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坐断东南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画外音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尚未成年的孙权接手了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但夹在曹魏、蜀汉之间的江东,当时实力并不强大,而且曹魏对江东虎视眈眈,蜀汉对江东不怀好意,孙权也缺乏安全感,所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孙权上表称臣,半年以后刘备称帝,孙权不为所动。但在曹丕称帝八年以后,孙权坐稳了江山,发展了实力,最终在江东登基称帝,他是怎样做到这一步的?他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坐断东南
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孙权这个人为什么值得像周瑜啊,鲁肃啊这样的人来选择呢?我们的答案是:孙权确实具有领袖的素质,孙权也确实是值得投靠的一个人,他也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后来辛弃疾在他的词里面是这样描述孙权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孙权其实很不容易,我们知道在魏蜀吴三国当中,孙权是最后称帝的,而且拖了八九年,而且两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那么是孙权不想吗?不是不想,是他不能吗?恐怕也不是不能。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也就是半年以后,刘备称帝,改元章武,那这个时候,孙权也可以跟着来啊,反正大汉没了,那曹丕也当皇帝了嘛,刘备也当皇帝了嘛,那阿q都知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曹丕当得,我当不得,刘备当得,我当不得,他也可以当啊。再说了这个时候,大汉已经亡了啊,你不当皇帝你当什么?你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你不是君就是臣嘛,没有第三种道路,那你不称帝,就只有称臣。那么此刻有两个皇帝了,你向谁称臣呢?孙权的选择是向曹丕称臣,也就是刘备称帝的四个月以后,孙权向曹丕称臣,再过三个月,孙权接受曹丕的封号,封为吴王,这是第一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
第二次呢,是在黄武二年,也就是曹丕魏文帝黄初四年的四月,东吴的这些群臣向孙权劝进,说大王啊,咱可以当皇帝了吧,孙权说不当,我还是不称帝。这个事儿呢,本来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惯例,就是这些人他要称公、要称王、要称帝,是要让一让的,比方说曹操当魏公的时候,其实是很想当的,大家说你也应该当,他说我不敢当,只有周公才能当,我怎么能跟周公比呢?不好意思啊,他要让三回。刘备称帝的时候也是,哎呀,这个我不能当,他也要让一让,诸葛亮还要劝进一下。可是孙权这回是真不当啊,他为什么不当呢?他要有一个说法是不是,他的说法是,哎呀,你们看看,大汉王朝现在成了这副样子,衰落到这个样子了,我作为汉臣,不能为王朝尽心尽力,已经非常惭愧了,哎呀,我哪有心思当什么皇帝呢?相信吗,大家,鬼都不信。所以他的群臣就认为他是作秀了,就继续劝进,孙权也知道那个话没人相信,就说点实在的,他就说我跟你们说句实话吧,他说上一回我本来是可以称帝的,我为什么要向曹丕称臣呢?大家想想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刘备在四月份称帝以后,六月份,他就带着军队打过来了,这个时候寡人(他不是还没称帝吗,当然称寡人),那个时候寡人也听说北方愿意支持我们一把,寡人也知道,那魏文帝曹丕他没安好心,他说是支持我,其实是要挟我们,意思说我们要不听他的,他一块打,那刘玄德他从西边发兵,那魏文帝他从北边发兵,那寡人不就受不了了吗,那寡人就只好忍气吞声,向他魏文帝称了个臣,但是大家看看我现在,不是跟他都翻脸了吗。这个话一半是实话,但是他只能解释上一次不称帝,他不能解释下一次为什么不称帝,所以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表,我这里列了个一时间表,大家一看这个时间表,就知道孙权是怎么回事。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称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同年七月,刘备伐吴,八月孙权向曹魏称臣。这很清楚,他就是怕刘备打他,他要求援。那么到了第二年,就是黄初三年的六月,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大败刘备这不就翻过来了吗?翻过来以后,孙权就对曹丕的态度就不那么恭敬了,一不恭敬,曹丕一发脾气,九月份,就派三路大军伐吴。于是,十一月份,孙权改元黄武,临江据守,就是跟曹丕翻脸了,然后到黄初四年四月,刘备病逝,同时,群臣向孙权劝进,说你这时候可以当皇帝了。曹魏那边我们脸都翻了,刘备那边反正他打败了又死了,那你就可以当皇帝了,你为什么不当呢?道理很简单,以前是只跟刘备翻脸,没跟曹魏翻脸,尚且不敢称帝,现在两家都翻脸了,他还敢吗?他更不敢了,他更不安全了。实际上孙权这一生,前半生是一直没有安全感,这是他这个政权最大的一个问题,没有安全感。孙权在接受曹丕吴王封号之前,给群臣下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值得注意,在这道命令里面,孙权说了八个字,存不忘亡,安必虑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他一再提醒他的将领们,据说你们现在出门身上都不带刀剑,不带随从,这是不可以的。
