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课改重视人文教育,时代呼唤人文教育,本文阐明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三大关系,提出了在评议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改革的三大措施。
一、时代呼唤人文教育
凡是关注社会与教育改革的人皆不难发现,近年来对“人文教育”的呼声特别突出。“人文教育”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让所培养的人具备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认识到人是生存于自然界的主体,因此人必须与自然共存共生。2。认识到人是营造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人必须分担责任、遵循规范准则、具有伦理道德、善于合作互动。3。认识到人是继承、追求、创造文化和价值的主体。因此人必须理解知识、习得技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更先进的文化和价值。应该说在科技欠发达的古代,人在以对大自然尚持敬畏之心,对自然界的索取力度较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单纯,因而生存状态未出现失衡,人文与科技的矛盾并未达成冲突。而如今已发生巨大变化,故而,时代在呼唤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鉴于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我们清楚这是新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的重点,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出健康、健全的下一代的根本。那么该怎么进行人文教育?可供实施的方式途径固然很多,但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不容置否的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场所。顺应时代要求教育部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可见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
1、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主观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它正相对于科技的理性、客观普遍共性。犹如一个人对母亲的爱是基于日积月累的情感投入与回报,而不是基于母子血缘关系的科学论证。又由于情感是内心需要的真实反映,因而它包容了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与追求。语文也正是一门极富情感、主观色彩、个性化的学科,它承载了人类文化,也承载了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极大包容了真、善、美的理想追求与创造。孔子不是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吗?因此我们也正可以借语文之情陶冶人文情操培养人文精神。
2、人文教育并非抽象模糊,乃是要靠具体的生命情感经历与体验来锻炼,因而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是一条活泼的生命之流,品读一篇佳作就犹如和作者做一次心灵沟通,或与天地山河同呼吸共患难。语文的这种特殊载体决定了语文教育对人文教育的重大推进作用。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如读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就不能不由衷地热爱大自然;读了巴金的鸟的天堂再面对“环境保护”便无法无动于衷。同理,读了毛泽东主席的长征、小英雄雨来,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无形中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特别是读了长城后会不禁折服我们的先人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有如此的智慧。更别说展现于历朝历代诗人笔下的山川文物,它的厚重的文化内蕴对我们的影响。虽然这种潜移默化非一日之功,却塑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因此,当英国在教育调查中惊呼“莎士比亚”从大学中消失时,我们是否该警醒当前的教育是如何将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成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古董或文字板块。当然人文精神这婴儿就被连污水一起泼掉了。
3、人文教育是精神非物质的、是间接长期非直接经济的,但又是可转化的,即人文潜力能推动推动科技发展。这一点也相同于语文教育。当社会上因语文与经济物质无直接相关而重理轻文时,人们也只一味惊诧于科技的巨大功能,科技所创造的物质奇迹,人文被抛到了角落。人们不知道人文对科技制衡的重要性,正如不清楚学了文科对学理科的用处一样。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密切,二者有非常多的共性与牵连,为了新世纪的教育健康有效发展,教育工作者以重视利用语文教育来进行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1、语文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摆正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既然语文是人类文化、人类情感体验的载体,那么它对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也必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我们只须稍微翻阅一下一至六的语文课文,就俯拾即是。如伽利略、爱迪生、居里夫人,我国的张衡、李时珍、徐霞客等对科学的求真精神、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就可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自然观——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也是主体,因此人要依赖自然、又要改造自然、维护自然。又如凡卡、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了解了社会更替中动荡混乱昏暗的一面,但基础训练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等则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无论社会政治清明或朝野不宁,作为社会一员均有义不容辞的建设之维护之责任,正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关于义务感、责任感这一点于今天更应该强调。因为当今商潮大涌,人对外界的统一把握、统一价值体系已经失衡,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却反有削弱之势。我们正可以借此培养学生争当社会主人的正确的社会观。再如学了古代优秀诗文,既可让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又意识到写文章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要经修改而成。这是科学的写作观。语文是这样富有人文教育因素,稍一挖开就见宝藏。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提升与深化,人性的丰富与复杂也随之得以呈现。真、善、美三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要领应该得到有效的区分。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美,是在科学真、道德善的基础上达到美学审美的境界。因此新世纪的人文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政治道德思想教育,语文教育中也不能单提升思想品德的因素,而应涵盖情感美、人格美、自然美、道德美、语言美等各种因素。
