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当国_分卷阅读_148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60章,北洋新星
原本以为进攻葛行宇的作战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似摧枯拉朽一般。可是何丰林万万没想到战事居然前后拖延了五天多的时间,期间还不得不加派兵力增援。
葛行宇的残部与官云正的残部在遭到重创之后,陆续化整为零,开始在山区里面进行游击战。何丰林的部队不怕打老虎,就怕拍苍蝇,硬是被几支游击队骚扰的阵脚大乱。最终还是在增援部队进山之后,发起了大规模的圈地围剿,用最粗放的作战方式这才遏制住了民军的游击战术。
到了五月三日,官军总算击溃了最后一支民军势力,并且成功俘获了官云正、葛行宇。
两天之后,何丰林班师返回南阳,正式对外公布了此次作战的结果,趾高气扬的宣扬官军彻底荡清了豫南山区的民军。当天晚上,何丰林、袁肃以及河南都督府派来的代表官员于南阳召开了一场大型的新闻发布会,不管是大报纸还是小报纸,也不管是地方报纸还是省际报纸,但凡能邀请到场的记者、代表全部都邀请。
事实上这次新闻发布会早在三天前便开始着手筹备,可是谁都没料到何丰林居然把战事拖延到今日才能结束。虽然有一些叫人失望的地方,可好歹一切都结束了。
在新闻发布会上,袁肃以中央政府代表身份,宣布河南全省的军事戒严正式结束,从现在开始一切民生建设恢复正常,针对白朗起义的镇压战争不再是河南省的主要任务。他这么宣布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能让河南省尽快回复正常,同时也能给予陕西方面一些心理上的影响。就算白朗还打算返回河南,但河南这边已然没有立足之地。
消息已经发布之后,河南全省为之震动。轰轰烈烈折腾了一年之久的白朗起义,总算是时候到头了。对于许多老百姓们来说,他们似乎痛恨政府的欺压,但是此次白朗起义也没见得能为老百姓带来多大的好处。所谓“劫富济贫”只是一个口号而已,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民军部队少之又少。
即便像周宝林这样严以律己的民军头领,大部分时候还要考虑自己麾下人马的吃饭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物资分给普通老百姓。更别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得了便宜就忘本的,也有从一开始就打算浑水摸鱼的,更有不少人获得了权力之后得意忘形,反而变得与官府一样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不管是民军的战争,还是官军的战争,夹在中间的老百姓始终是弱势群体。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不在乎什么劫富济贫,也不在乎官军的安抚或者官府的承诺,仅仅只要没有战争就已经能勉勉强强的苟活日子。
豫南山区的平顶,在大局上给了北洋政府很大的鼓舞,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总算是挽回了北洋军的几分颜面,不至于与外国使节讨论这些话题时尴尬的不行。而同样是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央军名号与袁肃的名字一起成为一时热点,放佛有许多遮掩不住的光芒,冥冥之中又或者刻意安排之下,将两者一起推到了世人面前。
大总统袁世凯似乎也改变了之前对袁肃的意见,虽然袁肃擅作主张让他感到大为恼火,可最终好歹还是漂亮的收拾了河南局面,而且在后面的行动当中同样是严格遵守了中央的命令,没有再调动第三旅展开任何军事行动,单单是统筹了地方部队来代为行动。在这一点上是让人感到很欣慰的。
更何况袁世凯敏锐的认识到,中央军要想趁机打响名堂,也必须有一个值得称道的灵魂人物进行辅助宣传。就好比一个电影明星一般,一支军队当中也需要一个明显般的人物,以此来彰显这支军队的与众不同之处。
中央军是区别于北洋军的全新陆军系统,不仅是精锐中的精锐,更是要摆脱北洋内部各方政治派别的影响,一心一意效忠于国家元首。正因为如此,这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势必要推陈出新。
关键就在于“新”这个字上,经过河南一战,中央军可以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和带来全新的国防希望粉墨登场。而随着这个全新陆军系统诞生的灵魂人物,也自然应该是一个崭新的“新星”。
既然袁肃能够迷途知返,再加上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崭新的面孔,不得不说是最合适的人选。更何况做为袁氏一族唯一一个可以拿得上台面的军政人物,袁世凯更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栽培和扶持。
因此,在南阳新闻发布会的相关电文发到北京,袁世凯饶有兴趣的看完之后,毫不犹豫的当场决定,将利用中央政府的各种资源,大张旗鼓的把袁肃这个后起之秀包装一番,让其成为中央军最为耀眼的代言人。
短短几天的时间,北京几份权威报纸便刊登了着重介绍袁肃和中央军的专题新闻,包括袁肃的身世、简历以及个人获得的荣誉,也包括中央军改革的前奏、筹谋以及现阶段执行细节。顺带的将此次河南一战穿针引线的夹带其中,既做到不让河南民乱有更多的影响,也能做到传递河南民乱结束的通知。
由中央政府出面策划的专题新闻,其内容自然会最大化的来美化中央军以及袁肃的形象,不过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侧重点在于“中央军”,袁肃只不过是中央军的“代言人”,但是随着报道陆续连载刊出,内容还是不自觉的有些偏题。
各大报纸的主笔哪怕有再好的想象力,可毕竟不是军事专家,对这个才刚刚诞生不到一年的中央军了解根本不多,更何况中央军的背后还与“二次革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稍有不慎便会越过雷池。相比之下,袁肃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岂不说其入仕这几年干过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不至于无事可写,就算真的不想炒冷饭,胡编乱造一个人总比胡编乱造一支军队要简单的多。
