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皇帝的心思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尧和叶综温离开之后。刘浩然叉将头埋讲了群据扒宗!中。其实从内阁的正式卷宗和各种渠道反馈的消息来看,大明的财政和经济问题其实要严重得多。当然了,这是站在刘浩然的角度上而言。刘浩然不仅一下了大明江山。也一手参与制定了整个大明国策。二十余年当政的经验加上他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尽管没有穿越前没有多少财政经济知识,但是刘浩然还是敏锐地噢出危险的气息。
大明建立之初,人口稀少,土的荒废,除了发展工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农业生产。前者关系到是否有实力发起北伐,一统天下,后者则关系着大明能否维持下去。
刘浩然发展大明工商业无非就是那么几招,联合权贵官僚,勾连商人地主,投资办厂;“解放。工匠,集中发展;政策大力扶植等等。而恢复农业生产则是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均田制基础上鼓励扶植百姓开垦荒地,二是利用庞大的军队基数进行军屯。
刘浩然从打下江南之后就通过各种手段没收了大量原本属于元廷贵族官员、寺庙、铁杆地主豪强的良田,丈量清理无主的田地,以为官田。再分配给百姓为官赋公田和永业私田。而且这种分配带有一种强行迁徙的方式,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江淅地区向由于战乱人口减少的两湖、江准地区。与此同时,在统一江南,准备北伐大肆扩军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军垦军屯,主要集中在南北交接地区和两广边疆地区,这里不是饱受战乱土地荒废就是一直比较落后,开垦不足。经过几年努力,江南逐渐恢复了生气。加上工商业迅速发展,大明北伐、统一战争也有了底气。
天下一统后,大明继续通过均田制从江南向北方迁徙百姓,逐步恢复其方的生产,更重要的是,为了稳定局势,大明在北方一直保持着数十万军队,这些军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军垦军屯,而且在这些军士复员退伍之后,一般也是就地安置,直接将军队开垦出来或荒置的良田分给这些军士,让其迁徙家或就地成家。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大明人口没有迅速恢复,但是土地人丘比例开始均衡,原本人口集中的江淅等地不再“地少人多”加上十几年来以“皇恩浩荡勺,的名义从各地世家地主手里“赦放”附奴家仆 “解放”了大量人口用于农业生产恢复,因此在大明工商业迅速大发展的同时。大明农业也开始逐渐恢复。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明工商与农业的矛盾开始发生冲突。此前。用于大明工商业发展的人口多是前元的匠户、降军等等,与原本的农业人口并不冲突。此后的劳动力补充多是从城镇人口中培养出来的专业技工和普工,与农业人口也没有太多的冲突。但走到了目前,随着蒸汽机开始广泛为工厂提供动力。机械等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开始大爆发,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换句历史上的话,大明目前的工业已经开始进入大工岖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对棉麻丝等原材料的需求也是突飞猛进,这就造成了工业在劳动力和耕种等方面对大明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加上其它问题的积累,被掩盖在大明兴盛外衣下的矛盾越积越深,如果解决不好,极有可能出现大爆发。刘浩然为此头痛不已。
“陛下,弘文院经济研究所李道君奉旨觐见。”门口外面有侍卫武官禀报。
“宣进来。”
“是的陛下。”
“之明,陪联走毒,边走边聊。”刘浩然觉得头昏脑胀,便向行完礼的李道君说道。
走在后花园里,清新的空气让刘浩然混浊的脑袋为之一激,深吸几口气,刘浩然觉得整个身子也轻快不少。
“之明,说说你最近的调查结果。”
“是的陛下。”
“陛下,这两年随着蒸汽机技术成熟,已经逐渐在矿山、冶炼、坊织、印染、机械等方面广泛应用。太平第一机器厂从明历十三年开始,出产的各型号蒸汽机每年上升。明历十三年是五十六台,明历十四只是一百一十七台,今年已经出产两百二十六台,而明年的订单已经接下二百七十九台。”