画外音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孙权总觉得自己很危险,因为魏蜀吴三足鼎立,谁都是想一统天下的,说白了谁都是想吃掉对方的,孙权想发展江东基业,壮大自己,那肯定会得罪曹魏和蜀汉,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得罪也只能得罪了,但孙权又怕魏蜀两国联合起来打自己,那么江东是招架不住的,所以他又不敢太得罪魏蜀两国,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孙权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
他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他总觉得自己危险,但是这两家,他又不能不翻脸,那他怎么办呢?他的办法是又翻脸,又不把脸翻到底,他又两边再勾兑一下,你去看一看,孙权跟曹丕翻脸了以后,他改元改的那个年号叫什么——黄武,黄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的黄初加刘备的章武,在曹魏和蜀汉的年号里面各取一个字,合起来叫黄武,好玩吗这个,由此我们就知道孙权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翦伯赞先生对曹操有一句评价,堪称妙语,翦先生怎么说呢?翦先生说,曹操是一个把皇袍当衬衣穿的人,他明明已经实际上是皇帝了,他就是不把皇袍穿在外面,他外面要穿一件丞相的衣服,把皇袍当衬衣穿。那么根据翦先生这个说法呢,我也可以来说刘备和孙权,刘备是什么人呢?刘备是把衬衣当皇袍穿的人,他本来没有皇袍,他只有一件衬衣,他看见曹丕把外面的袍子一脱,把皇袍露出来了,然后他说你看这个就是我的皇袍,直接就称帝了。那么孙权是什么人呢?孙权也是把衬衣当皇袍穿的人,他也没有皇袍,他也只有一件衬衣,但是他同样把这个衬衣做成了皇袍,但是反过来穿,他把里子当面子穿,孙权是这样的人。所以陈寿说他有勾践之奇,就是这个人很像勾践,这个也是对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孙权怎么个把皇袍反过来穿,他怎么个像勾践。
孙权像勾践,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四句话,第一,沉得住气。晋代人有一个叫傅玄的,曾经对孙策和孙权兄弟两个有一个评价,他说孙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明果独断,勇盖天下。敢作敢为,什么都不怕。孙权的特点是什么呢?乘间伺隙,兵不妄动,就是孙权从来不轻易用兵,他总是找空子,或者曹操那儿出了空子,或者刘备这儿有空子钻,他就动他一下,故战少败而江东安。基本上孙权是不打什么败仗的,这打不赢的话,他要打个平手,那么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关键是孙刘联盟,如果孙刘不联盟,赤壁就是另一个结果,孙刘联盟是谁促成的呢?一般的读三国演义的人说是诸葛亮促成的,一般读三国志的人会说的鲁肃促成的,其实现在可以这么说了,真正决策人是孙权。因为大家想一想,刘备兵败当阳,逃到夏口,已经是惊弓之鸟,手上关羽一万人,刘琦一万人,加起来两万人,根本抵挡不住曹操的进攻,这个时候刘备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和孙权联盟。但是这个联盟能不能成,不由他刘备说了算,刘备要能说了算,一下就联了,得人家说了算,人家是强者,你是强弱联盟,那么孙权这边谁说了算,鲁肃说了不算,周瑜说了也不算,孙权说了才算。而且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孙权早就想这么干了,就是在鲁肃、周瑜、诸葛亮劝他之前,孙权其实已经有了主张。大家回想一下,周瑜晚上去见孙权,孙权是怎么说的?孙权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啊,这个事情我们这边已经讨论过好多回了,子布(就是张昭),子布他们的那些意见让我很失望,只有公瑾和这个子敬(也就是鲁肃),你们两位说的意见和孤想的一模一样,公瑾要五万精兵,一时半会儿做不到,告诉你,孤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三万精兵,而且战船、武器、装备、军粮全部都准备好了,马上就可以出发。什么意思呢,早就准备好了,他早就想干这一仗了,可是他就是不说,他装成没有主意,好象所有的建议都是别人提出来的,都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他好象没有主张,其实不是,孙权那时侯二十六岁啊,到处征求意见。先开会张昭说投降,孙权不吭气,鲁肃说不能投降,嗯,对,鲁肃说了他还不算,要听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了还不算,还听周瑜说,好象都是听别人说,其实他很清楚,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一定要让人家先说,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搞得掂的事。他们不是提了这个建议吗?孤不是同意吗?你们干。你们的建议嘛,不是你们主张联盟,你们主张打曹操吗?你们去联盟,你们去打啊。如果孙权一开始就把这个态度表示出来,大家心里头嘀咕怎么办,大家口头同意,心里面不同意,他能好好干活吗?所以说这真是叫做会当领导啊。而且孙权他不怕意见多,意见多有什么关系啊,有反对意见有什么关系啊,有主张投降的人有什么关系啊,怕什么啊,在这样一个大是大非之前,大家都来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表一个态,每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就显示出来了吗?我从此对你们这些人,我心里不就有数了吗?我也不怕时间长啊,孙权他沉得住气。