于是,很快在中央政府授意之下的舆论造势,竟变成了袁肃成了主角,中央军反倒成了陪衬。许多读过最近几天报纸的人,都以为中央军是在袁肃英明的领导之下,才能在河南打出漂亮的成绩,成功遏止住民乱膨胀的情势。
就连袁肃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他在河南做的事情,却会先在北方造成极大的影响。他同样万万没有想到,为了迎合中央军“新星”的身份,自己居然还有了一个“全新的履历”,从一个族谱上找不到名字的落魄子弟,摇身一变竟成了根正苗红的项城袁氏正统。
幼年丧父丧母家庭贫寒,不得不变卖家产四下躲债,却被说成是不畏门寒、一心求学,甚至还把当初他游学几个书院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罗列出来,表示自己是出自名师门下。事实上当时只是寄学门下,别说罗列出来的名师许多是不认识的,甚至在那会儿还有几人早已辞世。真正是让人啼笑皆非。
非但如此,昔日袁肃在山海关主持赈灾一事,也遭到了一番戏剧化的重制。完全就好像是在写演义小说一般,把他在山海关发生的几件事大书特书,先是及时赈灾,后又私募善款救灾,甚至连之前一直被政府加以掩饰的窦神父案、赵方毓案也都再次爆料出来。俨然将其美化为一个不畏强权、大公无私、秉持公义的正人君子。
虽然袁肃觉得这些报道当中有许多是经不起推敲的地方,等到后世太平年代,必然会有无数学者、专家跳出来“打假”、“推敲”。不过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公还是在私,他都觉得中央政府确实有必要如此这般的大做文章。
在公而言,北洋政府目前正处于一个公信力攻坚难关的环节,由于南方革命党和军阀大肆舆论抨击,许多知识分子对北洋政府存在极大的不信任。知识分子恰恰是这个年代中国发展的中坚群体,如果无法拉拢这一群人,非但会阻碍国家进步、发展,更是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负作用。
北洋军阀都是一些老派的人,不懂得运用新时代里资讯的力量。此次袁世凯原本是打算宣传中央军,歪打正着的变成了一次制造“北洋明星”的行动。往小一点说这是北洋政府开始懂得变动,学会利用舆论工具来造势;往大一点说则是利用一个“政治明星”来带给国人希望,有了希望便能缓解各种矛盾。
在私而言,就算袁世凯没有这次造势行动,袁肃也会秘密安排一些舆论声势,借着河南平乱先把自己的名声再抬高一个档次。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和个人资历,紧接着便可以利用这些资本、资历来打出少壮派的旗帜来。
不得不说,此次中央政府的舆论造势,给予袁肃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第61章,返回北京
从南阳返回商丘,刚到城门口就看到许多老百姓夹道相迎,可想而知这段时间省内省外袁肃名声的高涨。不过毕竟新闻舆论造势有许多掺水的地方,但袁肃在商丘的布政是真真切切获得了民心,正如他之前在山海关就任大都督时的一样,其实他所作所为并不是很好,仅仅是做了该做的事情。之所以能够让老百姓们大为感动,那是因为普天之下的大部分官员从来都没做到哪怕一半的份内职责。
当天,袁肃在民政公署召开了一次会议,确定将在月底之前启程返回北京。陆军部和河南都督府的文件都已经下来了,中央政府方面提前在北京安排好了一场记者会,希望袁肃能尽快北上出席这次记者会。
河南这边大致上是没有其他问题了,就算白朗还会返回河南,可如今大局已定,到时候省内的几支部队出马,足以应对强弩之末的白朗残部。商丘和淮北的军务统一交由郭文远来主持,关于商丘、淮北两地分区驻扎的安排,等一切定夺下来后只消发一封电文到北京报备即可。让袁肃唯一有几分挂记的,还是周宝林独立团的整顿一事,他再三叮嘱独立团的消息要随时汇报。
又过了一天,袁肃在商丘再次接见了之前在南阳投诚的几个民军头领。豫南作战结束后,他曾经与李典进行过一次会谈,不过当时仅仅只是说了一些安抚、鼓励的话,如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上报到陆军部的作战表彰名单也全部通过,是时候该正式给这些民军一个名分,顺带兑现当初的承诺。
这次接见的民军头领,除了李典及其麾下的几个骨干之外,还包括周宝林的几个心腹亲信。尽管周宝林出于严以律己、功过分明的原则,并不希望袁肃接见他的手下,可是在袁肃再三强调之下最终还是推荐了几个名单。
会面安排在商丘的一家酒楼,正是袁肃之前处决十七师那十八名军官的酒楼。经过袁肃的折腾,这家酒楼已经成了商丘最注明的地头,无论是店老板还是店伙计,每天都会乐此不疲的向往来客人绘声绘色的描述那天晚上所发生的情况。
袁肃再次大驾光临酒楼,酒楼上上下下都激动不已,连忙收拾了最好的包间,甚至还把隔壁的包间都清空了,以免打搅袁肃等人的雅兴。以李典为首的前民军头目,以前是过着大摇大摆、万事不求人的日子,如今却在袁肃这个年轻人面前一个个显得战战兢兢,十分拘谨。客套了一番,在袁肃的招呼之下,众人才陆续落座。
在酒席开始之前,袁肃没有太多的废话,直接切入正题,对到场的所有人进行了一一称赞,并且将陆军部批核下来的正式军衔和军职官文派发了下去。他还特意提到李典在诱敌作战时,果断处决临阵脱逃的军官,对稳定军心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正因为这件事,他专门保举李典荣升独立团团部司法官,是今天到场众人当中获升军衔最高的一人。
正经事谈完,宴席这才开始,袁肃还破例的准备了一些酒水,与众人一起喝上一碗酒。
他之所以还要专门与这些人见面,交代公务只是其次,毕竟陆军部批核下来的文件转交到独立团团部代办也是一样。他最主要的还是拉近与这些人关系,让这些昔日的民军能够尽快与过往的身份做一个决断,更快也更好的融入到自己麾下这个团体中。
五月二十八日,在早晨开完交接的会议之后,袁肃于正午时分启程返回北京。
这一路北上并不轻松,先是乘小船沿淮河北上到最近京汉线站点,再转火车到天津。每次中途转车都会有当地政府的官员以及社会名流到场迎接,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也要磨蹭好几个钟头。在天津时还被耽误了一整天时间,天津镇守使与当地官绅一定要邀请袁肃参加专门安排的宴席。