“在此影响下,大明截止明历十五年,已经有了七百五十九家纺纱厂,其中六百十一家采用了蒸汽机动力的骡机,其效率是原本仿纱机子的八倍,是原本水力仿纱机的一点二倍;有织布厂一百六十七家,其中一百零一采用了蒸汽机织布机。效率是原本水力织布机的二点一倍,是原本织布机五十一倍。钢铁厂十一家,出铁由明历十二年的两万一千吨升至至明历十四只的十一万吨,今年预计可以达到十三万吨”。
李道君的资料非常详细,从仿织到钢铁再到陶瓷等等,都是用数字讲话。刘浩然默默地听着,这些数字在内阁的统计表格里也能看到,只是没有这么详细的对比。
“都是数倍的增加,工业对劳动力和原材料的需求应该也是数倍的增加
“是的陛下,尽管许多工厂采用了蒸汽机等先进技术以及各种管理手段,提高了效率,但是效率越高,利润越大,工商业者投资扩张得也越快,对劳动力和技工的需求也增多。尤其是原材料需求,更是凶猛如虎。以棉花为例,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目前种棉耕地面积已经比不上需求了,棉花从明历十三年开始,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四成。今年要不是印度西部地区的大量棉花运至,价格估计要翻一番。”
“陛下,现在东南等地的工商业者要求扩大种植面积,而各地百姓看到棉价上升,有利可图,也是一涌而上,甚至有的地方少数百姓买粮完税,全力投入到种棉之中。这种趋势已经引起内阁和地方官员警惕,开始出台政策进行压制。”
“争得厉害吗?”
“争得。川。尤其是在江苏、淅江两省的奉议会上,两地奉议贝丁吐鼻业者有关联,又受劳工联合会的影响。极力要求两省布政使放开种棉面积,与布政司和其他反对的奉议员吵得不亦乐乎,几乎到了拳脚相加的地步。”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两省。工商业者势力庞大,尤其是代表世家地圭势力的江南派受到打击之后,他们更是乘势而上,他们扶植的奉议员占了两省奉议会的很大部分,自然要为自己支持人的利益相争。但是在保守的世家地主和主流官员来看。农业仍然是大明的根基,削弱农业岂不是在动摇大明的根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两派斗得不亦乐乎。
不过令刘浩然欣慰的是,这两派相争不再是什么意气之争,不再是动不动举大义、扣帽子。他们也知道有理有据地相争,毕竟二十几年的熏陶下来,他们也知道适应新的斗争方式。
“之明,农业那边的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明历十四只统计的数字,全国良田面积为五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目前北方每亩麦产大约在三到四百斤,南安稻产大约在四到五百斤弓除了普通百姓日常耕种外,也有一些地主采取了其它耕种方式,如苏南一户孙姓地主。手里有良田千亩,他从日本、安南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将低洼处皆凿为池,四周围以高胀,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开挖出来的水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易肥。胀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恭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且连鸟怒昆虫之属也不放过,悉罗取而售之,亦以千计。上述出卖鱼、果、蔬菜、鸟兔昆虫等的收入视田之入复三倍。”
刘浩然默然地点点头,过了一会才言道:“其实这矛盾是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工耸业过于集中在江淅一带,为了运转便利,他们自然希望棉麻丝就出在江淅近地。如果将工商分布至湖广、江淮、山东、河南等地,自然这棉麻丝需求之地便会四处分散。而且湖广、江淮、江 东、河南有长江、淮河、黄河水路之便,货品出产后可顺流而下,汇集几地便可贩卖。还是内阁那边思路不广啊。”
听到刘浩然提及内阁施政问题,李道君接着说道:“陛下,最近内阁出台几项措施,依臣之见都有些问题。正如陛下所言,工农矛盾出在分布不均衡,但是内阁出于安定便治之故,特意设定几个区域划管工商业,其余地区不准广设工商,与鞋下之意反道而驰。”
刘浩然不由叹了一口气,李善长虽然颇有才干,但是思想还是保守了些,而且他这一届内阁本身就带有“维稳”的性质。看到工商业迅猛发展,工厂动辄数百上千人,内阁和地方又担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社会不安定问题”
