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起居注_分卷阅读_375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后娘娘那性子,可不像是会出头的。”善化长公主道,“不论是周氏还是万氏,她都是一团和气,又哪会有什么多余的话?”
“这不就好了?”徐循道,“皇后娘娘大肚能容,这是好事。难道你还指望她处处出头,让你爹时候的事情,再来一遍?知道你和她要好,可这时候出头说话,不是帮她,却是害了她。”
善化长公主虽然倔强,但却并不一意孤行,今次入宫,本来也有请教母亲的用意,得贵太妃几句话,也就熄了为皇后说话的心思,转而闲聊道,“这也有道理——只是我也不懂,现放着贵妃、皇贵妃不封,非得封宸妃……好了,一朝作兴一个说法,到了下一任,也不知道要作兴什么了,难道还作出个皇宸妃来?那和皇贵妃比,究竟孰高孰低?”
贵太妃也被她的说话逗笑了,她稍露玄机,“皇帝用心,我也有些猜测……只是不便多言,你只静观其变吧,若我猜得不错,封了万宸妃以后不几月,必定就有动作的。”
善化长公主将信将疑,“可有这样的事?”
“就等着看好了。”贵太妃拍了拍扇子,忽又叹了口气,似乎是自言自语,“宫中的事情,其实不必担心,翻不了天的……如今要操心的,是朝事才对啊……”
宫事善化长公主还能插嘴,可朝事她就真一窍不通了,张驸马虽然领了官职,但并不上差,两夫妻和朝政毫无关系。听到贵太妃说话,也只能报以一笑,任由贵太妃幽幽的叹息声,飘散在了精致华贵的雕梁之中。
册封万宸妃的诏书,并未激起任何风浪——现在的朝廷,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谁也顾不上后宫的小事。册封礼就顺风顺水地举行了下来,不过,皇帝的目的,显然并不只是册封万氏一人而已,册封万宸妃,似乎只是个试探,又似乎是他抛出的烟幕弹。成功册封万宸妃十数日以后,他便又下诏,以养育有功,将章皇帝罗妃追尊为宸妃,谥号端惠昭穆,并修陵寝。
这一举动蕴含的意义,可就要比简单地册封万氏为宸妃深远多了,但又因为有万宸妃在前,使人很难捉摸皇帝的真正意图,一时间,京城里也有了许多议论,《狸猫换太子》的剧目,忽然间又红火了起来,不少人的眼睛,都直盯着清宁宫里的太后瞧。
被此风波遮掩,曾被逐出宫廷的权宦王振重新入宫服侍的消息,似乎也没那么醒目了……
作者有话要说:小孙受到的报复,又何止是一次两次~根本是软刀子割肉,每天割一点啊~
第278章
“清宁宫那里,还没有消息吗?”
身为天子,皇帝若是愿意,从早到晚都能忙个不停,起码每日不到四更就要起床准备早朝,这一点是雷打不动回避不了的职责,皇帝冲龄继承大统,这些年来也不知上过了多少次早朝,昔年诸宫秉政,皇帝听闻政事的场合颇为有限,倒是把朝会看得很重。只是亲政以后,便渐渐觉得朝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的政事只能在文华殿中和内阁商议共决,因此上朝的热情有所减低,近日来多是三五日上朝一次。不过,每月朔望大朝,却是不敢耽搁了。今日一大早便起了身,向着殿中坐了,受了群臣的朝拜后,象征性地处决了八件事——多年下来,这已经是延为定例,朝会上禀报的都是经过挑选的八件朝事,朝臣怎么禀报,皇帝怎么回答都已经有了定制。回殿后换了常服,他便又往文华殿真正地处理起了国家政务。
文华殿距离内阁不远,在这里看奏疏,有什么疑问立刻就能和内阁群臣商议,不过皇帝对此兴致也并非很高,如今朝中没个能臣,满座均是尸位素餐之辈,他亲政之初,心中本也有不少事情要做,只是搬弄走了压在头顶的几座大山以后,这才发觉,被三杨连续压在头顶十年,朝中新一代的人才,竟是没一个成长起来,无一人堪用。
