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解读_分卷阅读_37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孝子黄香: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他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夏天到了,天气炎热,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小黄香则拿着把扇子使劲扇父亲的床。原来,他是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后来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相关阅读】
杨万里《题左正卿寿慈堂》;蒋士铨《岁暮到家》
六、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离别的哀愁
导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千秋节”,在分离面前,人的情感总显得很脆弱。
但世事变幻无常,有合必有分,有聚必有散。人的一生注定要面临太多离别,体会太多因分别而引起的伤感。伤感是缅怀逝去的相聚时的欢乐,怀念彼此携手走过的一段时光;伤感是对朋友离别去后留下的孤单的体味;伤感同时也是对与君一别后,不知何时能再见的担忧;伤感更是忧虑朋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否一路走好,平安顺利。
《诗经》中有太多的别离。夫妻的别离,生死的别离,但在这里,主要是指朋友亲属间的送别。
《诗经》中有亲属间的送别。如《渭阳》,它描写的是甥舅送别。据《毛诗序》记载,这是秦康公送舅氏晋文公重耳回国就国君之位时的一首诗。秦康公长亭短亭,送了一程又一程,从遥远的秦都,一直送到渭水之阳。长途漫漫显示出两人之间的浓厚情意。整首诗简练凝致,含蓄微咏。唐代王维一曲《送元二使安西》让渭水送别,成为千古不灭的形象。
《诗经》中有客人的送别。如《有客》,它描写了客人来后要走的景象。客人骑着白马来了,服饰华贵容仪肃穆,随从的人也都彬彬有礼,是一个尊贵的客人。当客人要走的时候,主人拿来绳索,将他们的马紧紧系住,然后再三挽留客人。客人盛情难却,终究又住了下来。知道客人再也挽留不住了,主人派仆人们细心地送走他们,并带去美好的祝福。这种送别叫做挽留更合适一些。中国的待客之道就是热情。这种送别显示出的是中国人内心的慷慨热情。
《诗经》中有出嫁的送别。如《燕燕》,这是比较奇特的一种送别。按照中国的传统婚嫁风俗,女儿出嫁,兄弟要远远送到大门口,甚至越远越好。在喜庆的出嫁过程中,这却是极其哀伤的一段路程。哥哥送出嫁的妹妹,一直到郊外的旷野。直到妹妹的背影都看不见了,悲伤的哥哥仍然伫立在那儿,如一尊雕塑,他早已沉浸在妹妹离去的悲情里,忘却了外界的风雨、时间,泪流满面地期待着远嫁的妹妹能如燕子一般,每年的春季能回家看看。
《诗经》中还有正式的大型送别。如《烝民》,写的是仲山甫为执行君主命令而出行,官员送别。这是一场豪华的送别。出行之前,拜祭天地,行礼节正四方。带着君王的命令,威壮的队伍开始出发,旌旗列列,鸾铃铿锵。随从左右剽悍迅疾,伴随周围。在友人的祝福声中,盛大的车马向远方迤逦而去,只剩下滚滚黄尘漫空飘舞。
在这些送别中,有的侧重真情的哀愁,有的侧重礼节的尊重,但无论怎样,送别总意味着别离,别离永远都在凄凄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渭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文】
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1)。何以赠之?路车乘黄(2)。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3)。
【注释】
1曰:发语词。阳: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
2路车:大车,诸侯所乘之车。乘:四马为一乘。黄:黄马。
3琼瑰:玉一类美石。
【经典原意】
我送别舅父,转眼来到渭水的北边。用什么礼物赠与他?诸侯之车和四匹黄马。
我送别舅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用什么礼物赠与他?美石和佩玉。
【当代阐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种离别哭泣涟涟,痛心苦楚随眼泪扑簌坠地。柳永《雨霖铃》中写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马儿悲鸣,兰舟催发,在澎湃江水边挥手作别。这是凄艳的送别。
有种别离无声无息,惟有渐行渐远的切肤之痛。徐志摩离别康桥时,“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寂无言,唯有静静流水长相送。这是素雅的送别。
有种送别沉默无言,朴素质厚,无多少举动,但深情厚意已悉数传递。《渭阳》便是如此。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从遥远的都城一直送到渭水边,舅甥两人仍没有分离。到水边了,该行舟了。就此送别。没什么可送的,送你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希望你在归去的路上一路顺风;送你一些美石佩玉,希望你的品德一如这些美玉般晶莹无瑕。