画外音正因为沉得住气,所以曹丕称帝,孙权上表称臣,刘备称帝,孙权不为所动,因为孙权知道,以当时孙氏集团的实力和他个人的能力,还做不了皇帝梦,他需要韬光养晦,发展实力,等待时机,但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曹魏对江东是虎视眈眈,蜀汉对江东也是不怀好意,光靠沉得住气,孙权还做不到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那么除了沉得住气,孙权还做到了什么呢?
第二呢,变得了脸。这个孙权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道变了多少回脸,他和刘备原来是盟军、盟友,亲密无间,还把妹妹嫁给他,嫁了没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操本来是翻了脸的,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拔出刀来,我与老贼势不两立,后来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联刘又袭刘,降曹又背曹,曹操来势汹汹,进攻的时候,他抵抗;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攻势锐减,他投降;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声名大震的时候,他去偷袭;等到刘备兵败夷陵的时候,他派一个使节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龙小说里面的那些人,总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招,弄得曹刘两方晕头转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这是什么呢?这也是懂政治。敌我友,敌我友,谁是敌,曹魏是敌,谁是友,刘备是友,问题在于曹魏这个敌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刘备这个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好洗牌嘛。反正看着你们两家,谁要是这家大起来以后,我就联合那一家,看着曹操这边大起来了,刘备撑不住了,赶快联合刘备,后来刘备拿下了荆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汉中,看着刘备大起来了,他联合曹操,他反正不让你另外两家,这个度不让你过度,他就像一个砝码,或者像一个秤上的秤砣,他根据情况,他移过来移过去。
而且呢,他还弯得下腰。因为你要变脸,你不可能变得都是凶脸,还要变笑脸有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弯得下腰,比方说像曹魏俯首称臣,这就是弯腰嘛。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后代的一些评论,都认为孙权,在这个时候向曹丕称臣是失节,应该坚持说我就是大汉的臣子,绝对不向你这个篡汉的曹贼称臣,很多人都是这样批评孙权的,其实这是书呆子的话。比方说有人就说“取义不辱”这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方说伯夷叔齐,多有骨气啊,比方说鲁仲连义不帝秦啊,多有骨气啊,你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这样没有骨气呢?这个话是不懂政治,作为个人,完全可以学习伯夷、叔齐、鲁仲连,你个人行为没关系,你尽管学习他们,你尽管有骨气,你尽管去饿死,我们崇敬你。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不能这样想问题,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长远利益,这一点连诸葛亮都是这样的。孙权称帝,孙权这边派人到蜀汉去,说二帝并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承认你蜀汉皇帝刘禅是皇帝,你们也承认我们孙权是皇帝,一个天下两个皇帝,当然我们都不承认曹魏啊,就不承认他,一个天下两个皇帝,行不行?蜀汉的群臣说那怎么行啊,天无而日,人无二君,这天底下就是一个皇帝,就是我们刘禅,别人都不能是皇帝。诸葛亮说还是承认吧,诸葛亮说我们不能跟东吴翻脸,我们需要它,而且诸葛亮说了非常精彩的八个字,诸葛亮这八个字是“应权通变,弘思远益。”“应权”是什么呢?审时度势“通变”是什么呢?因时制宜“弘思”是什么呢?深谋远虑“远益”是什么呢?考虑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要为一时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么“取义不辱”诸葛亮说不要为匹夫之愤,所以有诸葛亮这句话垫底,我看那些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
画外音通过易中天先生的描述,我们勾勒出了孙权的几个特征:“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有了这几个特征,我们就能够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忽悠得了曹丕,过去他能够称呼曹丕为“汉贼”现在就能弯腰叫“皇上”我们也能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在联合刘备的时候又去袭击刘备。这样一看,孙权似乎又是一个小人了,那么孙权有原则、有底线吗?