章皇帝年间强盛的国势,不过十年时间,已经败坏至瓦剌频频叩关的地步,朝中偏无一人可用。三杨误国,何至于是?不过是先后几次风波,也足以让皇帝看清如今朝中诸臣的面孔:自己即位之初,老臣当朝,万事求稳,朝中气氛是暮气沉沉,如此经年累月下来,朝臣们已经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反正按部就班往上打磨资历也就是了,那些个锐意进取的年轻臣子,在朝中压根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亲政四五年,不过是选取了两任进士,要等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还不知要有多久,皇帝的热情在五年后也渐渐消褪了下去。说实话,现在朝廷面临的问题,是否一两个人才来就能扭转得了的,他心中也着实是没底。
朝廷没有钱,这就是最大也最紧迫的问题,用钱的地方每年都在增多,税却只有这么一点。过去五年间,打发瓦剌所用钱财,已经是往年的十多倍。原本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银库,现在更像是有个永远都不会好的伤口。瓦剌每年都多次派人入贡,次次人数都比以前更多,使团成员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殊无入朝恭谨,到了京城,还要以人头计算赏钱,以远远超过市价的回赐,买下瓦剌进贡的马匹。这样的风气就是在三杨秉政期间培养起来的,蛮夷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现在三杨倒好,拍拍屁股流芳百世去了,留下来的问题还不是要他来解决?不给朝廷培养人才,不防微杜渐,将祸患消弭于萌芽中,还说得上是什么能臣?
要不是隐约看到了朝政上的问题,皇帝也不会这么急于亲政。对于祖母当年不垂帘听政的决定,他是有些感谢的,可这感谢之余也不免有些埋怨,太后、太妃两人虽然也有一定的见识,但被内阁限制得非常死,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临朝称制,朝臣心里就是不把你当回事。唯有尽快大婚亲政,才能扭转这暮气沉沉的局面——
不过,皇帝当时毕竟也还是太年轻了点,很多事情也是想得太过简单了。虽说对人心不算完全没有认识,但终究还是听信了老师们教导的那些道理,以为自己以天子身份接掌朝政,会比太后更顺利一些,谁知道亲政了几年,这才明白一个道理:官员糊弄起人来,是永远都不会管头顶到底是皇帝还是太后的。
太后一介女子,可欺,他刚亲政时不过十五岁,不过黄口小儿,更是可欺。在一般人家,这个年纪只怕连秀才还没考中呢,皇帝自己也并非天纵之才,受这些宦海沉浮了数十年,勾心斗角第一流,办事第九流的文臣相欺,又算得了什么?
四年了,吃了多少的暗亏,多少好心又办了坏事。少年人的轻浮,已然渐渐被磨去,雄心壮志也是十不存一。良君也要有良臣啊,举朝上下都在混日子,他有心又能怎么办?
自怨自艾的心情,每回上朝之后都会泛上,往往从文华殿回乾清宫时,是皇帝一天内心情最不好的时候,今日听说清宁宫还未来人,皇帝的脸色更沉了几分,惊得内侍们一声也不敢做,原本还想建议唤周妃过来陪伴的,此时也无人敢于开口了。
皇帝现在也没有亲近妃嫔的心思,他心里正有气呢。
少年亲政,心里不是没有发虚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行差踏错,闹过笑话。一般的父母,在孩子刚出去做事的时候,还不得谆谆叮嘱些做人的道理?唯独太后,自打将大政奉还,对内廷、外廷的事就再没了只言片语,不论自己怎么闹腾,清宁宫都是一概不闻不问,仿佛压根都不知道。
头一年他刚亲政,心思正热,也不希望有人指手画脚,心中倒暗自觉得太后颇为识趣,可越往后,心里就越不得劲,有点不信邪——立万氏为宸妃时,他也是铆足了劲儿,心里就想着:若是太后发话,他又该怎么往回顶。
可清宁宫那里依然是装聋作哑,对于他偏宠万氏的做法,仿佛压根都没有意见,小皇帝满肚子的话都被憋在了肚子里,那股劲儿使大了然后又猛地落空的感觉,实在是憋屈难受,憋屈得他直接就把计划提前,把罗妃的封号给提了上去。顺带着把王振给叫进宫中,也算是恶心恶心太后。
这回总该有声音了吧?这明摆着是要为罗妃正名铺路了,太后是以子封后,她就真不怕自己做出为父亲废后的事情?
