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上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背包一族,似乎很时尚。
年轻人见面,总爱问:“背包了么?”假如被问的人恰恰不是背包客,没准就会招致白眼:“切!老土!”
那天在摩卡喝咖啡,邻座一位漂亮姑娘就这样问过我。我说:“何苦呢?轻轻松松上路岂不更好。”姑娘立刻显出不屑,把头扭向一边。朋友补充说:“我们自驾车旅行。”“酷毙,那是骨灰级驴友。”姑娘迅速转过身来,嫣然一笑:“我坐在你旁边好吗?”
“骨灰级驴友”又怎么啦?不过比背包客稍微轻松一点而已。可姑娘不这么看,她说:“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品位。”
这真是奇了怪了。无牵挂无挂出行是老土,象苦行僧一样背包带壳地出发却成了时尚,这是什么逻辑?姑娘见我一头雾水,忍不住咯咯轻笑起来:“看起来,你们的太阳的确已经落山,而我们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一种文化被误读,会显得别扭;一种观念被曲解,会显得滑稽;而一种价值被篡改,则多少有些唐突。
对于背包客,我并不陌生。我的好几个朋友都是背包客,也曾被他们拉去逛过户外运动商店。那一套行头价值不菲,不比野战队员的装备差。登山包、登山服、登山靴、登山锹、登山杖、太阳镜、遮阳帽、gps定位仪、对讲器、急救包、防晒霜、驱虫剂、专用水壶、野炊灶具、帐篷足足30公斤。朋友说,购买户外运动用品是很容易上瘾的,有的人装备太多,干脆把书房改造成一个“大背包”专门用来“晒品位”
我的一位朋友tebbe也是背包客。tebbe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俄亥俄州,是一位志愿者,我们在一起工作了两年。为了免费学习口语,每逢假期,我都陪tebbe去周游名山大川。tebbe的旅行包是地道的“中国造”——一只流行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绿色军用帆布挎包,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挎包里永远只装着五件东西,一本圣经,一顶家乡球队的棒球帽,一件换洗的衬衣和两瓶矿泉水。tebbe绝对讲究生活品质,每次出门都要带两瓶矿泉水,一瓶用来饮用,一瓶用来洗漱,从不轻易“就地取水”
我对tebbe说:“比起中国背包客的奢华,你够寒碜。”tebbe却说:“no!在美丽的俄亥俄州,来旅行的背包客大多是穷人,富人很少背包旅行,他们要么自己开旅行车,要么跟旅行团出游。”tebbe很不理解,行走的乐趣在路上,背那么重的包袱,到底能走多远?
其实,背包客最初的用意并不是旅行。新周刊曾经专文介绍,背包客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在嬉皮士风潮带动下,一批困惑的年轻人背起背包,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在路上重新审视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这么说,背包与风景的关联并不大,一个个简陋的背包里,时时装着沉甸甸的问题,一次次背包出行,只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答案。
这批年轻人是否找到人生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举动,已作为一种时代的印记,刻在了欧洲的记忆里。以至于很多年后“带着问题上路”的理念都不曾淡漠,一代又一代困惑的年轻人,相继背起背包,踏上了体验之路。
应该说,中国最早的背包客,也有很多是“带着问题上路”的。这批背包客,挖掘了丽江和阳朔,然后,又在迪庆高原发现了人们寻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香格里拉”但是,却很少有人读懂他们的身影和脚步。据说,旅游部门曾经策划,要在丽江景区塑一座背包客群雕。殊不知,当初的背包客并非刻意找寻一条旅游线路,而是为了在愈发喧嚣的尘世里,发现一种淡泊的生活,追寻一种至高至尚的境界。
如今,背包越来越沉,背包客也越来越多,而背包人的困惑和疑问却越来越少。最早发掘丽江那批背包客,10年前就已不再到丽江了。时下蜂拥而至的豪华背包们,究竟有多少是为了解惑而负重?