2、突破单纯“工具性”的语文观念,搞活语文教育。传统观念中的语文教育教学都强调知识体系,知识传授,试图“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课文是用“讲解”的即机械分离出作家介绍、背景知识、思想主题;写作特点(一般也只讲句意理解、段落结构),似乎语文也像数学一样分解为一二三。这都是因为只能语文降低为“工具”的观念所致,为习得某种工具某某技能,当然只好分解训练。因此如果想复元语文的面貌,让学生既学习语言文字的技能又受到人文素养的陶冶,那就应该搞活语文教育,强调感受力的培养,即帮助学生用“文学的眼睛”看“文学”用文学的形式来把握世界,用“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博大的情怀”让学生把每一行文字都看成是生命的跃动、是作者意志的体现,而追随作者同喜同忧。课改后的语文增添了许多这样的句子“你喜欢的词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的“学”留出了一定空间。这样一来,语文的教学模式就可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也可随时按学生选择的不同运用多媒体等采取自主、合作的活教法。如:教学革命烈士诗我的“自白”书,结合阅读红岩中的有关描写,观看电影烈火中的永生片断,讨论感受。也可走出课堂,将语文生活化或将生活语文化,如阅读有关长城书籍,给桂林、“鸟的天堂”;与解说词等,既有趣又实在。有了情感的艺术形式的濡染,学生所爱的人文观念的教育会更深刻持久。
3、从文学欣赏入手,真切体会人文教育。诵读古今优秀诗文就是文学欣赏的好途径。承接上文而来,想把语文课上活,关键是欣赏而非填充。作家用情感用生命写作,作为阅读者也应用情感生命去检视、感受、回应。这才能炼就学生一双“文学的眼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可以从下两个方面做起:1、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架空,在落实到字词的基础上有重点的举其一隅,让学生三隅反。2、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文学作品本就是个性化十足,其弹性空间给读者创造了阅读再创作的余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一篇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往往是多层次、多调性的,可供汲取的人文素养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由于年龄、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关系,教师所理解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有效接受。所以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完全取代学生阅读,不能以教师的感受完全要求学生。允许学生、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给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时间,交换他们阅读完的心得,最喜欢的地方,最感动的段落。或许学生由于阅读定势较少,还有新的发现呢。所以为师者不能统一要求学生阅读某些作品到达某一层次,只能通过引导,施展比较阅读的功夫和魅力,让学生自学觉意识到课文的“美”
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育,而新的教育首先应有新的完备的教育观念。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强调“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不断进取。
课改重视人文教育,时代呼唤人文教育,本文阐明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三大关系,提出了在评议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改革的三大措施。
一、时代呼唤人文教育
凡是关注社会与教育改革的人皆不难发现,近年来对“人文教育”的呼声特别突出。“人文教育”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让所培养的人具备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认识到人是生存于自然界的主体,因此人必须与自然共存共生。2。认识到人是营造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人必须分担责任、遵循规范准则、具有伦理道德、善于合作互动。3。认识到人是继承、追求、创造文化和价值的主体。因此人必须理解知识、习得技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更先进的文化和价值。应该说在科技欠发达的古代,人在以对大自然尚持敬畏之心,对自然界的索取力度较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单纯,因而生存状态未出现失衡,人文与科技的矛盾并未达成冲突。而如今已发生巨大变化,故而,时代在呼唤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鉴于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我们清楚这是新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的重点,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出健康、健全的下一代的根本。那么该怎么进行人文教育?可供实施的方式途径固然很多,但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不容置否的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场所。顺应时代要求教育部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可见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
1、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主观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它正相对于科技的理性、客观普遍共性。犹如一个人对母亲的爱是基于日积月累的情感投入与回报,而不是基于母子血缘关系的科学论证。又由于情感是内心需要的真实反映,因而它包容了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与追求。语文也正是一门极富情感、主观色彩、个性化的学科,它承载了人类文化,也承载了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极大包容了真、善、美的理想追求与创造。孔子不是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吗?因此我们也正可以借语文之情陶冶人文情操培养人文精神。