但是呢,政治虽然需要妥协,但还是要有底线。孙权其实是守住了底线的,比方说曹魏多次要他送儿子去做人质,那他不送,而且呢他还公开表明,我的臣服你是假的,这点非常有意思。他去称臣的时候派了一个使节叫赵咨,赵咨去了以后呢,曹丕就问他了,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赵咨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说,有这么好吗?你给我说说,此话怎讲?赵咨说,纳鲁肃于凡品,鲁肃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把鲁肃发现了,这叫做“聪”;他发现了吕蒙,从这个行伍当中把吕蒙提拔起来,这叫做“明”;他逮住了于禁,不杀于禁送回来,这叫做“仁”;取荆州兵不血刃,这叫做“智”聪、明、仁、智,一个字一个字做解释。最后雄略两个字的解释最妙,赵咨说,据三州虎势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话说的很清楚,我们吴王骨子里面是虎势天下的,现在迫不得已,忽悠忽悠你老人家,屈身一下吧。这叫做什么?这叫做抬得起头,就是他弯得下腰,他也抬得起头,甚至他在弯腰的时候,他的头是抬着的,就是他表示卑屈的时候,他不是这样鞠躬,他是,呵呵,把头抬着的。所以我说他是卑躬不屈膝,屈膝不投降,弃名不弃实,卖艺不卖身。还是这个赵咨,魏文帝曹丕又跟他聊天,魏文帝我们知道,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是诗人,他又是理论家,写了典论这样的学术著作,那是划时代的,所以他就趁着喝醉酒,就问赵咨,你们吴王也读点书,做点学问吗?赵咨说,我们吴王很喜欢读书,博览群书,不过我们吴王考虑的是天下大事,率领的是百万雄师,所以他读书呢,抓要领,不会一个字一个字抠着去挑什么小毛病的,做什么寻章摘句的那些书呆子的活儿,我们吴王不做。那曹丕说,那你看朕可以伐吴吗?讨伐你们吴国吗?赵咨说,陛下想讨伐当然有陛下的力量,不过我们吴国要防御,也有防御的能力。那曹丕说,那你们害怕我们大魏吗?赵咨说这什么话,长江汉水京城汤池,百万雄师同心同德,我们为什么要怕你们。曹丕想,这问不住啊,最后问他一个问题说,赵咨啊,像你这样的人才在你们那儿到底有多少?跟朕说说。赵咨说,哎呀,比臣聪明百倍的也就是八九十吧,像臣这样的嘛,车载斗量,数都数不清楚。当然了,如果就是这样斗斗嘴皮子,也就是争了个面子,但是由于孙权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终于成功。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武昌就是现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武汉市的那个武昌,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你看他这个年号,那个时候是曹刘两家都要忽悠,也都要变脸的时候,一家取一个字叫做黄武,现在叫黄龙了,意思很清楚,朕鲤鱼已经跳了龙门了,真龙天子了,叫黄龙了。那么大家就会问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又敢称帝了呢?很简单,这个时候曹丕已经死了,是曹叡了,孙权是不大看得起曹叡的,孙权有一个评价,就是曹操是没有人比得上的,曹丕比曹操已经差得很远了,曹叡比曹丕又差得更远,这个曹叡我们就可以不怕他了,蜀汉这边掌权的是诸葛亮了,诸葛亮是始终主张吴蜀联盟的,非常可靠,不会和我们翻脸。而且呢,内部江东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这个时候,陆逊已经是上游统帅,顾雍已经是当朝丞相,什么事都做完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皇袍翻过来了,不但皇袍可以正穿,而且天下也可以瓜分了。诸葛亮派蜀使到吴国以后,孙权就跟他们商量,说咱现在就把曹魏的地方分了吧,预分,说我们两家预分天下,怎么分呢?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我们东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你们蜀汉,当中还有个司州,那怎么办呢?咱一家一半,然后把曹魏的地盘也分了,这就是孙权的坐断东南。
就是孙权他很清楚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人,他知道自己首先得是个守成之君,然后才是一个开创之君,他知道自己在那样的一个条件下,只能先识时务,然后才能成俊杰,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先装孙子,然后才能当霸王。所以孙权是具有领袖素质的,孙权也是具有个人魅力的,但是作为一个集团的领袖,仅仅有个人魅力是不够的,袁绍其实也是有个人魅力的,要不然袁绍怎么吸引了那么多人才,但是袁绍失败归根结底一个原因,原因之一是他不会用人,一个田丰,一个沮授,那么好的人才,关的关,杀的杀,贬的贬,那么孙权能够成功,除了他有领袖素质,除了他有个人魅力以外,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会用人,那么孙权又怎样会用人,孙权用人的特点不同于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又在哪里呢?请看下集——情天恨海。