现在大明虽然采取了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但是对人口流动管治不是很严格,尤其是在没有人头税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更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很多工厂在本地招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便到外省招募,一个厂聚集的劳动力一般都是数百上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前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万一发生“聚啸山林”的事情怎么办?于是内阁就出台几项举措,例如江淅两省做为仿织重点扶植地区,而大部分工厂又多集中在某几处县府,这样形成一个个比较大的“工业区”便于官府管理。
但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工厂过于集中,由于这个时代运输能力的问题,自然是附近地区出产的原材料成本最低,所以才造成江渐等地原材料紧张,使得棉田与粮田相争。
“这些都是问题,百室他们出发点是没有错,关键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是找到了一些眼前看来有效,但是后果却非常严重的方法。之明,你好好准备一下,过两天我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好好议一议。”
“是的陛下。”
“对了,银行和保险业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情况也不是很好,相比远洋海外贸易,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工厂等方面。而商家反应,保社的保率太高,使得他们无利可图。”
“这样可不行。
大明海船扬帆更远,就更需要银行和保社的支持,否则是寸步难行。而海外商贸是大明赋税重点,大明一年的度支,四分之三从此出。它受影响,大明会产生连锁反应。百室他们,唉”
刘浩然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李善长等人万般好,也曾经为大明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是思想过于保守了。接受新知识新潮流的能力太差,无法领悟到刘浩然新设的一系列金融保险、税收财政等手段和平台的精髓。更谈不上如何灵活运用其,在这一点,李善长甚至连胡惟庸都比不上。
看到刘浩然忧心重重,李道君不由劝言道:“陛下,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而已。”
“之明,时间不多了,国内调整不好,联如何率军西征呀。联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
听完刘浩然的叹息,李道君不再言语了。
过了几日,经过御前会议的一番激烈讨论,李善长终于接受了李道君等弘文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等“专业人士”的建议,对大明工商业政策采取了一些改变。与此同时,王侍尧改任计部尚书,叶综温改任大明皇家银行总办,陆军部尚书由刘存礼接任,海军部尚书由薛祥接任。另由刘浩然提议,内阁附议。调胡惟庸为商部尚书。
”,
上周五老曾有事出去了,来不及向诸位书友说明,非常抱歉。这段时间老曾觉得灵感枯竭,不知如何过渡下去,还好,休息了两天好像又找到一点灵感了。继续码字。
,尧和叶综温离开之后。刘浩然叉将头埋讲了群据扒宗!中。其实从内阁的正式卷宗和各种渠道反馈的消息来看,大明的财政和经济问题其实要严重得多。当然了,这是站在刘浩然的角度上而言。刘浩然不仅一下了大明江山。也一手参与制定了整个大明国策。二十余年当政的经验加上他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尽管没有穿越前没有多少财政经济知识,但是刘浩然还是敏锐地噢出危险的气息。
大明建立之初,人口稀少,土的荒废,除了发展工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农业生产。前者关系到是否有实力发起北伐,一统天下,后者则关系着大明能否维持下去。
刘浩然发展大明工商业无非就是那么几招,联合权贵官僚,勾连商人地主,投资办厂;“解放。工匠,集中发展;政策大力扶植等等。而恢复农业生产则是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均田制基础上鼓励扶植百姓开垦荒地,二是利用庞大的军队基数进行军屯。
