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见闺阁架绣棚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是在一份报刊上看到的句子,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低头沉思,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故乡,在美丽的川西坝子,无论是繁荣昌盛的城镇,还是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处处可见“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繁荣景象。更幸运的是,我也曾是一位班门弄斧的刺绣爱好者,于是,刺绣的美丽图案又在眼前忽隐忽现。古书中曾有记载:明清以来,刺绣就在四川民间盛行开来,既是女性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也是她们最主要的副业。在古代,刺绣人群里,既有小家碧玉,更有大家闺秀,其精通刺绣更是衡量女性灵巧贤淑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那些锦衣玉食的贵族千斤,每每也在深宫贵院里飞针走线,以示女儿娴雅本色。
姑且不说明清那遥不可及的刺绣业绩,单是我记忆中的刺绣场面就令人激动。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少女时代的我们就成天徘徊在村庄那群刺绣的姑娘们身旁,看她们满脸含笑,巧夺天工,于是,就缠着母亲要买丝线和绣花针,并煞有介事的坐在姐姐们身后有板有眼的依样画符,当然,我们纯粹是为了好玩,母亲也不会当真,只是给我们一些手工线,那线很粗,只有黑白两种,那布呢?是一些旧衣服拆卸下来的碎片,母亲说,给我们练练手,学会了才买丝线和绸缎子。因此,一群十二三岁的我们就认真的学刺绣,并虚心的请教那些高手,看别人怎样画图案,怎样搭配彩线。刺绣的金黄时间是农家闲暇的五至七月间,中午,在炎炎烈日下,十几人甚至二十人就坐在空旷的竹林旁摆开了架式,每天午饭前,我们就自觉的将场地打扫干净,期待着那沙场秋点兵的壮观景象。其间,多以母女、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相互影响,在文人看来,这些巾帼英雄们多了醉里挑灯看剑的英姿,少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哀婉。刺绣的工艺品大多是香囊、汗巾、腰带、荷包、手帕、枕套、被面等等为主,农家女孩在十六七岁就开始绣自己的嫁妆,一部分是出嫁时自用,大部分是在出嫁时送给婆家的长辈和小姑及亲戚好友,以显示心灵手巧。一些女孩出嫁后舍不得用自己一针一线绣成的嫁妆,总是要留一两件最好的藏起来,等待用在最隆重的时刻,所以,那时新嫁娘往往还会收到母亲或婆婆送出的刺绣,那几乎是传家宝一样的工艺品,于是,在她的儿媳进门时,又会目睹这家中的宝贝。在今天新潮女郎看来,简直不可思义,一件床单或枕套几代珍藏,真是小题大作。但我故乡的故嫂们却把它们视为宝贝,藏在箱子底层,又怕被棉虫腐蚀了,每年六月初六,都要翻箱倒柜将旧衣物展览出来,在阳光下暴晒,当然,更少不了她们珍藏的刺绣,更有趣的事,谁的藏品越多,谁就是本地最好的刺绣能手。
每年的七夕,故乡又称乞巧节,少女节,晚上,农家院里就张灯结彩,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清扫庭院,在其中摆设香烛,瓜果,虔诚的拜织女星,以求提高刺绣水平,更有诗云:“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思遍得无?”或“豌豆芽生半尺长,家家争乞巧娘娘,天孙若识支机室,块质犹存织锦坊。”人们对刺绣的重视可见一斑。
当然,因乡村姑娘自身文化素养条件的限制,她们的刺绣并不件件都是珍品,也有纯粹是为了应付长辈的催促,敷衍塞责的,记得我和小姐妹就是在旁人的指手画脚中红着脸在刺绣中煎熬般的工作,母亲总是买来上好的缎面,细心的勾画图案,那些虫鸟鱼兽,山川花树,人物故事,几何图案、吉祥纹样等都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一经我的手绣出来,就毫无生气可言,尽管还是一样的五彩缤纷的丝线,别人绣来就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你看那花朵鲜艳夺目,鸟儿展翅翱翔,荷叶上的露珠似乎在滚动,片片绿叶清翠欲滴,山川宛如天然屏锦,溪流峡谷清晰可辨,人物也活灵活现,如印染一样。而我们的刺绣,真是羞于见人,花草树木模棱两可,就像是一堆线团混乱搭配,分不清纹路茎杆,姑嫂们常常笑我们,拿笔的手难道真的不会拿针吗?你的字也这样写?天知道,我的字比这也好不了多少!唉!望尘莫及啊!