阴沉地瞥了瞥眼前的奏疏,小皇帝也是强忍住了一声叹息:这样的事,太后又如何会怕?
年幼时有些想法,也很正常,随着年纪渐渐长大,皇帝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天子也不可能为所欲为。要废皇后,没什么大不了的,爹都给铺平路了,效法故事也就罢了,虽说破坏纲常,但皇后无子可废那是有旧例的,循例么。
可为先皇废后的说法,却是从未与闻。这件事绝不能通过内阁,只会闹出传扬天下的大笑话,把自己的名声彻底搞臭,让宰辅重臣们,更加不信任自己。太后将自己养育成人,为他登基奔走出力,中外与闻,摄政多年有功,还政主动,贤明。虽说不是亲生,但亦是慈母,别说废后了,自己哪怕有一点不敬的心思,都是不孝。对太后也只有高高捧起一种选择,就算减少请安次数,都会引来大臣的劝谏,废太后这样不可能的事,根本提都不用提了。
尽管如此,他会不会去做是一回事,对方会不会怕,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太后冷淡的沉默,仿佛就是她有恃无恐的体现,倒是正体现了皇帝自己的黔驴技穷,正体现了他的无能。
下旨封赠罗妃已经有三天了,足够将消息传递到清宁宫耳边,现在还没有回音,应该也就是真的不会有回音了。
这就是他这个皇帝,在宫外受气,宫里也是受气。胡仙师一去,徐贵太妃又是极其疏淡的性子,就是想要尊奉个别人给太后添堵,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皇帝咬着下唇出了一会神,终究还是悻悻然哼了一声,吩咐着内侍,“请皇后过来陪伴。”
皇后钱氏性格柔软,虽然没有生育,但和皇帝的感情却不错,也时常到乾清宫中伴驾,虽说比不上民间小夫妻相濡以沫的纯真感情,但皇帝待她一直都还是不错的,就是取中了她从不违逆自己这一点,立万氏为宸妃,钱氏连句话都没有,还为周氏说了几句话:“怎么说也是皇长子的生母……”
立谁不立谁,皇帝自己心中自然有数,周氏是个天真的性子,没什么心眼,也就是因此,什么心事都能看得出来。生了皇长子以后,难免有些浮动的心思,钱氏为人又柔软,也压不下去,这时候再封个贵妃,那就不是对周氏好,而是害了她。
这不是,封了宸妃以后,周氏行事也安分多了,皇帝还不至于在外头受了气,回头就敲打自己的女人——不过需要敲打的时候,他也不会手软。立谁为后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周氏若以为生了个皇子就能横着走,那就该受些教训了。
还有万氏,腰杆有时也太硬了点,让人看了也有些不舒坦……皇帝漫不经心地思忖着后宫里的事,却没多少烦恼。女人吗,无非玩物罢了,服侍得好了给些恩赏,服侍得不好了,胡废后的例子不就摆在那里?寻常妃嫔,连仙师的名号都不必给,三尺白绫一赐也就够了,谁又敢多说什么?看着她们的勾心斗角,有时还挺解闷的。
皇后不多久就到了宫里,她给皇帝行了礼,又陪着说了些家常话,见皇帝依然是心不在焉的,便主动问道,“大哥可是有什么心事?”