对袁肃如此客气的人大多都是政客官僚或者是商人绅士,倒是并没有军中要职人员前来捧场。这一点袁肃自己还是心知肚明的,北洋政府可以打造出一个“新星”,只有沽名钓誉的人才会不耻的贴近过来。政客官僚是敏感的察觉到袁肃身份地位的变化,希望能先混一个面熟,算是为日后铺垫一个交情;商人绅士们则自是不比多说,不管说能否结下这个交情,只要能站在一起合一个影儿,挂在自家墙头上也能倍显面子。
然而对于北洋军人来说,在讲惯了资历、背景、政治派系的圈子里面,突然出现一个后来居上的“年轻人”,任谁都不会感到痛快。如果袁肃不姓袁,也不是大总统什么的亲戚,这件事反而还能过一个面子上,可偏偏袁肃还沾上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这就愈发让那些老资历的北洋旧臣感到嫉恨。
老一派北洋军人是不会在乎袁肃之前的事迹,也不管这个年轻人是否真有能力,在他们眼里他都是全靠着“家里的关系”才能有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嫉恨自然是最主要的情绪,除此之外也是因为对袁世凯的忌讳,毕竟这么多年来,袁世凯从来没有刻意培植袁氏一族的子弟,哪怕大公子袁克定也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瘸子罢了。
现在袁世凯突如其来的把自己的侄子捧上天,不仅一时半会无从适应,更是引得众人不可避免的想入非非。
对此,袁肃老早就有所觉悟,所以他根本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到达北京的这天,大前门火车站外车水马龙,总统府派来迎接的仪仗队很有气势,他在天津时还专门重新订做了一套礼服,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走出火车站,坦然接受仪仗队奏乐和此起彼伏的镁光灯爆鸣。
总统府派来迎接的官员是袁肃的老相识李彬,在火车站大门口简单向记者回答了一些话之后,便在李彬的招呼之下乘上了小轿车。车队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向总统府。
“袁都督此行河南,当真是为大总统长了脸,连续已经有七八日了,大总统每天都是笑的合不拢嘴呢。”轿车上,李彬笑着说道。
“袁肃只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还是大总统领导有方,各部积极配合,方能这么快看见成效。”袁肃打着官腔的说道。
“太谦虚了,袁都督太谦虚了。大总统已经定下来,明日记者会结束之后,将会在瀛台正殿举行授勋仪式。在下要提前恭贺袁都督高升了。”李彬自是听出了袁肃的官腔,不过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犹是说道。
“是吗?大总统的提拔,真是叫人诚惶诚恐。无他,从今往后唯有更加卖力,一报大总统栽培之恩。”在这件事上袁肃没有太过谦虚,只是用客气的口吻说道。
第62章,青年北洋
接下来的几天全部是流水线一样的活动,所有事情无论大小都早已经被总统府安排好。袁肃接连出席记者会、授勋典礼以及各种贵宾宴席,期间几乎就没有任何多余的休息时间。不管怎么说,他此番名声得到高涨,让民间对北洋政府的改观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民间的声音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单纯的不满,多多少少还是看到了一些新希望。
授勋典礼上,袁世凯亲自为袁肃佩戴了勋三位勋章,并且正式擢升其为陆军中将。不仅如此,总统府也取消山海关大都督一衔,增设直隶省军务会办,由袁肃继任此职。尽管之前外界都普遍认为山海关大都督与直隶省军务会办同级,但在官面的文件上,山海关大都督毕竟还是一个省下级地方性的官职。
再者直隶省除了在前清那会儿有过军务会办的补缺之外,从光绪后续到民国这几年,是从来没有设置这个官职。军务会办是省内军事第二号人物,随着军阀割据愈发严重,独掌大权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不仅近畿直隶省,就连其他省也都渐渐少有军务会办的安排。
如今直隶省都督是赵秉钧代为署理,而赵秉钧只是一个文人。自从二次革命时将曹锟的部队调入南方后,如今直隶省唯一的军事力量就只剩下袁肃麾下的中央军。袁世凯特别安排袁肃就任军务会办,其实也就是把直隶省的军务全部委托给其处理,别说赵秉钧常年不在直隶省这边办公,即便其入驻保定成为正职都督,没有一丝一毫的军事根基,军务方面照样还是要依赖袁肃这个会办来操持。
袁肃虽然并没有奢望立刻能爬到一省都督一职,但对于此次能够改任直隶省军务会办,心中还是由衷的感到兴奋。对于直隶省目前的局势状况,他自然是一清二楚,能够上任这个军务会办俨然就算是一手掌握了全省的军权,赵秉钧说白了仅仅只是一个象征罢了。甚至就有可能是袁世凯为了掩饰自己侄子资历不够,所以才将赵秉钧推出来当门面。
一直折腾到六月二日过后,行程才渐渐松弛下来。
袁肃抽空去总统府以侄子的身份拜访了袁世凯,正所谓得了好就好卖乖,他在袁世凯见面时立刻摆出一副痛改前非的样子,表示多谢袁世凯破格提拔、栽培之恩,今后势必会严格遵守中央政府的军令。不过话虽是这么说,他到最后仍然补充了一些在河南的见闻,包括那些许多地方军军纪败坏,作战不力,着实让人痛心疾首。
袁世凯是一个典型吃软不吃硬的人,不管是在国际外交上,又或者是在国内政策的决断上,有关这一点的表现并不乏善可陈。既然袁肃能知道是谁给他恩惠,也能知道今后要听谁的命令,他心中的结自然又松开了一些。
袁世凯对袁肃所了一些安慰的话,又强调北洋军要想肃正纪律,就应该加快中央军的建设,以中央军做为典范来带领全国各地的军队进行改革。安慰归安徽,到最后他还是附带了一些调度的问题,借严正是因为各地拥兵自重比比皆是,才会导致军纪陷入荒唐,所以眼下最应该避免也最应该忌讳的问题就是“擅作主张”。
尽管表面上是在谈论各地军阀割据的问题,但是袁肃还是很清楚袁世凯的用意,他现在被中央政府一手捧上“神坛”,自然更应该做出一个忠事元首的表率。更何况自己这几年的仕途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次“擅作主张”、“破坏大局”的前科,怎能不叫袁世凯多加提防几分心思?