路漫漫,风雨兼程。有的人,即将上路;有的人,已经在路上。不必在意有没有背包在身,揣着问题上路,就一定不虚此行。
背包一族,似乎很时尚。
年轻人见面,总爱问:“背包了么?”假如被问的人恰恰不是背包客,没准就会招致白眼:“切!老土!”
那天在摩卡喝咖啡,邻座一位漂亮姑娘就这样问过我。我说:“何苦呢?轻轻松松上路岂不更好。”姑娘立刻显出不屑,把头扭向一边。朋友补充说:“我们自驾车旅行。”“酷毙,那是骨灰级驴友。”姑娘迅速转过身来,嫣然一笑:“我坐在你旁边好吗?”
“骨灰级驴友”又怎么啦?不过比背包客稍微轻松一点而已。可姑娘不这么看,她说:“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品位。”
这真是奇了怪了。无牵挂无挂出行是老土,象苦行僧一样背包带壳地出发却成了时尚,这是什么逻辑?姑娘见我一头雾水,忍不住咯咯轻笑起来:“看起来,你们的太阳的确已经落山,而我们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一种文化被误读,会显得别扭;一种观念被曲解,会显得滑稽;而一种价值被篡改,则多少有些唐突。
对于背包客,我并不陌生。我的好几个朋友都是背包客,也曾被他们拉去逛过户外运动商店。那一套行头价值不菲,不比野战队员的装备差。登山包、登山服、登山靴、登山锹、登山杖、太阳镜、遮阳帽、gps定位仪、对讲器、急救包、防晒霜、驱虫剂、专用水壶、野炊灶具、帐篷足足30公斤。朋友说,购买户外运动用品是很容易上瘾的,有的人装备太多,干脆把书房改造成一个“大背包”专门用来“晒品位”
我的一位朋友tebbe也是背包客。tebbe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俄亥俄州,是一位志愿者,我们在一起工作了两年。为了免费学习口语,每逢假期,我都陪tebbe去周游名山大川。tebbe的旅行包是地道的“中国造”——一只流行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绿色军用帆布挎包,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挎包里永远只装着五件东西,一本圣经,一顶家乡球队的棒球帽,一件换洗的衬衣和两瓶矿泉水。tebbe绝对讲究生活品质,每次出门都要带两瓶矿泉水,一瓶用来饮用,一瓶用来洗漱,从不轻易“就地取水”
我对tebbe说:“比起中国背包客的奢华,你够寒碜。”tebbe却说:“no!在美丽的俄亥俄州,来旅行的背包客大多是穷人,富人很少背包旅行,他们要么自己开旅行车,要么跟旅行团出游。”tebbe很不理解,行走的乐趣在路上,背那么重的包袱,到底能走多远?
其实,背包客最初的用意并不是旅行。新周刊曾经专文介绍,背包客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在嬉皮士风潮带动下,一批困惑的年轻人背起背包,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在路上重新审视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这么说,背包与风景的关联并不大,一个个简陋的背包里,时时装着沉甸甸的问题,一次次背包出行,只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答案。
这批年轻人是否找到人生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举动,已作为一种时代的印记,刻在了欧洲的记忆里。以至于很多年后“带着问题上路”的理念都不曾淡漠,一代又一代困惑的年轻人,相继背起背包,踏上了体验之路。
应该说,中国最早的背包客,也有很多是“带着问题上路”的。这批背包客,挖掘了丽江和阳朔,然后,又在迪庆高原发现了人们寻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香格里拉”但是,却很少有人读懂他们的身影和脚步。据说,旅游部门曾经策划,要在丽江景区塑一座背包客群雕。殊不知,当初的背包客并非刻意找寻一条旅游线路,而是为了在愈发喧嚣的尘世里,发现一种淡泊的生活,追寻一种至高至尚的境界。
如今,背包越来越沉,背包客也越来越多,而背包人的困惑和疑问却越来越少。最早发掘丽江那批背包客,10年前就已不再到丽江了。时下蜂拥而至的豪华背包们,究竟有多少是为了解惑而负重?
路漫漫,风雨兼程。有的人,即将上路;有的人,已经在路上。不必在意有没有背包在身,揣着问题上路,就一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