刘浩然从打下江南之后就通过各种手段没收了大量原本属于元廷贵族官员、寺庙、铁杆地主豪强的良田,丈量清理无主的田地,以为官田。再分配给百姓为官赋公田和永业私田。而且这种分配带有一种强行迁徙的方式,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江淅地区向由于战乱人口减少的两湖、江准地区。与此同时,在统一江南,准备北伐大肆扩军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军垦军屯,主要集中在南北交接地区和两广边疆地区,这里不是饱受战乱土地荒废就是一直比较落后,开垦不足。经过几年努力,江南逐渐恢复了生气。加上工商业迅速发展,大明北伐、统一战争也有了底气。
天下一统后,大明继续通过均田制从江南向北方迁徙百姓,逐步恢复其方的生产,更重要的是,为了稳定局势,大明在北方一直保持着数十万军队,这些军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军垦军屯,而且在这些军士复员退伍之后,一般也是就地安置,直接将军队开垦出来或荒置的良田分给这些军士,让其迁徙家或就地成家。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大明人口没有迅速恢复,但是土地人丘比例开始均衡,原本人口集中的江淅等地不再“地少人多”加上十几年来以“皇恩浩荡勺,的名义从各地世家地主手里“赦放”附奴家仆 “解放”了大量人口用于农业生产恢复,因此在大明工商业迅速大发展的同时。大明农业也开始逐渐恢复。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明工商与农业的矛盾开始发生冲突。此前。用于大明工商业发展的人口多是前元的匠户、降军等等,与原本的农业人口并不冲突。此后的劳动力补充多是从城镇人口中培养出来的专业技工和普工,与农业人口也没有太多的冲突。但走到了目前,随着蒸汽机开始广泛为工厂提供动力。机械等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开始大爆发,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换句历史上的话,大明目前的工业已经开始进入大工岖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对棉麻丝等原材料的需求也是突飞猛进,这就造成了工业在劳动力和耕种等方面对大明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加上其它问题的积累,被掩盖在大明兴盛外衣下的矛盾越积越深,如果解决不好,极有可能出现大爆发。刘浩然为此头痛不已。
“陛下,弘文院经济研究所李道君奉旨觐见。”门口外面有侍卫武官禀报。
“宣进来。”
“是的陛下。”
“之明,陪联走毒,边走边聊。”刘浩然觉得头昏脑胀,便向行完礼的李道君说道。
走在后花园里,清新的空气让刘浩然混浊的脑袋为之一激,深吸几口气,刘浩然觉得整个身子也轻快不少。
“之明,说说你最近的调查结果。”
“是的陛下。”
“陛下,这两年随着蒸汽机技术成熟,已经逐渐在矿山、冶炼、坊织、印染、机械等方面广泛应用。太平第一机器厂从明历十三年开始,出产的各型号蒸汽机每年上升。明历十三年是五十六台,明历十四只是一百一十七台,今年已经出产两百二十六台,而明年的订单已经接下二百七十九台。”
“在此影响下,大明截止明历十五年,已经有了七百五十九家纺纱厂,其中六百十一家采用了蒸汽机动力的骡机,其效率是原本仿纱机子的八倍,是原本水力仿纱机的一点二倍;有织布厂一百六十七家,其中一百零一采用了蒸汽机织布机。效率是原本水力织布机的二点一倍,是原本织布机五十一倍。钢铁厂十一家,出铁由明历十二年的两万一千吨升至至明历十四只的十一万吨,今年预计可以达到十三万吨”。
李道君的资料非常详细,从仿织到钢铁再到陶瓷等等,都是用数字讲话。刘浩然默默地听着,这些数字在内阁的统计表格里也能看到,只是没有这么详细的对比。
“都是数倍的增加,工业对劳动力和原材料的需求应该也是数倍的增加
“是的陛下,尽管许多工厂采用了蒸汽机等先进技术以及各种管理手段,提高了效率,但是效率越高,利润越大,工商业者投资扩张得也越快,对劳动力和技工的需求也增多。尤其是原材料需求,更是凶猛如虎。以棉花为例,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目前种棉耕地面积已经比不上需求了,棉花从明历十三年开始,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四成。今年要不是印度西部地区的大量棉花运至,价格估计要翻一番。”
“陛下,现在东南等地的工商业者要求扩大种植面积,而各地百姓看到棉价上升,有利可图,也是一涌而上,甚至有的地方少数百姓买粮完税,全力投入到种棉之中。这种趋势已经引起内阁和地方官员警惕,开始出台政策进行压制。”
“争得厉害吗?”
