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争执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回到承乾宫,贤妃疲倦地靠在临窗大炕的大迎枕上,郁郁地想着刚才皇后的话。
宣惠坐在一旁默默地吃着茶,心想怪不得老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同样是宠妃,前世父皇的惠妃那般骄横,既跟皇后打擂台,还跟皇子公主过不去。眼前这一位,却是处处忍让,步步小心,得了皇后一顿没来由的排揎,还要自己坐在这里难受。
她走到贤妃身边,挨着她坐下,把头靠在贤妃肩膀上,撒娇道:“母妃,我听人说,恶事易做,好人难当。您今儿个也算是为和靖姐姐尽了心,等会儿父皇过来,我帮您找父皇要赏赐!”
贤妃笑了笑,倦容淡了一些,说道:“我做这些可不是为了你父皇的赏赐。和靖是个温柔可人疼的孩子,李美人等闲也见不到圣上、太后。既然托了我,便是信我,我总要尽心才是。你放心,母妃不是伤神,只是有几分替她们母女俩难过。”
不多时,元和帝便来到承乾宫。宣惠行过礼后就出了正殿,出来便看到元和帝贴身侍奉的太监,乾清宫太监总管高全德。
宣惠每次见到他总是带着几分和煦的笑意,让高全德受宠若惊。他不明白这位最受宠爱的三公主为何突然把他看进眼里了。
而宣惠则想的是史书上的高全德。他在元和帝还是皇子时就侍奉在侧,一直谨慎小心,就连元和帝登基入主乾清宫,高全德也是勤勤恳恳,从不骄矜得意。元和二十年国难,皇帝并没有选择离京避祸,而是坚持留在京城,誓守祖宗基业。皇城被攻破时,元和帝在乾清宫放了一把火,将自己和众多妃嫔都葬身火海。高全德带着手下仅剩的几个小太监守在乾清宫外,在贼人杀进来时做了这个帝国最后的也是最微弱的抵抗。高全德死时身首异处,却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宣惠对高全德笑道:“高公公,今儿是你值夜吗?我前些日子搬到父皇书房里的那两盆建兰可挂上花苞了?我这两日忙,都没去瞧呢!”
高全德躬身笑道:“今日是奴才给圣上值夜。您那两盆建兰我专门找了个做事经心的徒弟给照看着。如今一盆已经挂了四个苞儿了,另一盆有六个。都是成双的数,您看多吉利!”
宣惠“咯咯”地笑了起来:“瞧你说的,这可是说乾清宫里有好事呢,还是我有好事呢?”
高全德陪笑道:“这两样也不拧着呀,乾清宫的好事自然也是公主的好事,这公主的好事来了,乾清宫上上下下自然也跟着高兴啊!”
宣惠笑道:“承你吉言!我如今最要紧的就是学成骑马,要是近日学成了,就先赏你个大大的封红!”
高全德笑得脸上褶子全出来了:“那奴才就日日给公主向佛祖求着!”
*
承乾宫里,元和帝一脸疲态地倚在大迎枕上,贤妃跪坐在后面轻轻地给他揉着太阳穴。
半晌,元和帝问道:“今日你去太后那里了?可说了些什么?”
贤妃柔声答道:“贵妃姐姐说想请那两家的小姐进宫来相看相看,太后允准了。又说起来长公主给文瑾县主挑仪宾,我提了句和靖跟县主同岁,也该忙活起来了。只是我嘴笨,话没说好,让皇后娘娘多了心,落了顿数落。”
元和帝拉过贤妃,让她坐在自己怀里,说:“她说你什么了?”
贤妃强笑道:“也没说什么。就是我想着能给皇后娘娘提个醒,也是做件好事,和靖年底就该及笄了……”
元和帝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说道:“她自己不贤,还听不进人劝,实在是……你受委屈了。”
贤妃眼圈一红,把眼泪忍了回去,笑道:“上次我跟您说宣惠夫婿的事情,您想得怎么样了?我这里倒是看上了一位呢!”
元和帝睁开眼,笑道:“你手脚倒是快!这样急着要收女婿的年节礼?说说看是谁家公子?”
