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光武复汉之后,因为刘秀本人其实也是南阳豪强出身,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置,也由于自身立场的原因而显得棘手起来。】
刘秀:他其实也不想这样的……
苦笑着的光武皇帝,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并不算完全支持后世人的论调。
“这和我,甚至是王莽本人出身如何,关系倒没有很大。”
“坐上皇帝这个位置之后,”他的声音有些轻:“一个合格的皇帝,就该从皇帝身份的立场出发去思考了。”
当他还是豪强,他当然支持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可当他是皇帝,不管自己曾经和豪强牵连多深,刘秀自问,若是有足够的把握削弱豪强的势力,他就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但问题就在于——“太多人了”。
多到连作为开国之君的光武皇帝,想要处置起来的时候都得认真深思熟虑,不敢轻易做出抉择。
【虽然他也颁布了度田令,要求州郡核验垦田数目和户口年纪,试图在增加赋税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控制乃至于解散豪强武装。
但是大姓兵长对此的反抗也是相当激烈的:打家劫舍,杀害长吏。郡县的追讨到则解散,去复纠集。哪怕被刘秀用军队和迁徙等方式进行镇压,其武装也不过只是转为一种隐蔽状态。
他们虽然不再“岁月不解”,却也依旧保持着在二三月青黄不接或者八九月寒冻将至的时候定期训练,在皇权的镇压逐渐减弱的同时,日益转化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
刘秀:还没干过,先抄一下,再准备继续改……
就算得到了未来自己的解决方案,他的眉头依旧是紧缩住的,因为知道自己的做法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心里的焦虑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所以,还能有怎样的措施可以提上日程呢?元帝的怀柔被后世人鄙弃了,他的度田又没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依靠子孙后代的镇压,后世儿孙迟早会有像宣帝那时一样,怎么挑也挑不出来合适继承人的局面。
豪强、世家、门阀……他们的根本在哪里呢?后世人敢于那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唾弃,那么他们是如何摆脱这样的阴影的呢?
刘秀有些烦躁地思考着。
【掌握了土地、军权,等到东汉末期,这些存在中的部分还因为掌握了足够多的,学习经义的子弟,成功以经义入仕,进而成功掌握了足够多的官僚,终于进化成了累世公卿的世家。】
——子弟?
刘秀愣了一下,后世人所强调的重点分明应该是以经义入仕,他的关注点却忍不住落在那个最不起眼的字词上。
足够多的官僚……确实,大姓家族们开枝散叶,最不缺的就是人,因为有着足够的资源培养人才,所以同样不缺的就成了人才……后世人之前也好像说过这一点,在讲东吴内部矛盾的时候。
人、子弟、家族、世家。
有什么模糊而接近疯狂的东西在他的脑海中萌芽,而刘秀一时辨不清楚,更不敢将那此刻不曾成熟的未知直接道出。
他只是伸手,捏紧了自己的下巴。
【而东晋的门阀政治,其实就是这种长期以来世家大族坐大的趋势导致的最终成品,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
当然了,门阀政治能如此地空前绝后,司马家的个人努力自然也“功不可没”,属于是一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叠加,最终诞生的“特色产物”。
毕竟同样是九品中正制,人曹丕的本意也不是你们东晋那会的,全然看祖上光辉,一股子“我祖宗跟元帝南下的时候,就把我这辈子该干的活都给干了”的调调啊。】
曹操:啊?
他一时哑然,沉默着将后世人那句话再在脑中倒了一遍,确认了是自己儿子的名字没错,这才不得不承认那晋朝的政治竟然还学习效仿了他们大魏。
——不,这叫扭曲。
自我纠正了一下“错误”,曹操放空心神,强迫自己从知道的第一时间的恼火中走出来,问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曹丕他本意是什么?”
如果是好好的选拔人才,那要怎么样才会被晋朝人改成那个模样啊?