在北京一直留到六月中旬,与蒋百里一起在东交民巷置办了一所物业。
物业没有挂在袁肃或者蒋百里的名义下,反而是邀请了陆军大学教务总长胡龙骧出面,由其在物业房契上签了名。
这栋物业的作用自然是为了成立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所用,不过在回到北京的这段时间,袁肃又经过了一些思考,认为即便是挂牌成立俱乐部也应该先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在与叔父袁世凯谈过话之后,已然了解到袁世凯对他始终是有忌惮,自己愈发觉得在这个时候不应该太过张扬。
他暂时希望将这个俱乐部打造成“陆军大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联谊俱乐部,表面上先以这两所军校来做为掩护,就好像是袁肃和蒋百里发起的同学会一样。办一个同学会总比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要好,再者北洋内部军校派系由来已久,早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
一开始蒋百里是有所不情愿的,毕竟之前都说的好好的,就是应该趁着最近的风头,把少壮派的名号打出来。不过袁肃是再三进行解释,他并非是说到做不到,而是觉得少壮派的群体原本就是针对一些军校学员,一方面是接受了一定文化教育的基础,另外一方面则有过更为专业的军事知识,所谓“开明”的人如果在这一群人里都找不到,还能去哪里找?
不仅如此,眼下正是他重新获得袁世凯信任的关键时刻,只要能完全取信于袁世凯,之后再大张旗鼓的打出少壮派的招牌,到时候势必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省掉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蒋百里只能听从袁肃的安排,只是二人又经过了一些磋商,决定还是先将“青年军官俱乐部”名字打出来。
反正学员军官也属于青年军官,陆军大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两个前称太长了,索性就用“青年”模棱两可的一笔带过。只是在俱乐部的一些条文、规章、制度上,才用学员军官来做掩护,表面就是一个军校同学会罢了。
挑了一个好日子,“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正式开业。袁肃专门办了一场小型的典礼,邀请了个别几个嘉宾到场,嘉宾人数虽然不多,但一个个都代表着北洋政府中枢要职,包括总统府侍从长荫昌、大公子袁克定、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参谋本部曲同丰、戴祥芝。这些还仅仅只是受邀前来捧场的嘉宾,还有几位北洋政府的元老不请自来,也为典礼增添了几分气势,如邮电交通部长梁士诒、陆海军元帅处主任王士珍等人。
这些不请自来的嘉宾也没有太过尴尬,而袁肃心中多少是猜出了一些意思,显然梁士诒和王士珍等人都是受了袁世凯之托才不请自来,表面上是为场面撑气势,实际上则极有可能是来打探这个俱乐部的内情。
典礼简单不算隆重,前后才半个钟头不到便结束了。
当然,袁肃是有在典礼上发表演讲,他精明简要的阐述了自己开办这个俱乐部的目的,以及这个俱乐部的宗旨。虽然并没有把“少壮派”的思路一针见血的全部抛出来,但也多多少少利用隐晦的手法做了描述。
他表示“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旨在团结北洋年轻一代的军事人员,确保北洋的血统能够纯正的延续下去,也希望能借俱乐部来提炼更为明确的“北洋军魂”。俱乐部所接纳的会员没有太多要求,唯一硬性要求必须是在陆军部或参谋本部备案军事学校正式毕业的军官。俱乐部将定期举行聚会,来引导、促成并且凝聚这些青年军官“团结、忠诚、报国”方面的精神思想。
他还特别强调,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将会提倡“不党主义”,军人的职责不是参加政治,而是保家卫国,党派之争只会分化军队、离间军人,应该被列为是军队中的大忌。
当天晚上的时候,袁世凯就收到了下面送上来的报告,报告中还有一份预计明天一早刊出的《顺天时报》模刊,模刊的第二版新闻就是关于“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的消息。无论是报告还是报纸上的草稿新闻,描述的情况基本上并无太多出入的地方。
------
【这两天还没找到房子,悲剧啊!不仅如此,还感冒了,会不会是……】
第63章,制式产业
一开始他确实敏感的意识到这似乎是袁肃想要拉帮结派的举动,然而在看到袁肃再三强调“军人不党”,甚至还坚定认为军人结党是大忌,心中不仅释然,更是感到万分高兴。他对孙文以革命党领导军队闹事,早已经是深恶痛绝,如今又深谙北洋内部派系林立,对拉帮结派一事的痛恨自然不言而喻。
其不说袁肃非但没有拉帮结派,而且还是与他不谋而合的反对军人结党,不可不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虽然还没能完全搞清楚这个俱乐部今后会如何运作,但是却相信袁肃是打算利用俱乐部来消除“党私”在北洋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尤其是那句“保证北洋血统”、“提炼明确的北洋军魂”,更是让他看得热血沸腾。
他不得不赞同袁肃的出发点,北洋老一代的将臣们都有太浓重的封建思想,根本是很难再有所改变,眼下就应该从年轻一代着手,要牢牢掌握住年轻人的思想,把“北洋”的名号从模糊的地域理念来打造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国家理念,只有这样方能奠定北洋政权渊源延续下去的基础。
当即,袁世凯连夜便签署了一份文件,要求财政部每个月批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以“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经营之用。
处理完军官俱乐部一事后,袁肃在两天后向总统府告辞,启程返回滦州。
这段时间总统府和他个人都有考虑直隶省军务会办上任的治所安排,滦州方面都巴不得能尽快转迁到保定,最好就代替赵秉钧入住直隶都督府。总统府方面倒是并没有太多的额外安排,与其他省的军务会办一样,反正袁肃认为在哪里方便就去哪里办公就是。
