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粉与高佬牛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少人往往将地标式的建筑称为“城市名片”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特色美食,更易俘获本地居民的芳心,征服外地游客的欲望,成为口耳相传的隐形“城市名片”一个人去到外地,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在异乡寻觅名胜古迹的时候,同时也必定会搜寻当地的美食、小吃或者特产。这是一个以食为俗的民族值得珍视的传统。
中国是个有饮食文化的国度,尤其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有“能吃、敢吃、会吃”的名气。在笔者老家——广东西部小城高州,有“全国水果第一市”的称谓,除了盛产荔枝、龙眼、香蕉、大树菠萝等鲜果,在县城里还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小吃。最令笔者嘴馋的就是“东门粉”和“高佬牛杂”:前者以地名冠名,后者则以人名冠名,可见影响之深远。早在家乡读书的时候,笔者就经常独自或多人骑着自行车去“扫街”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吃“东门粉”和“高佬牛杂”
“东门粉”的摊档位于“东门”:“东门”是旧城区的入口,现在已经渐渐与新城区融为一体。“东门粉”有两种:一种是豆芽粉,在新鲜白嫩的粉皮卷里面包着豆芽;另一种是猪肉粉,与豆芽粉的区别在于馅料换成了猪肉。记忆中的豆芽粉是八毛钱一条,猪肉粉是一块两毛钱一条,长度大概是20公分。这个价格持续了许久都不变。我们去吃“东门粉”的时候,通常是要一条“豆芽粉”和一条“猪肉粉”搭配起来吃,够爽口。店家的制作过程相当透明,从搅拌粉浆到将粉浆放到炊具,直到把冒着白气的粉卷从炊具里拿出来,然后切成一段段放到碗里,食客们都可一目了然。“东门粉”单论主料,已经是鲜美爽滑,但它的“抵食”还来自附加价值:一是特制的调和酱油,将它淋在粉卷上,一种勾人胃口的色香马上袭面而来;二是花生配料,将其洒在粉卷上一起放进嘴里咀嚼,软中带韧、韧中带脆,口感可谓极致;三是白粥,一边吃粉一边喝着火候极佳的小米粥,将仅有的一丝腻意一扫而干。值得一提的是“东门粉”的三样最佳搭档都是免费的。那些最忠实的粉丝,通常把吃“东门粉”当作正餐一样解决掉——当然,更多是打包拿走的,对于免费放量的白粥不感冒。这里的美食,受到远近的客人热烈追捧,但是很少需要排队。因为档口从早上8点一直营业到凌晨两点半,店家也不会间或罢市,随时光顾都可以吃到,所以不会拥挤。
离东门大概一公里的市委广场边,在那段已经拆了大部分的古城墙旧址上,正是“高佬牛杂”的档口选址。相比“东门粉”上百平方米店面、五六张大圆桌的规模“高佬牛杂”的“经营场所”仅有一台人力三轮车,一个蜂窝煤炉,一个大锅。这是个典型城市“走鬼”的“装备”但从没听说过让城管驱赶,估计城管也是忠实的拥趸。体型高大的“高佬”就靠这几件简单的设施,煮出了一锅美味的“牛杂”那一块块的牛肚、牛筋、牛肺、牛肠等,用一段段十厘米左右长的铁丝串起来,放在锅里烫煮,香味四溢。牛肚3元一串,牛筋2元一串甜酸辣咸,样样俱全,很多人一口气就吃好几串,吃完当然还会索要一杯“特制的”汤汁,吃过真有“余香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有人跪求高佬传授煮牛杂的秘籍,但都无功而返。
对于离乡别井许久的我“东门粉”与“高佬牛杂”的滋味,早已淡化成记忆中的一道抹痕。但是,这种记忆往往会变成勾起我对家乡小城怀念的源头。
不少人往往将地标式的建筑称为“城市名片”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特色美食,更易俘获本地居民的芳心,征服外地游客的欲望,成为口耳相传的隐形“城市名片”一个人去到外地,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在异乡寻觅名胜古迹的时候,同时也必定会搜寻当地的美食、小吃或者特产。这是一个以食为俗的民族值得珍视的传统。
中国是个有饮食文化的国度,尤其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有“能吃、敢吃、会吃”的名气。在笔者老家——广东西部小城高州,有“全国水果第一市”的称谓,除了盛产荔枝、龙眼、香蕉、大树菠萝等鲜果,在县城里还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小吃。最令笔者嘴馋的就是“东门粉”和“高佬牛杂”:前者以地名冠名,后者则以人名冠名,可见影响之深远。早在家乡读书的时候,笔者就经常独自或多人骑着自行车去“扫街”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吃“东门粉”和“高佬牛杂”
“东门粉”的摊档位于“东门”:“东门”是旧城区的入口,现在已经渐渐与新城区融为一体。“东门粉”有两种:一种是豆芽粉,在新鲜白嫩的粉皮卷里面包着豆芽;另一种是猪肉粉,与豆芽粉的区别在于馅料换成了猪肉。记忆中的豆芽粉是八毛钱一条,猪肉粉是一块两毛钱一条,长度大概是20公分。这个价格持续了许久都不变。我们去吃“东门粉”的时候,通常是要一条“豆芽粉”和一条“猪肉粉”搭配起来吃,够爽口。店家的制作过程相当透明,从搅拌粉浆到将粉浆放到炊具,直到把冒着白气的粉卷从炊具里拿出来,然后切成一段段放到碗里,食客们都可一目了然。“东门粉”单论主料,已经是鲜美爽滑,但它的“抵食”还来自附加价值:一是特制的调和酱油,将它淋在粉卷上,一种勾人胃口的色香马上袭面而来;二是花生配料,将其洒在粉卷上一起放进嘴里咀嚼,软中带韧、韧中带脆,口感可谓极致;三是白粥,一边吃粉一边喝着火候极佳的小米粥,将仅有的一丝腻意一扫而干。值得一提的是“东门粉”的三样最佳搭档都是免费的。那些最忠实的粉丝,通常把吃“东门粉”当作正餐一样解决掉——当然,更多是打包拿走的,对于免费放量的白粥不感冒。这里的美食,受到远近的客人热烈追捧,但是很少需要排队。因为档口从早上8点一直营业到凌晨两点半,店家也不会间或罢市,随时光顾都可以吃到,所以不会拥挤。
离东门大概一公里的市委广场边,在那段已经拆了大部分的古城墙旧址上,正是“高佬牛杂”的档口选址。相比“东门粉”上百平方米店面、五六张大圆桌的规模“高佬牛杂”的“经营场所”仅有一台人力三轮车,一个蜂窝煤炉,一个大锅。这是个典型城市“走鬼”的“装备”但从没听说过让城管驱赶,估计城管也是忠实的拥趸。体型高大的“高佬”就靠这几件简单的设施,煮出了一锅美味的“牛杂”那一块块的牛肚、牛筋、牛肺、牛肠等,用一段段十厘米左右长的铁丝串起来,放在锅里烫煮,香味四溢。牛肚3元一串,牛筋2元一串甜酸辣咸,样样俱全,很多人一口气就吃好几串,吃完当然还会索要一杯“特制的”汤汁,吃过真有“余香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有人跪求高佬传授煮牛杂的秘籍,但都无功而返。
对于离乡别井许久的我“东门粉”与“高佬牛杂”的滋味,早已淡化成记忆中的一道抹痕。但是,这种记忆往往会变成勾起我对家乡小城怀念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