家中姐妹中,二妹最会此行,尽管是与我一起学习刺绣,但进步之神速,连号称巧绣娘的母亲也称赞不已,当我们母女几个坐在自家庭院里刺绣时,母亲常常抬起头来越过我们的视线向二妹送去赞许的目光,三妹经常不甘示弱,与二妹比速度,比成绩。但往往是败的心服口服。于是,我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家里的媬姆,为她们做饭,烧水,端茶,甚至摇扇。在我出嫁前,母亲领着我们四姐妹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为我绣完所有应该准备的一切嫁妆。还为邻村的姑娘们绣好几副枕套样品,接下来,我们又为二妹赶嫁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淡忘了当年的刺绣手艺,也未曾珍藏一些宝贵的刺绣物件,那天回家帮母亲收拾破烂衣物,看到一床旧被单,那是母亲出嫁时的东西,当时曾是我们刺绣的样板,母亲还深情的看了好久,眼里还有一层雨雾,老人说:“现在的姑娘成天就知道看电视,赶潮流,也不知道为自己准备一些东西!”我笑母亲,都什么年代了,还要你们那些东西?母亲也自嘲的摇摇头,我知道,所谓的东西就是指刺绣吧。可是,今天的姑娘谁会呢?谁还会要那些东西呢?
刺绣在故乡曾是女性休闲的最好劳作,也是培养我们志趣的最佳选择,评价姑娘们的娴熟,文雅,灵巧秀美,等等,也许就缘于此吧。而今,无论都市还是乡村,姑娘出嫁早已不稀罕那些手工的刺绣了,红装女儿更爱新潮的精装的新式用品,那些做工精致,质地细软的七件套,四件套,让人眼花缭乱,谁有工夫去静坐数月甚至数年去绣啊!那天,我将它们介绍给女儿,并深情并茂的向她诉诸此手工作品的来历及我们当姑娘时辉煌的记忆,女儿笑得前仰后合,说我与手上的刺绣都快一起变成文物了,我才知道,我们之间的代沟有多深!然而,对少女时代的刺绣回忆,却永远扎根在我的心中,每每在夏天翻晒旧衣物时,偶尔看到一两件当年的拙劣绣品,还是会久久凝视,引出些许记忆。那就思乡恋母情结吧!
欣慰的是,今天的成都,已经有了许多花园似的绣庄,更又一批有志者加入其中,传承着这们精湛的手工艺术,真心祝愿这些当代的巧娘们能超越前人,绣出华夏儿女的真情实意,绣出炎黄子孙的幸福生活!
这是在一份报刊上看到的句子,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低头沉思,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故乡,在美丽的川西坝子,无论是繁荣昌盛的城镇,还是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处处可见“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繁荣景象。更幸运的是,我也曾是一位班门弄斧的刺绣爱好者,于是,刺绣的美丽图案又在眼前忽隐忽现。古书中曾有记载:明清以来,刺绣就在四川民间盛行开来,既是女性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也是她们最主要的副业。在古代,刺绣人群里,既有小家碧玉,更有大家闺秀,其精通刺绣更是衡量女性灵巧贤淑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那些锦衣玉食的贵族千斤,每每也在深宫贵院里飞针走线,以示女儿娴雅本色。
姑且不说明清那遥不可及的刺绣业绩,单是我记忆中的刺绣场面就令人激动。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少女时代的我们就成天徘徊在村庄那群刺绣的姑娘们身旁,看她们满脸含笑,巧夺天工,于是,就缠着母亲要买丝线和绣花针,并煞有介事的坐在姐姐们身后有板有眼的依样画符,当然,我们纯粹是为了好玩,母亲也不会当真,只是给我们一些手工线,那线很粗,只有黑白两种,那布呢?是一些旧衣服拆卸下来的碎片,母亲说,给我们练练手,学会了才买丝线和绸缎子。因此,一群十二三岁的我们就认真的学刺绣,并虚心的请教那些高手,看别人怎样画图案,怎样搭配彩线。刺绣的金黄时间是农家闲暇的五至七月间,中午,在炎炎烈日下,十几人甚至二十人就坐在空旷的竹林旁摆开了架式,每天午饭前,我们就自觉的将场地打扫干净,期待着那沙场秋点兵的壮观景象。其间,多以母女、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相互影响,在文人看来,这些巾帼英雄们多了醉里挑灯看剑的英姿,少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哀婉。