“争得。川。尤其是在江苏、淅江两省的奉议会上,两地奉议贝丁吐鼻业者有关联,又受劳工联合会的影响。极力要求两省布政使放开种棉面积,与布政司和其他反对的奉议员吵得不亦乐乎,几乎到了拳脚相加的地步。”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两省。工商业者势力庞大,尤其是代表世家地圭势力的江南派受到打击之后,他们更是乘势而上,他们扶植的奉议员占了两省奉议会的很大部分,自然要为自己支持人的利益相争。但是在保守的世家地主和主流官员来看。农业仍然是大明的根基,削弱农业岂不是在动摇大明的根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两派斗得不亦乐乎。
不过令刘浩然欣慰的是,这两派相争不再是什么意气之争,不再是动不动举大义、扣帽子。他们也知道有理有据地相争,毕竟二十几年的熏陶下来,他们也知道适应新的斗争方式。
“之明,农业那边的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明历十四只统计的数字,全国良田面积为五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目前北方每亩麦产大约在三到四百斤,南安稻产大约在四到五百斤弓除了普通百姓日常耕种外,也有一些地主采取了其它耕种方式,如苏南一户孙姓地主。手里有良田千亩,他从日本、安南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将低洼处皆凿为池,四周围以高胀,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开挖出来的水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易肥。胀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恭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且连鸟怒昆虫之属也不放过,悉罗取而售之,亦以千计。上述出卖鱼、果、蔬菜、鸟兔昆虫等的收入视田之入复三倍。”
刘浩然默然地点点头,过了一会才言道:“其实这矛盾是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工耸业过于集中在江淅一带,为了运转便利,他们自然希望棉麻丝就出在江淅近地。如果将工商分布至湖广、江淮、山东、河南等地,自然这棉麻丝需求之地便会四处分散。而且湖广、江淮、江 东、河南有长江、淮河、黄河水路之便,货品出产后可顺流而下,汇集几地便可贩卖。还是内阁那边思路不广啊。”
听到刘浩然提及内阁施政问题,李道君接着说道:“陛下,最近内阁出台几项措施,依臣之见都有些问题。正如陛下所言,工农矛盾出在分布不均衡,但是内阁出于安定便治之故,特意设定几个区域划管工商业,其余地区不准广设工商,与鞋下之意反道而驰。”
刘浩然不由叹了一口气,李善长虽然颇有才干,但是思想还是保守了些,而且他这一届内阁本身就带有“维稳”的性质。看到工商业迅猛发展,工厂动辄数百上千人,内阁和地方又担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社会不安定问题”
现在大明虽然采取了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但是对人口流动管治不是很严格,尤其是在没有人头税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更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很多工厂在本地招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便到外省招募,一个厂聚集的劳动力一般都是数百上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前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万一发生“聚啸山林”的事情怎么办?于是内阁就出台几项举措,例如江淅两省做为仿织重点扶植地区,而大部分工厂又多集中在某几处县府,这样形成一个个比较大的“工业区”便于官府管理。
但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工厂过于集中,由于这个时代运输能力的问题,自然是附近地区出产的原材料成本最低,所以才造成江渐等地原材料紧张,使得棉田与粮田相争。
“这些都是问题,百室他们出发点是没有错,关键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是找到了一些眼前看来有效,但是后果却非常严重的方法。之明,你好好准备一下,过两天我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好好议一议。”
“是的陛下。”
“对了,银行和保险业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情况也不是很好,相比远洋海外贸易,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工厂等方面。而商家反应,保社的保率太高,使得他们无利可图。”
“这样可不行。
大明海船扬帆更远,就更需要银行和保社的支持,否则是寸步难行。而海外商贸是大明赋税重点,大明一年的度支,四分之三从此出。它受影响,大明会产生连锁反应。百室他们,唉”
刘浩然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李善长等人万般好,也曾经为大明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是思想过于保守了。接受新知识新潮流的能力太差,无法领悟到刘浩然新设的一系列金融保险、税收财政等手段和平台的精髓。更谈不上如何灵活运用其,在这一点,李善长甚至连胡惟庸都比不上。
看到刘浩然忧心重重,李道君不由劝言道:“陛下,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而已。”
“之明,时间不多了,国内调整不好,联如何率军西征呀。联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
听完刘浩然的叹息,李道君不再言语了。
过了几日,经过御前会议的一番激烈讨论,李善长终于接受了李道君等弘文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等“专业人士”的建议,对大明工商业政策采取了一些改变。与此同时,王侍尧改任计部尚书,叶综温改任大明皇家银行总办,陆军部尚书由刘存礼接任,海军部尚书由薛祥接任。另由刘浩然提议,内阁附议。调胡惟庸为商部尚书。
”,
上周五老曾有事出去了,来不及向诸位书友说明,非常抱歉。这段时间老曾觉得灵感枯竭,不知如何过渡下去,还好,休息了两天好像又找到一点灵感了。继续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