皇帝也不瞒着皇后——她不是那种一味恭顺婆婆的媳妇,虽然请安问好无可挑剔,但也就是情面上过得去而已,入宫没多久,摸清了他和太后的关系以后,皇后就很少在他跟前提起太后,听说也不曾在太后跟前提起他。这样的性子,很能让他放下心来,有些心里话,也和她说说——也只好和她说,现在王振入宫了,倒是又多一人来分担。“还不是罗家的事……东厂都找了有六七年了,也不知罗家人到底搬去了哪里。”
对罗妃的身份,皇后知道的就只有她对皇帝有养育之恩,别的事情,皇帝没说,但相信她自己也有些猜测,“当年的老家——”
“老家遭了山崩,一村人四散做了流民,也不好找了。再说,当时罗妃家人分明是入了京,在东厂手上不见的——可惜,刘思清死了好几年,当年的事又没留下卷宗,现在就连柳知恩都找不出来了。”皇帝心烦地叹了口气,“以柳知恩的能力,七年没一条线索,没准就是当年根本都没活下来。”
皇后白了脸,看着也是忐忑不安,“罗娘娘对您有养育之恩,先皇不会如此绝情吧……”
这些话,翻来覆去,说着也是无味,皇帝没有搭话,过了一会,皇后轻声问,“大哥,近日追尊罗娘娘的事,是不是还是去和太后娘娘解释一下吧——即使不说什么,也得主动去请个安。宫里的事,没有不传到宫外的,多少双眼睛,可都看着呢,多一事,终不如少一事么。”
见皇帝还不说话,她又劝道,“若是再拖延下去,只怕传言变了,御史都要上本,那却又是何必呢?”
到底还是皇后善解人意,称得上是朵解语花。万宸妃虽然美貌过人,但也就是因为自恃才貌,有时难免多了几分小性。
皇帝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暖意,“也好,那就去清宁宫给娘问个安吧。”
“娘娘看到您过去了,必定是高兴的。”皇后不失时机地为太后说起了好话,“追尊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娘娘虽然没说什么,但这几天也都没有外出……”
“皇后娘娘那性子,可不像是会出头的。”善化长公主道,“不论是周氏还是万氏,她都是一团和气,又哪会有什么多余的话?”
“这不就好了?”徐循道,“皇后娘娘大肚能容,这是好事。难道你还指望她处处出头,让你爹时候的事情,再来一遍?知道你和她要好,可这时候出头说话,不是帮她,却是害了她。”
善化长公主虽然倔强,但却并不一意孤行,今次入宫,本来也有请教母亲的用意,得贵太妃几句话,也就熄了为皇后说话的心思,转而闲聊道,“这也有道理——只是我也不懂,现放着贵妃、皇贵妃不封,非得封宸妃……好了,一朝作兴一个说法,到了下一任,也不知道要作兴什么了,难道还作出个皇宸妃来?那和皇贵妃比,究竟孰高孰低?”
贵太妃也被她的说话逗笑了,她稍露玄机,“皇帝用心,我也有些猜测……只是不便多言,你只静观其变吧,若我猜得不错,封了万宸妃以后不几月,必定就有动作的。”
善化长公主将信将疑,“可有这样的事?”
“就等着看好了。”贵太妃拍了拍扇子,忽又叹了口气,似乎是自言自语,“宫中的事情,其实不必担心,翻不了天的……如今要操心的,是朝事才对啊……”
宫事善化长公主还能插嘴,可朝事她就真一窍不通了,张驸马虽然领了官职,但并不上差,两夫妻和朝政毫无关系。听到贵太妃说话,也只能报以一笑,任由贵太妃幽幽的叹息声,飘散在了精致华贵的雕梁之中。
册封万宸妃的诏书,并未激起任何风浪——现在的朝廷,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谁也顾不上后宫的小事。册封礼就顺风顺水地举行了下来,不过,皇帝的目的,显然并不只是册封万氏一人而已,册封万宸妃,似乎只是个试探,又似乎是他抛出的烟幕弹。成功册封万宸妃十数日以后,他便又下诏,以养育有功,将章皇帝罗妃追尊为宸妃,谥号端惠昭穆,并修陵寝。
这一举动蕴含的意义,可就要比简单地册封万氏为宸妃深远多了,但又因为有万宸妃在前,使人很难捉摸皇帝的真正意图,一时间,京城里也有了许多议论,《狸猫换太子》的剧目,忽然间又红火了起来,不少人的眼睛,都直盯着清宁宫里的太后瞧。
被此风波遮掩,曾被逐出宫廷的权宦王振重新入宫服侍的消息,似乎也没那么醒目了……
作者有话要说:小孙受到的报复,又何止是一次两次~根本是软刀子割肉,每天割一点啊~
第278章
“清宁宫那里,还没有消息吗?”