“您觉得成国公世子如何?”贤妃小心翼翼地觑着元和帝的神色。
只见他眉头一皱,说道:“上回太后寿辰,召了他过去。我就想着只怕是给文瑾相的夫婿。咱们若是给宣惠挑的也是他,那太后那边如何交代?”
贤妃急道:“太后又没有明说,只当我们猜错罢了。况且我看长公主的意思,也未必是对成国公世子有多满意。咱们宣惠跟文瑾抢不得,难道连她不要的也不能捡?”说罢,眼泪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元和帝忙用手去给她擦,心里也很难过。可在太后积威之下,他也不敢明着忤逆太后的意思。
贤妃见元和帝不说话,就加了把火:“长公主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觉得裴世子是个有本事的,日后不用借她们的势也能立的起来,怕日后他欺压了县主。我却觉得好,咱们宣惠如今温和又懂事,找个明事理的驸马,日后日子一定过得不差,哪里用想谁欺负谁的事情。再者说,我私心想着,若驸马是个得用的,日后别人瞧在宣惠和驸马的面上,也能善待我几分……”说着说着,她的声音便哽咽了起来。
元和帝见状,连忙起身,把贤妃搂在怀里,用手轻抚她的背。他心中觉得烦闷不堪,又不忍心推开贤妃,就僵直地坐在那里。
辽东又起战事,田登文请求调湖广都司兵马驰援。兵部侍郎认为田登文此举乃是点兵,越权替兵部做决定,遂提请驳回。随即便有御史上书弹劾田登文狂悖、以军情为己谋私利。
内阁杨首辅则认为军情紧急,乃是目今第一要务。田登文固然点兵之请失当,但无论是临阵换将还是再议救援,都是大忌。故而他建议立即向湖广都指挥使王锦堂发文,要求其发兵救援。
朝臣们议论良久,皆认为湖广都司虽远,但地处富庶,兵强马壮,较之闪西都司更为合适。
然而他们似乎都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王锦堂是否会响应。
回到承乾宫,贤妃疲倦地靠在临窗大炕的大迎枕上,郁郁地想着刚才皇后的话。
宣惠坐在一旁默默地吃着茶,心想怪不得老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同样是宠妃,前世父皇的惠妃那般骄横,既跟皇后打擂台,还跟皇子公主过不去。眼前这一位,却是处处忍让,步步小心,得了皇后一顿没来由的排揎,还要自己坐在这里难受。
她走到贤妃身边,挨着她坐下,把头靠在贤妃肩膀上,撒娇道:“母妃,我听人说,恶事易做,好人难当。您今儿个也算是为和靖姐姐尽了心,等会儿父皇过来,我帮您找父皇要赏赐!”
贤妃笑了笑,倦容淡了一些,说道:“我做这些可不是为了你父皇的赏赐。和靖是个温柔可人疼的孩子,李美人等闲也见不到圣上、太后。既然托了我,便是信我,我总要尽心才是。你放心,母妃不是伤神,只是有几分替她们母女俩难过。”
不多时,元和帝便来到承乾宫。宣惠行过礼后就出了正殿,出来便看到元和帝贴身侍奉的太监,乾清宫太监总管高全德。
宣惠每次见到他总是带着几分和煦的笑意,让高全德受宠若惊。他不明白这位最受宠爱的三公主为何突然把他看进眼里了。
而宣惠则想的是史书上的高全德。他在元和帝还是皇子时就侍奉在侧,一直谨慎小心,就连元和帝登基入主乾清宫,高全德也是勤勤恳恳,从不骄矜得意。元和二十年国难,皇帝并没有选择离京避祸,而是坚持留在京城,誓守祖宗基业。皇城被攻破时,元和帝在乾清宫放了一把火,将自己和众多妃嫔都葬身火海。高全德带着手下仅剩的几个小太监守在乾清宫外,在贼人杀进来时做了这个帝国最后的也是最微弱的抵抗。高全德死时身首异处,却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宣惠对高全德笑道:“高公公,今儿是你值夜吗?我前些日子搬到父皇书房里的那两盆建兰可挂上花苞了?我这两日忙,都没去瞧呢!”