袁肃也曾仔细考虑过将大本营迁徙到保定,即便直隶省还有一个挂名的都督,但真正的实权很快就会落入自己手里。不过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主要考虑的还是保定是一个是非之地,即便自己荣升直隶都督,只怕这个位子也不是那么好坐。
曹锟虽然南下,可这会儿也在湖北那边折腾的不行,与王占元和鄂军势力争执不休。尤其是他早就对直隶都督垂涎已久,背后还有冯国璋的幕后支持。如果袁肃真的太把保定当自己家一样,一旦曹锟北归,到时候肯定会引起正面的冲突。
再者,即便他现在不去保定,单单在滦州同样可以渐渐掌控全省大权。可以说留在滦州是进退有度,曹锟如果要争直隶都督一职,自己也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回应,不至于搬迁到保定之后连一丝退路都没有。
第60章,北洋新星
原本以为进攻葛行宇的作战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似摧枯拉朽一般。可是何丰林万万没想到战事居然前后拖延了五天多的时间,期间还不得不加派兵力增援。
葛行宇的残部与官云正的残部在遭到重创之后,陆续化整为零,开始在山区里面进行游击战。何丰林的部队不怕打老虎,就怕拍苍蝇,硬是被几支游击队骚扰的阵脚大乱。最终还是在增援部队进山之后,发起了大规模的圈地围剿,用最粗放的作战方式这才遏制住了民军的游击战术。
到了五月三日,官军总算击溃了最后一支民军势力,并且成功俘获了官云正、葛行宇。
两天之后,何丰林班师返回南阳,正式对外公布了此次作战的结果,趾高气扬的宣扬官军彻底荡清了豫南山区的民军。当天晚上,何丰林、袁肃以及河南都督府派来的代表官员于南阳召开了一场大型的新闻发布会,不管是大报纸还是小报纸,也不管是地方报纸还是省际报纸,但凡能邀请到场的记者、代表全部都邀请。
事实上这次新闻发布会早在三天前便开始着手筹备,可是谁都没料到何丰林居然把战事拖延到今日才能结束。虽然有一些叫人失望的地方,可好歹一切都结束了。
在新闻发布会上,袁肃以中央政府代表身份,宣布河南全省的军事戒严正式结束,从现在开始一切民生建设恢复正常,针对白朗起义的镇压战争不再是河南省的主要任务。他这么宣布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能让河南省尽快回复正常,同时也能给予陕西方面一些心理上的影响。就算白朗还打算返回河南,但河南这边已然没有立足之地。
消息已经发布之后,河南全省为之震动。轰轰烈烈折腾了一年之久的白朗起义,总算是时候到头了。对于许多老百姓们来说,他们似乎痛恨政府的欺压,但是此次白朗起义也没见得能为老百姓带来多大的好处。所谓“劫富济贫”只是一个口号而已,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民军部队少之又少。
即便像周宝林这样严以律己的民军头领,大部分时候还要考虑自己麾下人马的吃饭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物资分给普通老百姓。更别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得了便宜就忘本的,也有从一开始就打算浑水摸鱼的,更有不少人获得了权力之后得意忘形,反而变得与官府一样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不管是民军的战争,还是官军的战争,夹在中间的老百姓始终是弱势群体。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不在乎什么劫富济贫,也不在乎官军的安抚或者官府的承诺,仅仅只要没有战争就已经能勉勉强强的苟活日子。
豫南山区的平顶,在大局上给了北洋政府很大的鼓舞,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总算是挽回了北洋军的几分颜面,不至于与外国使节讨论这些话题时尴尬的不行。而同样是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央军名号与袁肃的名字一起成为一时热点,放佛有许多遮掩不住的光芒,冥冥之中又或者刻意安排之下,将两者一起推到了世人面前。
大总统袁世凯似乎也改变了之前对袁肃的意见,虽然袁肃擅作主张让他感到大为恼火,可最终好歹还是漂亮的收拾了河南局面,而且在后面的行动当中同样是严格遵守了中央的命令,没有再调动第三旅展开任何军事行动,单单是统筹了地方部队来代为行动。在这一点上是让人感到很欣慰的。
更何况袁世凯敏锐的认识到,中央军要想趁机打响名堂,也必须有一个值得称道的灵魂人物进行辅助宣传。就好比一个电影明星一般,一支军队当中也需要一个明显般的人物,以此来彰显这支军队的与众不同之处。
中央军是区别于北洋军的全新陆军系统,不仅是精锐中的精锐,更是要摆脱北洋内部各方政治派别的影响,一心一意效忠于国家元首。正因为如此,这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势必要推陈出新。
关键就在于“新”这个字上,经过河南一战,中央军可以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和带来全新的国防希望粉墨登场。而随着这个全新陆军系统诞生的灵魂人物,也自然应该是一个崭新的“新星”。
既然袁肃能够迷途知返,再加上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崭新的面孔,不得不说是最合适的人选。更何况做为袁氏一族唯一一个可以拿得上台面的军政人物,袁世凯更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栽培和扶持。
因此,在南阳新闻发布会的相关电文发到北京,袁世凯饶有兴趣的看完之后,毫不犹豫的当场决定,将利用中央政府的各种资源,大张旗鼓的把袁肃这个后起之秀包装一番,让其成为中央军最为耀眼的代言人。
短短几天的时间,北京几份权威报纸便刊登了着重介绍袁肃和中央军的专题新闻,包括袁肃的身世、简历以及个人获得的荣誉,也包括中央军改革的前奏、筹谋以及现阶段执行细节。顺带的将此次河南一战穿针引线的夹带其中,既做到不让河南民乱有更多的影响,也能做到传递河南民乱结束的通知。
由中央政府出面策划的专题新闻,其内容自然会最大化的来美化中央军以及袁肃的形象,不过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侧重点在于“中央军”,袁肃只不过是中央军的“代言人”,但是随着报道陆续连载刊出,内容还是不自觉的有些偏题。