刺绣的工艺品大多是香囊、汗巾、腰带、荷包、手帕、枕套、被面等等为主,农家女孩在十六七岁就开始绣自己的嫁妆,一部分是出嫁时自用,大部分是在出嫁时送给婆家的长辈和小姑及亲戚好友,以显示心灵手巧。一些女孩出嫁后舍不得用自己一针一线绣成的嫁妆,总是要留一两件最好的藏起来,等待用在最隆重的时刻,所以,那时新嫁娘往往还会收到母亲或婆婆送出的刺绣,那几乎是传家宝一样的工艺品,于是,在她的儿媳进门时,又会目睹这家中的宝贝。在今天新潮女郎看来,简直不可思义,一件床单或枕套几代珍藏,真是小题大作。但我故乡的故嫂们却把它们视为宝贝,藏在箱子底层,又怕被棉虫腐蚀了,每年六月初六,都要翻箱倒柜将旧衣物展览出来,在阳光下暴晒,当然,更少不了她们珍藏的刺绣,更有趣的事,谁的藏品越多,谁就是本地最好的刺绣能手。
每年的七夕,故乡又称乞巧节,少女节,晚上,农家院里就张灯结彩,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清扫庭院,在其中摆设香烛,瓜果,虔诚的拜织女星,以求提高刺绣水平,更有诗云:“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思遍得无?”或“豌豆芽生半尺长,家家争乞巧娘娘,天孙若识支机室,块质犹存织锦坊。”人们对刺绣的重视可见一斑。
当然,因乡村姑娘自身文化素养条件的限制,她们的刺绣并不件件都是珍品,也有纯粹是为了应付长辈的催促,敷衍塞责的,记得我和小姐妹就是在旁人的指手画脚中红着脸在刺绣中煎熬般的工作,母亲总是买来上好的缎面,细心的勾画图案,那些虫鸟鱼兽,山川花树,人物故事,几何图案、吉祥纹样等都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一经我的手绣出来,就毫无生气可言,尽管还是一样的五彩缤纷的丝线,别人绣来就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你看那花朵鲜艳夺目,鸟儿展翅翱翔,荷叶上的露珠似乎在滚动,片片绿叶清翠欲滴,山川宛如天然屏锦,溪流峡谷清晰可辨,人物也活灵活现,如印染一样。而我们的刺绣,真是羞于见人,花草树木模棱两可,就像是一堆线团混乱搭配,分不清纹路茎杆,姑嫂们常常笑我们,拿笔的手难道真的不会拿针吗?你的字也这样写?天知道,我的字比这也好不了多少!唉!望尘莫及啊!
家中姐妹中,二妹最会此行,尽管是与我一起学习刺绣,但进步之神速,连号称巧绣娘的母亲也称赞不已,当我们母女几个坐在自家庭院里刺绣时,母亲常常抬起头来越过我们的视线向二妹送去赞许的目光,三妹经常不甘示弱,与二妹比速度,比成绩。但往往是败的心服口服。于是,我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家里的媬姆,为她们做饭,烧水,端茶,甚至摇扇。在我出嫁前,母亲领着我们四姐妹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为我绣完所有应该准备的一切嫁妆。还为邻村的姑娘们绣好几副枕套样品,接下来,我们又为二妹赶嫁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淡忘了当年的刺绣手艺,也未曾珍藏一些宝贵的刺绣物件,那天回家帮母亲收拾破烂衣物,看到一床旧被单,那是母亲出嫁时的东西,当时曾是我们刺绣的样板,母亲还深情的看了好久,眼里还有一层雨雾,老人说:“现在的姑娘成天就知道看电视,赶潮流,也不知道为自己准备一些东西!”我笑母亲,都什么年代了,还要你们那些东西?母亲也自嘲的摇摇头,我知道,所谓的东西就是指刺绣吧。可是,今天的姑娘谁会呢?谁还会要那些东西呢?
刺绣在故乡曾是女性休闲的最好劳作,也是培养我们志趣的最佳选择,评价姑娘们的娴熟,文雅,灵巧秀美,等等,也许就缘于此吧。而今,无论都市还是乡村,姑娘出嫁早已不稀罕那些手工的刺绣了,红装女儿更爱新潮的精装的新式用品,那些做工精致,质地细软的七件套,四件套,让人眼花缭乱,谁有工夫去静坐数月甚至数年去绣啊!那天,我将它们介绍给女儿,并深情并茂的向她诉诸此手工作品的来历及我们当姑娘时辉煌的记忆,女儿笑得前仰后合,说我与手上的刺绣都快一起变成文物了,我才知道,我们之间的代沟有多深!然而,对少女时代的刺绣回忆,却永远扎根在我的心中,每每在夏天翻晒旧衣物时,偶尔看到一两件当年的拙劣绣品,还是会久久凝视,引出些许记忆。那就思乡恋母情结吧!
欣慰的是,今天的成都,已经有了许多花园似的绣庄,更又一批有志者加入其中,传承着这们精湛的手工艺术,真心祝愿这些当代的巧娘们能超越前人,绣出华夏儿女的真情实意,绣出炎黄子孙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