身为天子,皇帝若是愿意,从早到晚都能忙个不停,起码每日不到四更就要起床准备早朝,这一点是雷打不动回避不了的职责,皇帝冲龄继承大统,这些年来也不知上过了多少次早朝,昔年诸宫秉政,皇帝听闻政事的场合颇为有限,倒是把朝会看得很重。只是亲政以后,便渐渐觉得朝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的政事只能在文华殿中和内阁商议共决,因此上朝的热情有所减低,近日来多是三五日上朝一次。不过,每月朔望大朝,却是不敢耽搁了。今日一大早便起了身,向着殿中坐了,受了群臣的朝拜后,象征性地处决了八件事——多年下来,这已经是延为定例,朝会上禀报的都是经过挑选的八件朝事,朝臣怎么禀报,皇帝怎么回答都已经有了定制。回殿后换了常服,他便又往文华殿真正地处理起了国家政务。
文华殿距离内阁不远,在这里看奏疏,有什么疑问立刻就能和内阁群臣商议,不过皇帝对此兴致也并非很高,如今朝中没个能臣,满座均是尸位素餐之辈,他亲政之初,心中本也有不少事情要做,只是搬弄走了压在头顶的几座大山以后,这才发觉,被三杨连续压在头顶十年,朝中新一代的人才,竟是没一个成长起来,无一人堪用。
章皇帝年间强盛的国势,不过十年时间,已经败坏至瓦剌频频叩关的地步,朝中偏无一人可用。三杨误国,何至于是?不过是先后几次风波,也足以让皇帝看清如今朝中诸臣的面孔:自己即位之初,老臣当朝,万事求稳,朝中气氛是暮气沉沉,如此经年累月下来,朝臣们已经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反正按部就班往上打磨资历也就是了,那些个锐意进取的年轻臣子,在朝中压根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亲政四五年,不过是选取了两任进士,要等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还不知要有多久,皇帝的热情在五年后也渐渐消褪了下去。说实话,现在朝廷面临的问题,是否一两个人才来就能扭转得了的,他心中也着实是没底。
朝廷没有钱,这就是最大也最紧迫的问题,用钱的地方每年都在增多,税却只有这么一点。过去五年间,打发瓦剌所用钱财,已经是往年的十多倍。原本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银库,现在更像是有个永远都不会好的伤口。瓦剌每年都多次派人入贡,次次人数都比以前更多,使团成员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殊无入朝恭谨,到了京城,还要以人头计算赏钱,以远远超过市价的回赐,买下瓦剌进贡的马匹。这样的风气就是在三杨秉政期间培养起来的,蛮夷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现在三杨倒好,拍拍屁股流芳百世去了,留下来的问题还不是要他来解决?不给朝廷培养人才,不防微杜渐,将祸患消弭于萌芽中,还说得上是什么能臣?