这是君子之别,大方直接,无扭捏作态,不隐约含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般洒脱豪爽。干了这杯酒,出了雁门关你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人们对历经坎坷的相聚充满期待,但短暂的欢愉很快又会被别离的痛苦所替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流水呜咽中体验别离与在欢歌笑舞中体验聚合一样,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
聚聚散散,浮浮沉沉,相聚注定了别离,但所有的别离又都是为了再次的相聚。
【文化常识】
长亭短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长亭原先主要设来维持治安和兼作交通站。当有战事时,亭吏便负责向邻近的亭吏报告消息,并组织抵抗。没有战争时,亭吏主要负责迎送诸侯间或国家的聘使、官员等。但随着后来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长亭的战事警告作用逐渐弱化,成为单纯的交通站。并供游人休息和送别。汉高祖刘邦起初便是担任亭长一职。短亭则是由古代的官邮发展而来。秦汉时代,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五里的邮后来就演变成送别的短亭。
我国的邮递制度在西周时就有。据《周礼》记载,西周初年设有“遗人”的官职,又称“野庐氏”,其职责是供给往来宾客住宿食物。当时境内的主要道路每隔十里左右设有庐舍,舍内备有饮食;每隔三十里左右设有宿处,宿处有人专管接待;每隔五十里左右设有市,市内有候馆,馆内积存有往来人员需要的物资。之后,亭驿制度为历朝历代所重视而不断发展演变。
【相关阅读】
王维《渭城曲》;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燕燕》:送嫁的悲歌
【原文】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1)。之子于归,远送于野(2)。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4)!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5)。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6)。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7)!
【注释】
1燕燕:燕子燕子。差(ci)池: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2之子:被送的女子。于归:出嫁。于:往。
3颉(xi):鸟飞向上。颃(hng):鸟飞向下。
孝子黄香: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他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夏天到了,天气炎热,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小黄香则拿着把扇子使劲扇父亲的床。原来,他是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后来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相关阅读】
杨万里《题左正卿寿慈堂》;蒋士铨《岁暮到家》
六、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离别的哀愁
导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千秋节”,在分离面前,人的情感总显得很脆弱。
但世事变幻无常,有合必有分,有聚必有散。人的一生注定要面临太多离别,体会太多因分别而引起的伤感。伤感是缅怀逝去的相聚时的欢乐,怀念彼此携手走过的一段时光;伤感是对朋友离别去后留下的孤单的体味;伤感同时也是对与君一别后,不知何时能再见的担忧;伤感更是忧虑朋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否一路走好,平安顺利。
《诗经》中有太多的别离。夫妻的别离,生死的别离,但在这里,主要是指朋友亲属间的送别。
《诗经》中有亲属间的送别。如《渭阳》,它描写的是甥舅送别。据《毛诗序》记载,这是秦康公送舅氏晋文公重耳回国就国君之位时的一首诗。秦康公长亭短亭,送了一程又一程,从遥远的秦都,一直送到渭水之阳。长途漫漫显示出两人之间的浓厚情意。整首诗简练凝致,含蓄微咏。唐代王维一曲《送元二使安西》让渭水送别,成为千古不灭的形象。
《诗经》中有客人的送别。如《有客》,它描写了客人来后要走的景象。客人骑着白马来了,服饰华贵容仪肃穆,随从的人也都彬彬有礼,是一个尊贵的客人。当客人要走的时候,主人拿来绳索,将他们的马紧紧系住,然后再三挽留客人。客人盛情难却,终究又住了下来。知道客人再也挽留不住了,主人派仆人们细心地送走他们,并带去美好的祝福。这种送别叫做挽留更合适一些。中国的待客之道就是热情。这种送别显示出的是中国人内心的慷慨热情。
《诗经》中有出嫁的送别。如《燕燕》,这是比较奇特的一种送别。按照中国的传统婚嫁风俗,女儿出嫁,兄弟要远远送到大门口,甚至越远越好。在喜庆的出嫁过程中,这却是极其哀伤的一段路程。哥哥送出嫁的妹妹,一直到郊外的旷野。直到妹妹的背影都看不见了,悲伤的哥哥仍然伫立在那儿,如一尊雕塑,他早已沉浸在妹妹离去的悲情里,忘却了外界的风雨、时间,泪流满面地期待着远嫁的妹妹能如燕子一般,每年的春季能回家看看。
