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重视,健康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立体性、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已在各地逐步构建起来,目前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心理辅导。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渗透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学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为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明确列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习活动是一个知、情、意、行协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外,还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明确地列出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和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我校体育教研组开发了武术、体育游戏等校本教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完成体育技能培养和量方面的要求外,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精神、果断性、自制力等很好意思品质的培养等,也都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学生的素质和状态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学生在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每人选修一项自己喜爱的内容(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健美操等),打破班级界限上课,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使体育课成为校园一道新的风景线。
又如,高一数学组在制定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时,明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放手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充分开发大脑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能”他们拟定了相关的方向再将课题分解到各个教学班,任课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做出一定的研究,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探求结果,形成了学习的探讨数学的热潮。学生撰写了一定数量的小论文,其中不乏学生的心得、研究与猜想。有一位学生经过大量的验算和求证后,惊奇地发现,在连续求三角函数数值时有一些奇特的变化规律。在他的小论文后面专门附有后记,他激动地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如果有幸发表,我便将这第一次尝试的成功作为我向科学挑战的动力。我想告知朋友的是,任何知识方面问题的探讨对我来说都是极具魅力的尝试,我想任何知识对人类世界都不是没有作用的,为增强我的自信心,特附上另一篇小论文:我个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文章最后特别附上“写这篇的意义在于享受倾诉自己心中想法的快感。”这正好印证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一般发展”理论。他认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活动和对发现的诧异、惊讶以及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余时间经常独来独往、神情郁闷,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此时需要教师善于表象捕捉和发现在学生行为背后的出现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一名高一男生不与同学们交往,总是形单影只,细心的班主任经过观察,发现他在独处时还非常忧郁。班主任以为他家里出了什么变故,就主动从学习生活上关心他,经常问寒问暖,后来他在周记中透露了自己的内心隐痛。原来他因家庭贫寒,自认为城里的孩子瞧不起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同学接触、交流,这样一来,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他,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之中,班主任及时在他的周记后写了一大段批语,饱蘸真情地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与提示,鼓励他用一双善意的眼睛去看待同学们,勉励他刻苦学习,用自己顽强拼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久这位男生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同桌拿来药,还特别叮嘱他按时定量吃药及注意休息。这件小事在他的内心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仅驱走了沉积在他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阴影,而且矫正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片面认识,使他找回了自信,增强了其直面生活、战胜挫折的勇气与意志。从此以后,一个全新的阳光少年出现在同学们中间。
3、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础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从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和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提供的正是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老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发扬乐于合作的精神,学会共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和倡导的。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和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的和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学生对莒国故城历史文化、民间故事进行考察研究,举办了“莒国故城文化的探索”习作展;化学组针对华远造纸集团的考察,对沭河莒县段上游水质与下游水质的抽样化验,对城区空气质量进行的监测,从不同写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小论文;政治组结合教材中有关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等内容,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撰写了形式多样的调查报告,并结合课本知识自编了小品、相声、话剧等,设计了辩论会,专题报告会上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观摩教师感叹道:“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是我们在原来的教学中无从发现的。”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取得了或喜的成果。
纵观研究学习的实践,处处渗透着情感教育,体现着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功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动力和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描绘的那样:“学校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开始的。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荣的发扬。”
4、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辟蹊径
网络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广阔的空间。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技的结合和相互不渗通,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在信息上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极大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是接受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现代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入网络咨询,也可进入“心灵家园”网上自主辅导空间,针对某一热点话题或心理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论坛上发表意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心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大加强,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较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实践证明这种自助互助的教育方式深受中学生的欢迎。如果能够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网络空间,我们完全可以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重视,健康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立体性、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已在各地逐步构建起来,目前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心理辅导。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渗透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学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为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明确列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习活动是一个知、情、意、行协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外,还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明确地列出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和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我校体育教研组开发了武术、体育游戏等校本教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完成体育技能培养和量方面的要求外,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精神、果断性、自制力等很好意思品质的培养等,也都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学生的素质和状态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学生在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每人选修一项自己喜爱的内容(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健美操等),打破班级界限上课,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使体育课成为校园一道新的风景线。
又如,高一数学组在制定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时,明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放手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充分开发大脑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能”他们拟定了相关的方向再将课题分解到各个教学班,任课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做出一定的研究,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探求结果,形成了学习的探讨数学的热潮。学生撰写了一定数量的小论文,其中不乏学生的心得、研究与猜想。有一位学生经过大量的验算和求证后,惊奇地发现,在连续求三角函数数值时有一些奇特的变化规律。在他的小论文后面专门附有后记,他激动地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如果有幸发表,我便将这第一次尝试的成功作为我向科学挑战的动力。我想告知朋友的是,任何知识方面问题的探讨对我来说都是极具魅力的尝试,我想任何知识对人类世界都不是没有作用的,为增强我的自信心,特附上另一篇小论文:我个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文章最后特别附上“写这篇的意义在于享受倾诉自己心中想法的快感。”这正好印证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一般发展”理论。他认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活动和对发现的诧异、惊讶以及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余时间经常独来独往、神情郁闷,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此时需要教师善于表象捕捉和发现在学生行为背后的出现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一名高一男生不与同学们交往,总是形单影只,细心的班主任经过观察,发现他在独处时还非常忧郁。班主任以为他家里出了什么变故,就主动从学习生活上关心他,经常问寒问暖,后来他在周记中透露了自己的内心隐痛。原来他因家庭贫寒,自认为城里的孩子瞧不起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同学接触、交流,这样一来,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他,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之中,班主任及时在他的周记后写了一大段批语,饱蘸真情地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与提示,鼓励他用一双善意的眼睛去看待同学们,勉励他刻苦学习,用自己顽强拼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久这位男生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同桌拿来药,还特别叮嘱他按时定量吃药及注意休息。这件小事在他的内心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仅驱走了沉积在他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阴影,而且矫正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片面认识,使他找回了自信,增强了其直面生活、战胜挫折的勇气与意志。从此以后,一个全新的阳光少年出现在同学们中间。
3、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础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从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和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提供的正是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老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发扬乐于合作的精神,学会共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和倡导的。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和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的和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学生对莒国故城历史文化、民间故事进行考察研究,举办了“莒国故城文化的探索”习作展;化学组针对华远造纸集团的考察,对沭河莒县段上游水质与下游水质的抽样化验,对城区空气质量进行的监测,从不同写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小论文;政治组结合教材中有关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等内容,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撰写了形式多样的调查报告,并结合课本知识自编了小品、相声、话剧等,设计了辩论会,专题报告会上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观摩教师感叹道:“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是我们在原来的教学中无从发现的。”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取得了或喜的成果。
纵观研究学习的实践,处处渗透着情感教育,体现着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功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动力和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描绘的那样:“学校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开始的。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荣的发扬。”
4、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辟蹊径
网络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广阔的空间。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技的结合和相互不渗通,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在信息上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极大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是接受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现代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入网络咨询,也可进入“心灵家园”网上自主辅导空间,针对某一热点话题或心理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论坛上发表意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心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大加强,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较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实践证明这种自助互助的教育方式深受中学生的欢迎。如果能够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网络空间,我们完全可以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