各大报纸的主笔哪怕有再好的想象力,可毕竟不是军事专家,对这个才刚刚诞生不到一年的中央军了解根本不多,更何况中央军的背后还与“二次革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稍有不慎便会越过雷池。相比之下,袁肃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岂不说其入仕这几年干过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不至于无事可写,就算真的不想炒冷饭,胡编乱造一个人总比胡编乱造一支军队要简单的多。
于是,很快在中央政府授意之下的舆论造势,竟变成了袁肃成了主角,中央军反倒成了陪衬。许多读过最近几天报纸的人,都以为中央军是在袁肃英明的领导之下,才能在河南打出漂亮的成绩,成功遏止住民乱膨胀的情势。
就连袁肃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他在河南做的事情,却会先在北方造成极大的影响。他同样万万没有想到,为了迎合中央军“新星”的身份,自己居然还有了一个“全新的履历”,从一个族谱上找不到名字的落魄子弟,摇身一变竟成了根正苗红的项城袁氏正统。
幼年丧父丧母家庭贫寒,不得不变卖家产四下躲债,却被说成是不畏门寒、一心求学,甚至还把当初他游学几个书院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罗列出来,表示自己是出自名师门下。事实上当时只是寄学门下,别说罗列出来的名师许多是不认识的,甚至在那会儿还有几人早已辞世。真正是让人啼笑皆非。
非但如此,昔日袁肃在山海关主持赈灾一事,也遭到了一番戏剧化的重制。完全就好像是在写演义小说一般,把他在山海关发生的几件事大书特书,先是及时赈灾,后又私募善款救灾,甚至连之前一直被政府加以掩饰的窦神父案、赵方毓案也都再次爆料出来。俨然将其美化为一个不畏强权、大公无私、秉持公义的正人君子。
虽然袁肃觉得这些报道当中有许多是经不起推敲的地方,等到后世太平年代,必然会有无数学者、专家跳出来“打假”、“推敲”。不过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公还是在私,他都觉得中央政府确实有必要如此这般的大做文章。
在公而言,北洋政府目前正处于一个公信力攻坚难关的环节,由于南方革命党和军阀大肆舆论抨击,许多知识分子对北洋政府存在极大的不信任。知识分子恰恰是这个年代中国发展的中坚群体,如果无法拉拢这一群人,非但会阻碍国家进步、发展,更是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负作用。
北洋军阀都是一些老派的人,不懂得运用新时代里资讯的力量。此次袁世凯原本是打算宣传中央军,歪打正着的变成了一次制造“北洋明星”的行动。往小一点说这是北洋政府开始懂得变动,学会利用舆论工具来造势;往大一点说则是利用一个“政治明星”来带给国人希望,有了希望便能缓解各种矛盾。
在私而言,就算袁世凯没有这次造势行动,袁肃也会秘密安排一些舆论声势,借着河南平乱先把自己的名声再抬高一个档次。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和个人资历,紧接着便可以利用这些资本、资历来打出少壮派的旗帜来。
不得不说,此次中央政府的舆论造势,给予袁肃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第61章,返回北京
从南阳返回商丘,刚到城门口就看到许多老百姓夹道相迎,可想而知这段时间省内省外袁肃名声的高涨。不过毕竟新闻舆论造势有许多掺水的地方,但袁肃在商丘的布政是真真切切获得了民心,正如他之前在山海关就任大都督时的一样,其实他所作所为并不是很好,仅仅是做了该做的事情。之所以能够让老百姓们大为感动,那是因为普天之下的大部分官员从来都没做到哪怕一半的份内职责。
当天,袁肃在民政公署召开了一次会议,确定将在月底之前启程返回北京。陆军部和河南都督府的文件都已经下来了,中央政府方面提前在北京安排好了一场记者会,希望袁肃能尽快北上出席这次记者会。
河南这边大致上是没有其他问题了,就算白朗还会返回河南,可如今大局已定,到时候省内的几支部队出马,足以应对强弩之末的白朗残部。商丘和淮北的军务统一交由郭文远来主持,关于商丘、淮北两地分区驻扎的安排,等一切定夺下来后只消发一封电文到北京报备即可。让袁肃唯一有几分挂记的,还是周宝林独立团的整顿一事,他再三叮嘱独立团的消息要随时汇报。
又过了一天,袁肃在商丘再次接见了之前在南阳投诚的几个民军头领。豫南作战结束后,他曾经与李典进行过一次会谈,不过当时仅仅只是说了一些安抚、鼓励的话,如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上报到陆军部的作战表彰名单也全部通过,是时候该正式给这些民军一个名分,顺带兑现当初的承诺。
这次接见的民军头领,除了李典及其麾下的几个骨干之外,还包括周宝林的几个心腹亲信。尽管周宝林出于严以律己、功过分明的原则,并不希望袁肃接见他的手下,可是在袁肃再三强调之下最终还是推荐了几个名单。
会面安排在商丘的一家酒楼,正是袁肃之前处决十七师那十八名军官的酒楼。经过袁肃的折腾,这家酒楼已经成了商丘最注明的地头,无论是店老板还是店伙计,每天都会乐此不疲的向往来客人绘声绘色的描述那天晚上所发生的情况。
袁肃再次大驾光临酒楼,酒楼上上下下都激动不已,连忙收拾了最好的包间,甚至还把隔壁的包间都清空了,以免打搅袁肃等人的雅兴。以李典为首的前民军头目,以前是过着大摇大摆、万事不求人的日子,如今却在袁肃这个年轻人面前一个个显得战战兢兢,十分拘谨。客套了一番,在袁肃的招呼之下,众人才陆续落座。
在酒席开始之前,袁肃没有太多的废话,直接切入正题,对到场的所有人进行了一一称赞,并且将陆军部批核下来的正式军衔和军职官文派发了下去。他还特意提到李典在诱敌作战时,果断处决临阵脱逃的军官,对稳定军心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正因为这件事,他专门保举李典荣升独立团团部司法官,是今天到场众人当中获升军衔最高的一人。
正经事谈完,宴席这才开始,袁肃还破例的准备了一些酒水,与众人一起喝上一碗酒。
他之所以还要专门与这些人见面,交代公务只是其次,毕竟陆军部批核下来的文件转交到独立团团部代办也是一样。他最主要的还是拉近与这些人关系,让这些昔日的民军能够尽快与过往的身份做一个决断,更快也更好的融入到自己麾下这个团体中。
五月二十八日,在早晨开完交接的会议之后,袁肃于正午时分启程返回北京。