高全德躬身笑道:“今日是奴才给圣上值夜。您那两盆建兰我专门找了个做事经心的徒弟给照看着。如今一盆已经挂了四个苞儿了,另一盆有六个。都是成双的数,您看多吉利!”
宣惠“咯咯”地笑了起来:“瞧你说的,这可是说乾清宫里有好事呢,还是我有好事呢?”
高全德陪笑道:“这两样也不拧着呀,乾清宫的好事自然也是公主的好事,这公主的好事来了,乾清宫上上下下自然也跟着高兴啊!”
宣惠笑道:“承你吉言!我如今最要紧的就是学成骑马,要是近日学成了,就先赏你个大大的封红!”
高全德笑得脸上褶子全出来了:“那奴才就日日给公主向佛祖求着!”
*
承乾宫里,元和帝一脸疲态地倚在大迎枕上,贤妃跪坐在后面轻轻地给他揉着太阳穴。
半晌,元和帝问道:“今日你去太后那里了?可说了些什么?”
贤妃柔声答道:“贵妃姐姐说想请那两家的小姐进宫来相看相看,太后允准了。又说起来长公主给文瑾县主挑仪宾,我提了句和靖跟县主同岁,也该忙活起来了。只是我嘴笨,话没说好,让皇后娘娘多了心,落了顿数落。”
元和帝拉过贤妃,让她坐在自己怀里,说:“她说你什么了?”
贤妃强笑道:“也没说什么。就是我想着能给皇后娘娘提个醒,也是做件好事,和靖年底就该及笄了……”
元和帝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说道:“她自己不贤,还听不进人劝,实在是……你受委屈了。”
贤妃眼圈一红,把眼泪忍了回去,笑道:“上次我跟您说宣惠夫婿的事情,您想得怎么样了?我这里倒是看上了一位呢!”
元和帝睁开眼,笑道:“你手脚倒是快!这样急着要收女婿的年节礼?说说看是谁家公子?”
“您觉得成国公世子如何?”贤妃小心翼翼地觑着元和帝的神色。
只见他眉头一皱,说道:“上回太后寿辰,召了他过去。我就想着只怕是给文瑾相的夫婿。咱们若是给宣惠挑的也是他,那太后那边如何交代?”
贤妃急道:“太后又没有明说,只当我们猜错罢了。况且我看长公主的意思,也未必是对成国公世子有多满意。咱们宣惠跟文瑾抢不得,难道连她不要的也不能捡?”说罢,眼泪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元和帝忙用手去给她擦,心里也很难过。可在太后积威之下,他也不敢明着忤逆太后的意思。
贤妃见元和帝不说话,就加了把火:“长公主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觉得裴世子是个有本事的,日后不用借她们的势也能立的起来,怕日后他欺压了县主。我却觉得好,咱们宣惠如今温和又懂事,找个明事理的驸马,日后日子一定过得不差,哪里用想谁欺负谁的事情。再者说,我私心想着,若驸马是个得用的,日后别人瞧在宣惠和驸马的面上,也能善待我几分……”说着说着,她的声音便哽咽了起来。
元和帝见状,连忙起身,把贤妃搂在怀里,用手轻抚她的背。他心中觉得烦闷不堪,又不忍心推开贤妃,就僵直地坐在那里。
辽东又起战事,田登文请求调湖广都司兵马驰援。兵部侍郎认为田登文此举乃是点兵,越权替兵部做决定,遂提请驳回。随即便有御史上书弹劾田登文狂悖、以军情为己谋私利。
内阁杨首辅则认为军情紧急,乃是目今第一要务。田登文固然点兵之请失当,但无论是临阵换将还是再议救援,都是大忌。故而他建议立即向湖广都指挥使王锦堂发文,要求其发兵救援。
朝臣们议论良久,皆认为湖广都司虽远,但地处富庶,兵强马壮,较之闪西都司更为合适。
然而他们似乎都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王锦堂是否会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