【画外音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尚未成年的孙权接手了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但夹在曹魏、蜀汉之间的江东,当时实力并不强大,而且曹魏对江东虎视眈眈,蜀汉对江东不怀好意,孙权也缺乏安全感,所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孙权上表称臣,半年以后刘备称帝,孙权不为所动。但在曹丕称帝八年以后,孙权坐稳了江山,发展了实力,最终在江东登基称帝,他是怎样做到这一步的?他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坐断东南
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孙权这个人为什么值得像周瑜啊,鲁肃啊这样的人来选择呢?我们的答案是:孙权确实具有领袖的素质,孙权也确实是值得投靠的一个人,他也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后来辛弃疾在他的词里面是这样描述孙权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孙权其实很不容易,我们知道在魏蜀吴三国当中,孙权是最后称帝的,而且拖了八九年,而且两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那么是孙权不想吗?不是不想,是他不能吗?恐怕也不是不能。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也就是半年以后,刘备称帝,改元章武,那这个时候,孙权也可以跟着来啊,反正大汉没了,那曹丕也当皇帝了嘛,刘备也当皇帝了嘛,那阿q都知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曹丕当得,我当不得,刘备当得,我当不得,他也可以当啊。再说了这个时候,大汉已经亡了啊,你不当皇帝你当什么?你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你不是君就是臣嘛,没有第三种道路,那你不称帝,就只有称臣。那么此刻有两个皇帝了,你向谁称臣呢?孙权的选择是向曹丕称臣,也就是刘备称帝的四个月以后,孙权向曹丕称臣,再过三个月,孙权接受曹丕的封号,封为吴王,这是第一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
第二次呢,是在黄武二年,也就是曹丕魏文帝黄初四年的四月,东吴的这些群臣向孙权劝进,说大王啊,咱可以当皇帝了吧,孙权说不当,我还是不称帝。这个事儿呢,本来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惯例,就是这些人他要称公、要称王、要称帝,是要让一让的,比方说曹操当魏公的时候,其实是很想当的,大家说你也应该当,他说我不敢当,只有周公才能当,我怎么能跟周公比呢?不好意思啊,他要让三回。刘备称帝的时候也是,哎呀,这个我不能当,他也要让一让,诸葛亮还要劝进一下。可是孙权这回是真不当啊,他为什么不当呢?他要有一个说法是不是,他的说法是,哎呀,你们看看,大汉王朝现在成了这副样子,衰落到这个样子了,我作为汉臣,不能为王朝尽心尽力,已经非常惭愧了,哎呀,我哪有心思当什么皇帝呢?相信吗,大家,鬼都不信。所以他的群臣就认为他是作秀了,就继续劝进,孙权也知道那个话没人相信,就说点实在的,他就说我跟你们说句实话吧,他说上一回我本来是可以称帝的,我为什么要向曹丕称臣呢?大家想想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刘备在四月份称帝以后,六月份,他就带着军队打过来了,这个时候寡人(他不是还没称帝吗,当然称寡人),那个时候寡人也听说北方愿意支持我们一把,寡人也知道,那魏文帝曹丕他没安好心,他说是支持我,其实是要挟我们,意思说我们要不听他的,他一块打,那刘玄德他从西边发兵,那魏文帝他从北边发兵,那寡人不就受不了了吗,那寡人就只好忍气吞声,向他魏文帝称了个臣,但是大家看看我现在,不是跟他都翻脸了吗。这个话一半是实话,但是他只能解释上一次不称帝,他不能解释下一次为什么不称帝,所以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表,我这里列了个一时间表,大家一看这个时间表,就知道孙权是怎么回事。