这一路北上并不轻松,先是乘小船沿淮河北上到最近京汉线站点,再转火车到天津。每次中途转车都会有当地政府的官员以及社会名流到场迎接,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也要磨蹭好几个钟头。在天津时还被耽误了一整天时间,天津镇守使与当地官绅一定要邀请袁肃参加专门安排的宴席。
对袁肃如此客气的人大多都是政客官僚或者是商人绅士,倒是并没有军中要职人员前来捧场。这一点袁肃自己还是心知肚明的,北洋政府可以打造出一个“新星”,只有沽名钓誉的人才会不耻的贴近过来。政客官僚是敏感的察觉到袁肃身份地位的变化,希望能先混一个面熟,算是为日后铺垫一个交情;商人绅士们则自是不比多说,不管说能否结下这个交情,只要能站在一起合一个影儿,挂在自家墙头上也能倍显面子。
然而对于北洋军人来说,在讲惯了资历、背景、政治派系的圈子里面,突然出现一个后来居上的“年轻人”,任谁都不会感到痛快。如果袁肃不姓袁,也不是大总统什么的亲戚,这件事反而还能过一个面子上,可偏偏袁肃还沾上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这就愈发让那些老资历的北洋旧臣感到嫉恨。
老一派北洋军人是不会在乎袁肃之前的事迹,也不管这个年轻人是否真有能力,在他们眼里他都是全靠着“家里的关系”才能有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嫉恨自然是最主要的情绪,除此之外也是因为对袁世凯的忌讳,毕竟这么多年来,袁世凯从来没有刻意培植袁氏一族的子弟,哪怕大公子袁克定也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瘸子罢了。
现在袁世凯突如其来的把自己的侄子捧上天,不仅一时半会无从适应,更是引得众人不可避免的想入非非。
对此,袁肃老早就有所觉悟,所以他根本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到达北京的这天,大前门火车站外车水马龙,总统府派来迎接的仪仗队很有气势,他在天津时还专门重新订做了一套礼服,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走出火车站,坦然接受仪仗队奏乐和此起彼伏的镁光灯爆鸣。
总统府派来迎接的官员是袁肃的老相识李彬,在火车站大门口简单向记者回答了一些话之后,便在李彬的招呼之下乘上了小轿车。车队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向总统府。
“袁都督此行河南,当真是为大总统长了脸,连续已经有七八日了,大总统每天都是笑的合不拢嘴呢。”轿车上,李彬笑着说道。
“袁肃只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还是大总统领导有方,各部积极配合,方能这么快看见成效。”袁肃打着官腔的说道。
“太谦虚了,袁都督太谦虚了。大总统已经定下来,明日记者会结束之后,将会在瀛台正殿举行授勋仪式。在下要提前恭贺袁都督高升了。”李彬自是听出了袁肃的官腔,不过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犹是说道。
“是吗?大总统的提拔,真是叫人诚惶诚恐。无他,从今往后唯有更加卖力,一报大总统栽培之恩。”在这件事上袁肃没有太过谦虚,只是用客气的口吻说道。
第62章,青年北洋
接下来的几天全部是流水线一样的活动,所有事情无论大小都早已经被总统府安排好。袁肃接连出席记者会、授勋典礼以及各种贵宾宴席,期间几乎就没有任何多余的休息时间。不管怎么说,他此番名声得到高涨,让民间对北洋政府的改观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民间的声音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单纯的不满,多多少少还是看到了一些新希望。
授勋典礼上,袁世凯亲自为袁肃佩戴了勋三位勋章,并且正式擢升其为陆军中将。不仅如此,总统府也取消山海关大都督一衔,增设直隶省军务会办,由袁肃继任此职。尽管之前外界都普遍认为山海关大都督与直隶省军务会办同级,但在官面的文件上,山海关大都督毕竟还是一个省下级地方性的官职。
再者直隶省除了在前清那会儿有过军务会办的补缺之外,从光绪后续到民国这几年,是从来没有设置这个官职。军务会办是省内军事第二号人物,随着军阀割据愈发严重,独掌大权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不仅近畿直隶省,就连其他省也都渐渐少有军务会办的安排。
如今直隶省都督是赵秉钧代为署理,而赵秉钧只是一个文人。自从二次革命时将曹锟的部队调入南方后,如今直隶省唯一的军事力量就只剩下袁肃麾下的中央军。袁世凯特别安排袁肃就任军务会办,其实也就是把直隶省的军务全部委托给其处理,别说赵秉钧常年不在直隶省这边办公,即便其入驻保定成为正职都督,没有一丝一毫的军事根基,军务方面照样还是要依赖袁肃这个会办来操持。
袁肃虽然并没有奢望立刻能爬到一省都督一职,但对于此次能够改任直隶省军务会办,心中还是由衷的感到兴奋。对于直隶省目前的局势状况,他自然是一清二楚,能够上任这个军务会办俨然就算是一手掌握了全省的军权,赵秉钧说白了仅仅只是一个象征罢了。甚至就有可能是袁世凯为了掩饰自己侄子资历不够,所以才将赵秉钧推出来当门面。
一直折腾到六月二日过后,行程才渐渐松弛下来。
袁肃抽空去总统府以侄子的身份拜访了袁世凯,正所谓得了好就好卖乖,他在袁世凯见面时立刻摆出一副痛改前非的样子,表示多谢袁世凯破格提拔、栽培之恩,今后势必会严格遵守中央政府的军令。不过话虽是这么说,他到最后仍然补充了一些在河南的见闻,包括那些许多地方军军纪败坏,作战不力,着实让人痛心疾首。
袁世凯是一个典型吃软不吃硬的人,不管是在国际外交上,又或者是在国内政策的决断上,有关这一点的表现并不乏善可陈。既然袁肃能知道是谁给他恩惠,也能知道今后要听谁的命令,他心中的结自然又松开了一些。
袁世凯对袁肃所了一些安慰的话,又强调北洋军要想肃正纪律,就应该加快中央军的建设,以中央军做为典范来带领全国各地的军队进行改革。安慰归安徽,到最后他还是附带了一些调度的问题,借严正是因为各地拥兵自重比比皆是,才会导致军纪陷入荒唐,所以眼下最应该避免也最应该忌讳的问题就是“擅作主张”。
尽管表面上是在谈论各地军阀割据的问题,但是袁肃还是很清楚袁世凯的用意,他现在被中央政府一手捧上“神坛”,自然更应该做出一个忠事元首的表率。更何况自己这几年的仕途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次“擅作主张”、“破坏大局”的前科,怎能不叫袁世凯多加提防几分心思?
