐住性子慢慢磨。
收获却不一样,既是抢时间的急活儿,更是卖力气的体力活儿,要是动作慢了,碰巧遇上连阴天,庄稼发了霉,一年的地就算白种了。
他去找村支书,要求放回几个男劳力来,帮着收收庄稼。
村支书把他训了一顿,说他一只眼鼠目寸光,光看见自己鼻子底下的一点儿粮食,看不见一日万斤的钢锭。
“这点儿粮食算什么?”村支书打比方说:“粮食是芝麻粒儿。钢锭是大西瓜,你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除了二瘸子和赖皮培以外,十一队的父老乡亲也都很关怀她。借着这次重生,也为十一队的父老乡亲多谋些福利。
除了晚上的提心吊胆以外,腊梅的日子过得还算轻松:住在队部,吃在食堂,前世、今生来回转。
上午看看今生的小妹妹,下午看看前世的王晓叶,五天赶一个前世王店大集。货物两边倒腾,前世有前世的票子,今生有今生的现钱,腊梅要多滋润有多滋润。
…………………………………………
也是托老天爷的福,夏天不仅没有伏旱,雨水更像算准了日子下的,隔十天半月来一场,将秋庄稼孕育的空前的好。据老农回忆,有十几年没这样风调雨顺了,更没见过这么好的秋庄稼。
进了农历八月,棉花白了,高粱低下了头,谷子弯下了腰。玉米穗子也像大棒槌一样,在植株上耷拉下来——田野里一片大丰收的景象。
然而,劳动力却紧缺的不行:男整劳力都抽去烧高炉、兴修水利工程去了,生产队里只剩了妇女整劳力和辅助劳动力。
队长王贵兰和妇女队长只好分工:队长领着整劳力妇女收割庄稼;妇女队长领着辅助劳力——一伙儿老头儿和小脚老太太们拾棉花。
庄稼先收的玉米。因为比起谷子、高粱、黄豆、芝麻来,玉米最好收。只要掰下玉米穗儿,装到车上拉到场院里,就算收了。
腊梅也参加了秋收。她是提着一个柳编篮子,跟在母亲马惠恩身边,随着社员们一块儿下地。
成人群里夹杂着一个小不点儿,蹦蹦跳跳的,就像一个小尾巴一样扑甩过来,扑甩过去。人们都认为她傻,爱凑热闹,谁也没拿着当回事。
到了地头上,大家先刨车道。就是选出两边都能够着倒玉米穗儿的位置,把一个车道宽的玉米秸秆全刨倒,好在上面走大车,拉玉米穗儿。
刨好车道后,大家都在地头上站好分垄:一人两垄玉米,一边掰玉米穗儿,一边往前走。掰下来的玉米穗儿就倒在刨出来的车道上,方便赶车的往车上装。
腊梅却不按垄掰,满地里乱转,这里掰几穗儿,那里掰几穗儿。
队长让她按垄从头掰,她冲队长“嘿嘿”一笑,钻进玉米地里不见影子了,只传来“咔吧”“咔吧”掰玉米穗儿的声音。
“咳,一个傻孩子,管她呢?只要不淘气就行!”
人们都这样劝队长王贵兰。王贵兰也只好作罢。
殊不知腊梅这样做,却是有她的用意的:她掰走了地里不少嫩玉米,一个嫩玉米就是一棵空棵。社员们掰到跟前发现了,势必大惊小怪:
“食堂里吃的这么饱,谁还来祸害长着的玉米?这人是手贱呢?还是别有用心?”
做贼心虚呀!腊梅这样交错着掰,就是为了迷惑人们,让人们认为是她在头里掰的,达到掩盖自己“偷盗”行为的目的。
因为她知道,人们都有贪图轻松的心理儿,她在头里这么一掰,谁再掰到空棵,就会认为是她在头里替她们掰的,认为她偏向着她。自己轻省了,谁还会大呼小叫!
这样一来,腊梅既走了人缘儿,还掩盖了“偷”嫩玉米的行为,一举两得。
赶车的是二瘸子。
二瘸子的伤已经好了,但也成了残疾:那物再也没有bo起过。为此一蹶不振。更是不愿意出工,谎说一走道就磨的疼。
王贵兰给他急了:“这么长时间了,你再不出工就得有医生证明了。否则,食堂不管你饭。”
二瘸子哪里开证明去?不出工又没得饭吃,只好拾起老本行——赶着牛车往回拉玉米穗儿。
所谓老本行,是因为他腿瘸,队上照顾他,安排他赶牛车。运粪、拉土、收庄稼,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车赶。
自从出了碾棚事件以后,二瘸子再也不敢在腊梅身上动邪念了。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孩子与过去绝对不一样了。
人们传说她有个白头发老奶奶罩着,就凭那天在碾道里拽他的裤腰、用砖头砸他的裆里,他信以为真——那绝不是一个小傻妮儿所能干的出来的!
尤其那天她那双眼睛,他分明看出了里面有仇恨,有怒火,与她过去的涣散的眼神有天壤之别。
自己有错在先,“白头发老奶奶”没有要他的命,他认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也就熄了对腊梅的歪念头。
玉米高产,十一队种的又多,几块地加起来一百大几十亩,每块田里,大棒槌一根挨着一根,两步就能掰一筐头子。
秋风劲吹,枯叶沙沙响,相对于这场十数年不遇的丰收秋景,这十几个女整劳力,此刻显得势单力薄。
“我说队长,这庄稼长得实在太好了,就凭我们这十几个人,收到什么时候?霜降耩不上麦子怎么办?”
“是啊,这季节可不等人。你怎么不给村支书张张嘴,要回几个男劳力来!”
“我的手上可磨了泡了,一攥玉米穗子生疼生疼的。”
“收秋仨月没闲人,这可是在了论的。这可好,把壮劳力都抽走,剩下一伙子娘们,赶上雨烂在地里怎么办?”
“…………”
妇女们七嘴八舌,把不满全灌进王贵兰的耳朵里。
“我比你们都清楚!”王贵兰叹口气,没再言语,手里的玉米穗子掰的飞快。
他如何不清楚:一季庄稼,最忙活的只有两个时段:一是播种,二是收获。
播种虽忙,却是技术活儿、细活儿,犁、耙、施肥、播种,着不得急,发不得慌,只能耐住性子慢慢磨。
收获却不一样,既是抢时间的急活儿,更是卖力气的体力活儿,要是动作慢了,碰巧遇上连阴天,庄稼发了霉,一年的地就算白种了。
他去找村支书,要求放回几个男劳力来,帮着收收庄稼。
村支书把他训了一顿,说他一只眼鼠目寸光,光看见自己鼻子底下的一点儿粮食,看不见一日万斤的钢锭。
“这点儿粮食算什么?”村支书打比方说:“粮食是芝麻粒儿。钢锭是大西瓜,你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