要不是隐约看到了朝政上的问题,皇帝也不会这么急于亲政。对于祖母当年不垂帘听政的决定,他是有些感谢的,可这感谢之余也不免有些埋怨,太后、太妃两人虽然也有一定的见识,但被内阁限制得非常死,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临朝称制,朝臣心里就是不把你当回事。唯有尽快大婚亲政,才能扭转这暮气沉沉的局面——
不过,皇帝当时毕竟也还是太年轻了点,很多事情也是想得太过简单了。虽说对人心不算完全没有认识,但终究还是听信了老师们教导的那些道理,以为自己以天子身份接掌朝政,会比太后更顺利一些,谁知道亲政了几年,这才明白一个道理:官员糊弄起人来,是永远都不会管头顶到底是皇帝还是太后的。
太后一介女子,可欺,他刚亲政时不过十五岁,不过黄口小儿,更是可欺。在一般人家,这个年纪只怕连秀才还没考中呢,皇帝自己也并非天纵之才,受这些宦海沉浮了数十年,勾心斗角第一流,办事第九流的文臣相欺,又算得了什么?
四年了,吃了多少的暗亏,多少好心又办了坏事。少年人的轻浮,已然渐渐被磨去,雄心壮志也是十不存一。良君也要有良臣啊,举朝上下都在混日子,他有心又能怎么办?
自怨自艾的心情,每回上朝之后都会泛上,往往从文华殿回乾清宫时,是皇帝一天内心情最不好的时候,今日听说清宁宫还未来人,皇帝的脸色更沉了几分,惊得内侍们一声也不敢做,原本还想建议唤周妃过来陪伴的,此时也无人敢于开口了。
皇帝现在也没有亲近妃嫔的心思,他心里正有气呢。
少年亲政,心里不是没有发虚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行差踏错,闹过笑话。一般的父母,在孩子刚出去做事的时候,还不得谆谆叮嘱些做人的道理?唯独太后,自打将大政奉还,对内廷、外廷的事就再没了只言片语,不论自己怎么闹腾,清宁宫都是一概不闻不问,仿佛压根都不知道。
头一年他刚亲政,心思正热,也不希望有人指手画脚,心中倒暗自觉得太后颇为识趣,可越往后,心里就越不得劲,有点不信邪——立万氏为宸妃时,他也是铆足了劲儿,心里就想着:若是太后发话,他又该怎么往回顶。
可清宁宫那里依然是装聋作哑,对于他偏宠万氏的做法,仿佛压根都没有意见,小皇帝满肚子的话都被憋在了肚子里,那股劲儿使大了然后又猛地落空的感觉,实在是憋屈难受,憋屈得他直接就把计划提前,把罗妃的封号给提了上去。顺带着把王振给叫进宫中,也算是恶心恶心太后。
这回总该有声音了吧?这明摆着是要为罗妃正名铺路了,太后是以子封后,她就真不怕自己做出为父亲废后的事情?
阴沉地瞥了瞥眼前的奏疏,小皇帝也是强忍住了一声叹息:这样的事,太后又如何会怕?
年幼时有些想法,也很正常,随着年纪渐渐长大,皇帝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天子也不可能为所欲为。要废皇后,没什么大不了的,爹都给铺平路了,效法故事也就罢了,虽说破坏纲常,但皇后无子可废那是有旧例的,循例么。
可为先皇废后的说法,却是从未与闻。这件事绝不能通过内阁,只会闹出传扬天下的大笑话,把自己的名声彻底搞臭,让宰辅重臣们,更加不信任自己。太后将自己养育成人,为他登基奔走出力,中外与闻,摄政多年有功,还政主动,贤明。虽说不是亲生,但亦是慈母,别说废后了,自己哪怕有一点不敬的心思,都是不孝。对太后也只有高高捧起一种选择,就算减少请安次数,都会引来大臣的劝谏,废太后这样不可能的事,根本提都不用提了。
尽管如此,他会不会去做是一回事,对方会不会怕,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太后冷淡的沉默,仿佛就是她有恃无恐的体现,倒是正体现了皇帝自己的黔驴技穷,正体现了他的无能。
下旨封赠罗妃已经有三天了,足够将消息传递到清宁宫耳边,现在还没有回音,应该也就是真的不会有回音了。