在北京一直留到六月中旬,与蒋百里一起在东交民巷置办了一所物业。
物业没有挂在袁肃或者蒋百里的名义下,反而是邀请了陆军大学教务总长胡龙骧出面,由其在物业房契上签了名。
这栋物业的作用自然是为了成立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所用,不过在回到北京的这段时间,袁肃又经过了一些思考,认为即便是挂牌成立俱乐部也应该先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在与叔父袁世凯谈过话之后,已然了解到袁世凯对他始终是有忌惮,自己愈发觉得在这个时候不应该太过张扬。
他暂时希望将这个俱乐部打造成“陆军大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联谊俱乐部,表面上先以这两所军校来做为掩护,就好像是袁肃和蒋百里发起的同学会一样。办一个同学会总比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要好,再者北洋内部军校派系由来已久,早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
一开始蒋百里是有所不情愿的,毕竟之前都说的好好的,就是应该趁着最近的风头,把少壮派的名号打出来。不过袁肃是再三进行解释,他并非是说到做不到,而是觉得少壮派的群体原本就是针对一些军校学员,一方面是接受了一定文化教育的基础,另外一方面则有过更为专业的军事知识,所谓“开明”的人如果在这一群人里都找不到,还能去哪里找?
不仅如此,眼下正是他重新获得袁世凯信任的关键时刻,只要能完全取信于袁世凯,之后再大张旗鼓的打出少壮派的招牌,到时候势必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省掉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蒋百里只能听从袁肃的安排,只是二人又经过了一些磋商,决定还是先将“青年军官俱乐部”名字打出来。
反正学员军官也属于青年军官,陆军大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两个前称太长了,索性就用“青年”模棱两可的一笔带过。只是在俱乐部的一些条文、规章、制度上,才用学员军官来做掩护,表面就是一个军校同学会罢了。
挑了一个好日子,“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正式开业。袁肃专门办了一场小型的典礼,邀请了个别几个嘉宾到场,嘉宾人数虽然不多,但一个个都代表着北洋政府中枢要职,包括总统府侍从长荫昌、大公子袁克定、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参谋本部曲同丰、戴祥芝。这些还仅仅只是受邀前来捧场的嘉宾,还有几位北洋政府的元老不请自来,也为典礼增添了几分气势,如邮电交通部长梁士诒、陆海军元帅处主任王士珍等人。
这些不请自来的嘉宾也没有太过尴尬,而袁肃心中多少是猜出了一些意思,显然梁士诒和王士珍等人都是受了袁世凯之托才不请自来,表面上是为场面撑气势,实际上则极有可能是来打探这个俱乐部的内情。
典礼简单不算隆重,前后才半个钟头不到便结束了。
当然,袁肃是有在典礼上发表演讲,他精明简要的阐述了自己开办这个俱乐部的目的,以及这个俱乐部的宗旨。虽然并没有把“少壮派”的思路一针见血的全部抛出来,但也多多少少利用隐晦的手法做了描述。
他表示“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旨在团结北洋年轻一代的军事人员,确保北洋的血统能够纯正的延续下去,也希望能借俱乐部来提炼更为明确的“北洋军魂”。俱乐部所接纳的会员没有太多要求,唯一硬性要求必须是在陆军部或参谋本部备案军事学校正式毕业的军官。俱乐部将定期举行聚会,来引导、促成并且凝聚这些青年军官“团结、忠诚、报国”方面的精神思想。
他还特别强调,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将会提倡“不党主义”,军人的职责不是参加政治,而是保家卫国,党派之争只会分化军队、离间军人,应该被列为是军队中的大忌。
当天晚上的时候,袁世凯就收到了下面送上来的报告,报告中还有一份预计明天一早刊出的《顺天时报》模刊,模刊的第二版新闻就是关于“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的消息。无论是报告还是报纸上的草稿新闻,描述的情况基本上并无太多出入的地方。
------
【这两天还没找到房子,悲剧啊!不仅如此,还感冒了,会不会是……】
第63章,制式产业
一开始他确实敏感的意识到这似乎是袁肃想要拉帮结派的举动,然而在看到袁肃再三强调“军人不党”,甚至还坚定认为军人结党是大忌,心中不仅释然,更是感到万分高兴。他对孙文以革命党领导军队闹事,早已经是深恶痛绝,如今又深谙北洋内部派系林立,对拉帮结派一事的痛恨自然不言而喻。
其不说袁肃非但没有拉帮结派,而且还是与他不谋而合的反对军人结党,不可不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虽然还没能完全搞清楚这个俱乐部今后会如何运作,但是却相信袁肃是打算利用俱乐部来消除“党私”在北洋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尤其是那句“保证北洋血统”、“提炼明确的北洋军魂”,更是让他看得热血沸腾。
他不得不赞同袁肃的出发点,北洋老一代的将臣们都有太浓重的封建思想,根本是很难再有所改变,眼下就应该从年轻一代着手,要牢牢掌握住年轻人的思想,把“北洋”的名号从模糊的地域理念来打造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国家理念,只有这样方能奠定北洋政权渊源延续下去的基础。
当即,袁世凯连夜便签署了一份文件,要求财政部每个月批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以“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经营之用。
处理完军官俱乐部一事后,袁肃在两天后向总统府告辞,启程返回滦州。
这段时间总统府和他个人都有考虑直隶省军务会办上任的治所安排,滦州方面都巴不得能尽快转迁到保定,最好就代替赵秉钧入住直隶都督府。总统府方面倒是并没有太多的额外安排,与其他省的军务会办一样,反正袁肃认为在哪里方便就去哪里办公就是。
袁肃也曾仔细考虑过将大本营迁徙到保定,即便直隶省还有一个挂名的都督,但真正的实权很快就会落入自己手里。不过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主要考虑的还是保定是一个是非之地,即便自己荣升直隶都督,只怕这个位子也不是那么好坐。
曹锟虽然南下,可这会儿也在湖北那边折腾的不行,与王占元和鄂军势力争执不休。尤其是他早就对直隶都督垂涎已久,背后还有冯国璋的幕后支持。如果袁肃真的太把保定当自己家一样,一旦曹锟北归,到时候肯定会引起正面的冲突。
再者,即便他现在不去保定,单单在滦州同样可以渐渐掌控全省大权。可以说留在滦州是进退有度,曹锟如果要争直隶都督一职,自己也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回应,不至于搬迁到保定之后连一丝退路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