好在天幕确实想探讨一番这个问题。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或者说九品官人法,其本意是针对魏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种应时之举。
汉末三国的战乱,使得人口流动不正常地增加,很多士人因为战争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察举制实施的一大基础,乡闾风评也就因此很难被政府查考,人才也由是难以被挑出。
所以,一方面为了将品评人物这种世风纳入政府监察的轨道,一方面为了适应士人迁移的新环境,曹丕选择在郡县地方设立了中正官这一职位,重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也让远离乡土的士人得以有了入仕的渠道。
他最初的标准,是以家世撰写簿世,也就是让中正官记得审查并记录下这个人的政治背景,然后以士人的品德和才学作为行状,确定品级。
原则上家世只是作为备案,方便曹丕了解这些被推举上来的人的背景,并不作为定品的标准。
从这一点来看,史书对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的评价,也并没有太过荒谬。】
曹操紧张的心绪稍微平复了下来:
还好,儿子没有犯糊涂什么的。确实是晋朝扭曲犯下的错。
光武复汉之后,因为刘秀本人其实也是南阳豪强出身,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置,也由于自身立场的原因而显得棘手起来。】
刘秀:他其实也不想这样的……
苦笑着的光武皇帝,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并不算完全支持后世人的论调。
“这和我,甚至是王莽本人出身如何,关系倒没有很大。”
“坐上皇帝这个位置之后,”他的声音有些轻:“一个合格的皇帝,就该从皇帝身份的立场出发去思考了。”
当他还是豪强,他当然支持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可当他是皇帝,不管自己曾经和豪强牵连多深,刘秀自问,若是有足够的把握削弱豪强的势力,他就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但问题就在于——“太多人了”。
多到连作为开国之君的光武皇帝,想要处置起来的时候都得认真深思熟虑,不敢轻易做出抉择。
【虽然他也颁布了度田令,要求州郡核验垦田数目和户口年纪,试图在增加赋税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控制乃至于解散豪强武装。
但是大姓兵长对此的反抗也是相当激烈的:打家劫舍,杀害长吏。郡县的追讨到则解散,去复纠集。哪怕被刘秀用军队和迁徙等方式进行镇压,其武装也不过只是转为一种隐蔽状态。
他们虽然不再“岁月不解”,却也依旧保持着在二三月青黄不接或者八九月寒冻将至的时候定期训练,在皇权的镇压逐渐减弱的同时,日益转化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
刘秀:还没干过,先抄一下,再准备继续改……
就算得到了未来自己的解决方案,他的眉头依旧是紧缩住的,因为知道自己的做法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心里的焦虑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所以,还能有怎样的措施可以提上日程呢?元帝的怀柔被后世人鄙弃了,他的度田又没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依靠子孙后代的镇压,后世儿孙迟早会有像宣帝那时一样,怎么挑也挑不出来合适继承人的局面。
豪强、世家、门阀……他们的根本在哪里呢?后世人敢于那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唾弃,那么他们是如何摆脱这样的阴影的呢?
刘秀有些烦躁地思考着。
【掌握了土地、军权,等到东汉末期,这些存在中的部分还因为掌握了足够多的,学习经义的子弟,成功以经义入仕,进而成功掌握了足够多的官僚,终于进化成了累世公卿的世家。】
——子弟?
刘秀愣了一下,后世人所强调的重点分明应该是以经义入仕,他的关注点却忍不住落在那个最不起眼的字词上。
足够多的官僚……确实,大姓家族们开枝散叶,最不缺的就是人,因为有着足够的资源培养人才,所以同样不缺的就成了人才……后世人之前也好像说过这一点,在讲东吴内部矛盾的时候。
人、子弟、家族、世家。
有什么模糊而接近疯狂的东西在他的脑海中萌芽,而刘秀一时辨不清楚,更不敢将那此刻不曾成熟的未知直接道出。
他只是伸手,捏紧了自己的下巴。
【而东晋的门阀政治,其实就是这种长期以来世家大族坐大的趋势导致的最终成品,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
当然了,门阀政治能如此地空前绝后,司马家的个人努力自然也“功不可没”,属于是一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叠加,最终诞生的“特色产物”。
毕竟同样是九品中正制,人曹丕的本意也不是你们东晋那会的,全然看祖上光辉,一股子“我祖宗跟元帝南下的时候,就把我这辈子该干的活都给干了”的调调啊。】
曹操:啊?
他一时哑然,沉默着将后世人那句话再在脑中倒了一遍,确认了是自己儿子的名字没错,这才不得不承认那晋朝的政治竟然还学习效仿了他们大魏。
——不,这叫扭曲。
自我纠正了一下“错误”,曹操放空心神,强迫自己从知道的第一时间的恼火中走出来,问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曹丕他本意是什么?”
如果是好好的选拔人才,那要怎么样才会被晋朝人改成那个模样啊?
好在天幕确实想探讨一番这个问题。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或者说九品官人法,其本意是针对魏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种应时之举。
汉末三国的战乱,使得人口流动不正常地增加,很多士人因为战争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察举制实施的一大基础,乡闾风评也就因此很难被政府查考,人才也由是难以被挑出。
所以,一方面为了将品评人物这种世风纳入政府监察的轨道,一方面为了适应士人迁移的新环境,曹丕选择在郡县地方设立了中正官这一职位,重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也让远离乡土的士人得以有了入仕的渠道。
他最初的标准,是以家世撰写簿世,也就是让中正官记得审查并记录下这个人的政治背景,然后以士人的品德和才学作为行状,确定品级。
原则上家世只是作为备案,方便曹丕了解这些被推举上来的人的背景,并不作为定品的标准。
从这一点来看,史书对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的评价,也并没有太过荒谬。】
曹操紧张的心绪稍微平复了下来:
还好,儿子没有犯糊涂什么的。确实是晋朝扭曲犯下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