2、人文教育并非抽象模糊,乃是要靠具体的生命情感经历与体验来锻炼,因而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是一条活泼的生命之流,品读一篇佳作就犹如和作者做一次心灵沟通,或与天地山河同呼吸共患难。语文的这种特殊载体决定了语文教育对人文教育的重大推进作用。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如读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就不能不由衷地热爱大自然;读了巴金的鸟的天堂再面对“环境保护”便无法无动于衷。同理,读了毛泽东主席的长征、小英雄雨来,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无形中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特别是读了长城后会不禁折服我们的先人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有如此的智慧。更别说展现于历朝历代诗人笔下的山川文物,它的厚重的文化内蕴对我们的影响。虽然这种潜移默化非一日之功,却塑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因此,当英国在教育调查中惊呼“莎士比亚”从大学中消失时,我们是否该警醒当前的教育是如何将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成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古董或文字板块。当然人文精神这婴儿就被连污水一起泼掉了。
3、人文教育是精神非物质的、是间接长期非直接经济的,但又是可转化的,即人文潜力能推动推动科技发展。这一点也相同于语文教育。当社会上因语文与经济物质无直接相关而重理轻文时,人们也只一味惊诧于科技的巨大功能,科技所创造的物质奇迹,人文被抛到了角落。人们不知道人文对科技制衡的重要性,正如不清楚学了文科对学理科的用处一样。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密切,二者有非常多的共性与牵连,为了新世纪的教育健康有效发展,教育工作者以重视利用语文教育来进行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1、语文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摆正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既然语文是人类文化、人类情感体验的载体,那么它对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也必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我们只须稍微翻阅一下一至六的语文课文,就俯拾即是。如伽利略、爱迪生、居里夫人,我国的张衡、李时珍、徐霞客等对科学的求真精神、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就可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自然观——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也是主体,因此人要依赖自然、又要改造自然、维护自然。又如凡卡、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了解了社会更替中动荡混乱昏暗的一面,但基础训练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等则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无论社会政治清明或朝野不宁,作为社会一员均有义不容辞的建设之维护之责任,正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关于义务感、责任感这一点于今天更应该强调。因为当今商潮大涌,人对外界的统一把握、统一价值体系已经失衡,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却反有削弱之势。我们正可以借此培养学生争当社会主人的正确的社会观。再如学了古代优秀诗文,既可让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又意识到写文章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要经修改而成。这是科学的写作观。语文是这样富有人文教育因素,稍一挖开就见宝藏。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提升与深化,人性的丰富与复杂也随之得以呈现。真、善、美三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要领应该得到有效的区分。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美,是在科学真、道德善的基础上达到美学审美的境界。因此新世纪的人文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政治道德思想教育,语文教育中也不能单提升思想品德的因素,而应涵盖情感美、人格美、自然美、道德美、语言美等各种因素。
2、突破单纯“工具性”的语文观念,搞活语文教育。传统观念中的语文教育教学都强调知识体系,知识传授,试图“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课文是用“讲解”的即机械分离出作家介绍、背景知识、思想主题;写作特点(一般也只讲句意理解、段落结构),似乎语文也像数学一样分解为一二三。这都是因为只能语文降低为“工具”的观念所致,为习得某种工具某某技能,当然只好分解训练。因此如果想复元语文的面貌,让学生既学习语言文字的技能又受到人文素养的陶冶,那就应该搞活语文教育,强调感受力的培养,即帮助学生用“文学的眼睛”看“文学”用文学的形式来把握世界,用“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博大的情怀”让学生把每一行文字都看成是生命的跃动、是作者意志的体现,而追随作者同喜同忧。课改后的语文增添了许多这样的句子“你喜欢的词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的“学”留出了一定空间。这样一来,语文的教学模式就可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也可随时按学生选择的不同运用多媒体等采取自主、合作的活教法。如:教学革命烈士诗我的“自白”书,结合阅读红岩中的有关描写,观看电影烈火中的永生片断,讨论感受。也可走出课堂,将语文生活化或将生活语文化,如阅读有关长城书籍,给桂林、“鸟的天堂”;与解说词等,既有趣又实在。有了情感的艺术形式的濡染,学生所爱的人文观念的教育会更深刻持久。
3、从文学欣赏入手,真切体会人文教育。诵读古今优秀诗文就是文学欣赏的好途径。承接上文而来,想把语文课上活,关键是欣赏而非填充。作家用情感用生命写作,作为阅读者也应用情感生命去检视、感受、回应。这才能炼就学生一双“文学的眼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可以从下两个方面做起:1、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架空,在落实到字词的基础上有重点的举其一隅,让学生三隅反。2、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文学作品本就是个性化十足,其弹性空间给读者创造了阅读再创作的余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一篇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往往是多层次、多调性的,可供汲取的人文素养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由于年龄、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关系,教师所理解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有效接受。所以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完全取代学生阅读,不能以教师的感受完全要求学生。允许学生、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给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时间,交换他们阅读完的心得,最喜欢的地方,最感动的段落。或许学生由于阅读定势较少,还有新的发现呢。所以为师者不能统一要求学生阅读某些作品到达某一层次,只能通过引导,施展比较阅读的功夫和魅力,让学生自学觉意识到课文的“美”
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育,而新的教育首先应有新的完备的教育观念。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强调“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