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称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同年七月,刘备伐吴,八月孙权向曹魏称臣。这很清楚,他就是怕刘备打他,他要求援。那么到了第二年,就是黄初三年的六月,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大败刘备这不就翻过来了吗?翻过来以后,孙权就对曹丕的态度就不那么恭敬了,一不恭敬,曹丕一发脾气,九月份,就派三路大军伐吴。于是,十一月份,孙权改元黄武,临江据守,就是跟曹丕翻脸了,然后到黄初四年四月,刘备病逝,同时,群臣向孙权劝进,说你这时候可以当皇帝了。曹魏那边我们脸都翻了,刘备那边反正他打败了又死了,那你就可以当皇帝了,你为什么不当呢?道理很简单,以前是只跟刘备翻脸,没跟曹魏翻脸,尚且不敢称帝,现在两家都翻脸了,他还敢吗?他更不敢了,他更不安全了。实际上孙权这一生,前半生是一直没有安全感,这是他这个政权最大的一个问题,没有安全感。孙权在接受曹丕吴王封号之前,给群臣下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值得注意,在这道命令里面,孙权说了八个字,存不忘亡,安必虑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他一再提醒他的将领们,据说你们现在出门身上都不带刀剑,不带随从,这是不可以的。
画外音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孙权总觉得自己很危险,因为魏蜀吴三足鼎立,谁都是想一统天下的,说白了谁都是想吃掉对方的,孙权想发展江东基业,壮大自己,那肯定会得罪曹魏和蜀汉,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得罪也只能得罪了,但孙权又怕魏蜀两国联合起来打自己,那么江东是招架不住的,所以他又不敢太得罪魏蜀两国,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孙权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
他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他总觉得自己危险,但是这两家,他又不能不翻脸,那他怎么办呢?他的办法是又翻脸,又不把脸翻到底,他又两边再勾兑一下,你去看一看,孙权跟曹丕翻脸了以后,他改元改的那个年号叫什么——黄武,黄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的黄初加刘备的章武,在曹魏和蜀汉的年号里面各取一个字,合起来叫黄武,好玩吗这个,由此我们就知道孙权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翦伯赞先生对曹操有一句评价,堪称妙语,翦先生怎么说呢?翦先生说,曹操是一个把皇袍当衬衣穿的人,他明明已经实际上是皇帝了,他就是不把皇袍穿在外面,他外面要穿一件丞相的衣服,把皇袍当衬衣穿。那么根据翦先生这个说法呢,我也可以来说刘备和孙权,刘备是什么人呢?刘备是把衬衣当皇袍穿的人,他本来没有皇袍,他只有一件衬衣,他看见曹丕把外面的袍子一脱,把皇袍露出来了,然后他说你看这个就是我的皇袍,直接就称帝了。那么孙权是什么人呢?孙权也是把衬衣当皇袍穿的人,他也没有皇袍,他也只有一件衬衣,但是他同样把这个衬衣做成了皇袍,但是反过来穿,他把里子当面子穿,孙权是这样的人。所以陈寿说他有勾践之奇,就是这个人很像勾践,这个也是对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孙权怎么个把皇袍反过来穿,他怎么个像勾践。
孙权像勾践,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四句话,第一,沉得住气。晋代人有一个叫傅玄的,曾经对孙策和孙权兄弟两个有一个评价,他说孙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明果独断,勇盖天下。敢作敢为,什么都不怕。孙权的特点是什么呢?乘间伺隙,兵不妄动,就是孙权从来不轻易用兵,他总是找空子,或者曹操那儿出了空子,或者刘备这儿有空子钻,他就动他一下,故战少败而江东安。基本上孙权是不打什么败仗的,这打不赢的话,他要打个平手,那么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关键是孙刘联盟,如果孙刘不联盟,赤壁就是另一个结果,孙刘联盟是谁促成的呢?一般的读三国演义的人说是诸葛亮促成的,一般读三国志的人会说的鲁肃促成的,其实现在可以这么说了,真正决策人是孙权。因为大家想一想,刘备兵败当阳,逃到夏口,已经是惊弓之鸟,手上关羽一万人,刘琦一万人,加起来两万人,根本抵挡不住曹操的进攻,这个时候刘备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和孙权联盟。