《诗经》中还有正式的大型送别。如《烝民》,写的是仲山甫为执行君主命令而出行,官员送别。这是一场豪华的送别。出行之前,拜祭天地,行礼节正四方。带着君王的命令,威壮的队伍开始出发,旌旗列列,鸾铃铿锵。随从左右剽悍迅疾,伴随周围。在友人的祝福声中,盛大的车马向远方迤逦而去,只剩下滚滚黄尘漫空飘舞。
在这些送别中,有的侧重真情的哀愁,有的侧重礼节的尊重,但无论怎样,送别总意味着别离,别离永远都在凄凄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渭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文】
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1)。何以赠之?路车乘黄(2)。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3)。
【注释】
1曰:发语词。阳: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
2路车:大车,诸侯所乘之车。乘:四马为一乘。黄:黄马。
3琼瑰:玉一类美石。
【经典原意】
我送别舅父,转眼来到渭水的北边。用什么礼物赠与他?诸侯之车和四匹黄马。
我送别舅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用什么礼物赠与他?美石和佩玉。
【当代阐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种离别哭泣涟涟,痛心苦楚随眼泪扑簌坠地。柳永《雨霖铃》中写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马儿悲鸣,兰舟催发,在澎湃江水边挥手作别。这是凄艳的送别。
有种别离无声无息,惟有渐行渐远的切肤之痛。徐志摩离别康桥时,“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寂无言,唯有静静流水长相送。这是素雅的送别。
有种送别沉默无言,朴素质厚,无多少举动,但深情厚意已悉数传递。《渭阳》便是如此。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从遥远的都城一直送到渭水边,舅甥两人仍没有分离。到水边了,该行舟了。就此送别。没什么可送的,送你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希望你在归去的路上一路顺风;送你一些美石佩玉,希望你的品德一如这些美玉般晶莹无瑕。
这是君子之别,大方直接,无扭捏作态,不隐约含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般洒脱豪爽。干了这杯酒,出了雁门关你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人们对历经坎坷的相聚充满期待,但短暂的欢愉很快又会被别离的痛苦所替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流水呜咽中体验别离与在欢歌笑舞中体验聚合一样,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
聚聚散散,浮浮沉沉,相聚注定了别离,但所有的别离又都是为了再次的相聚。
【文化常识】
长亭短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长亭原先主要设来维持治安和兼作交通站。当有战事时,亭吏便负责向邻近的亭吏报告消息,并组织抵抗。没有战争时,亭吏主要负责迎送诸侯间或国家的聘使、官员等。但随着后来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长亭的战事警告作用逐渐弱化,成为单纯的交通站。并供游人休息和送别。汉高祖刘邦起初便是担任亭长一职。短亭则是由古代的官邮发展而来。秦汉时代,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五里的邮后来就演变成送别的短亭。
我国的邮递制度在西周时就有。据《周礼》记载,西周初年设有“遗人”的官职,又称“野庐氏”,其职责是供给往来宾客住宿食物。当时境内的主要道路每隔十里左右设有庐舍,舍内备有饮食;每隔三十里左右设有宿处,宿处有人专管接待;每隔五十里左右设有市,市内有候馆,馆内积存有往来人员需要的物资。之后,亭驿制度为历朝历代所重视而不断发展演变。
【相关阅读】
王维《渭城曲》;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燕燕》:送嫁的悲歌
【原文】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1)。之子于归,远送于野(2)。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4)!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5)。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6)。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7)!
【注释】
1燕燕:燕子燕子。差(ci)池: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2之子:被送的女子。于归:出嫁。于:往。
3颉(xi):鸟飞向上。颃(hng):鸟飞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