这就是他这个皇帝,在宫外受气,宫里也是受气。胡仙师一去,徐贵太妃又是极其疏淡的性子,就是想要尊奉个别人给太后添堵,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皇帝咬着下唇出了一会神,终究还是悻悻然哼了一声,吩咐着内侍,“请皇后过来陪伴。”
皇后钱氏性格柔软,虽然没有生育,但和皇帝的感情却不错,也时常到乾清宫中伴驾,虽说比不上民间小夫妻相濡以沫的纯真感情,但皇帝待她一直都还是不错的,就是取中了她从不违逆自己这一点,立万氏为宸妃,钱氏连句话都没有,还为周氏说了几句话:“怎么说也是皇长子的生母……”
立谁不立谁,皇帝自己心中自然有数,周氏是个天真的性子,没什么心眼,也就是因此,什么心事都能看得出来。生了皇长子以后,难免有些浮动的心思,钱氏为人又柔软,也压不下去,这时候再封个贵妃,那就不是对周氏好,而是害了她。
这不是,封了宸妃以后,周氏行事也安分多了,皇帝还不至于在外头受了气,回头就敲打自己的女人——不过需要敲打的时候,他也不会手软。立谁为后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周氏若以为生了个皇子就能横着走,那就该受些教训了。
还有万氏,腰杆有时也太硬了点,让人看了也有些不舒坦……皇帝漫不经心地思忖着后宫里的事,却没多少烦恼。女人吗,无非玩物罢了,服侍得好了给些恩赏,服侍得不好了,胡废后的例子不就摆在那里?寻常妃嫔,连仙师的名号都不必给,三尺白绫一赐也就够了,谁又敢多说什么?看着她们的勾心斗角,有时还挺解闷的。
皇后不多久就到了宫里,她给皇帝行了礼,又陪着说了些家常话,见皇帝依然是心不在焉的,便主动问道,“大哥可是有什么心事?”
皇帝也不瞒着皇后——她不是那种一味恭顺婆婆的媳妇,虽然请安问好无可挑剔,但也就是情面上过得去而已,入宫没多久,摸清了他和太后的关系以后,皇后就很少在他跟前提起太后,听说也不曾在太后跟前提起他。这样的性子,很能让他放下心来,有些心里话,也和她说说——也只好和她说,现在王振入宫了,倒是又多一人来分担。“还不是罗家的事……东厂都找了有六七年了,也不知罗家人到底搬去了哪里。”
对罗妃的身份,皇后知道的就只有她对皇帝有养育之恩,别的事情,皇帝没说,但相信她自己也有些猜测,“当年的老家——”
“老家遭了山崩,一村人四散做了流民,也不好找了。再说,当时罗妃家人分明是入了京,在东厂手上不见的——可惜,刘思清死了好几年,当年的事又没留下卷宗,现在就连柳知恩都找不出来了。”皇帝心烦地叹了口气,“以柳知恩的能力,七年没一条线索,没准就是当年根本都没活下来。”
皇后白了脸,看着也是忐忑不安,“罗娘娘对您有养育之恩,先皇不会如此绝情吧……”
这些话,翻来覆去,说着也是无味,皇帝没有搭话,过了一会,皇后轻声问,“大哥,近日追尊罗娘娘的事,是不是还是去和太后娘娘解释一下吧——即使不说什么,也得主动去请个安。宫里的事,没有不传到宫外的,多少双眼睛,可都看着呢,多一事,终不如少一事么。”
见皇帝还不说话,她又劝道,“若是再拖延下去,只怕传言变了,御史都要上本,那却又是何必呢?”
到底还是皇后善解人意,称得上是朵解语花。万宸妃虽然美貌过人,但也就是因为自恃才貌,有时难免多了几分小性。
皇帝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暖意,“也好,那就去清宁宫给娘问个安吧。”
“娘娘看到您过去了,必定是高兴的。”皇后不失时机地为太后说起了好话,“追尊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娘娘虽然没说什么,但这几天也都没有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