但是这个联盟能不能成,不由他刘备说了算,刘备要能说了算,一下就联了,得人家说了算,人家是强者,你是强弱联盟,那么孙权这边谁说了算,鲁肃说了不算,周瑜说了也不算,孙权说了才算。而且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孙权早就想这么干了,就是在鲁肃、周瑜、诸葛亮劝他之前,孙权其实已经有了主张。大家回想一下,周瑜晚上去见孙权,孙权是怎么说的?孙权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啊,这个事情我们这边已经讨论过好多回了,子布(就是张昭),子布他们的那些意见让我很失望,只有公瑾和这个子敬(也就是鲁肃),你们两位说的意见和孤想的一模一样,公瑾要五万精兵,一时半会儿做不到,告诉你,孤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三万精兵,而且战船、武器、装备、军粮全部都准备好了,马上就可以出发。什么意思呢,早就准备好了,他早就想干这一仗了,可是他就是不说,他装成没有主意,好象所有的建议都是别人提出来的,都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他好象没有主张,其实不是,孙权那时侯二十六岁啊,到处征求意见。先开会张昭说投降,孙权不吭气,鲁肃说不能投降,嗯,对,鲁肃说了他还不算,要听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了还不算,还听周瑜说,好象都是听别人说,其实他很清楚,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一定要让人家先说,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搞得掂的事。他们不是提了这个建议吗?孤不是同意吗?你们干。你们的建议嘛,不是你们主张联盟,你们主张打曹操吗?你们去联盟,你们去打啊。如果孙权一开始就把这个态度表示出来,大家心里头嘀咕怎么办,大家口头同意,心里面不同意,他能好好干活吗?所以说这真是叫做会当领导啊。而且孙权他不怕意见多,意见多有什么关系啊,有反对意见有什么关系啊,有主张投降的人有什么关系啊,怕什么啊,在这样一个大是大非之前,大家都来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表一个态,每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就显示出来了吗?我从此对你们这些人,我心里不就有数了吗?我也不怕时间长啊,孙权他沉得住气。
画外音正因为沉得住气,所以曹丕称帝,孙权上表称臣,刘备称帝,孙权不为所动,因为孙权知道,以当时孙氏集团的实力和他个人的能力,还做不了皇帝梦,他需要韬光养晦,发展实力,等待时机,但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曹魏对江东是虎视眈眈,蜀汉对江东也是不怀好意,光靠沉得住气,孙权还做不到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那么除了沉得住气,孙权还做到了什么呢?
第二呢,变得了脸。这个孙权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道变了多少回脸,他和刘备原来是盟军、盟友,亲密无间,还把妹妹嫁给他,嫁了没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操本来是翻了脸的,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拔出刀来,我与老贼势不两立,后来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联刘又袭刘,降曹又背曹,曹操来势汹汹,进攻的时候,他抵抗;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攻势锐减,他投降;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声名大震的时候,他去偷袭;等到刘备兵败夷陵的时候,他派一个使节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龙小说里面的那些人,总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招,弄得曹刘两方晕头转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这是什么呢?这也是懂政治。敌我友,敌我友,谁是敌,曹魏是敌,谁是友,刘备是友,问题在于曹魏这个敌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刘备这个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好洗牌嘛。反正看着你们两家,谁要是这家大起来以后,我就联合那一家,看着曹操这边大起来了,刘备撑不住了,赶快联合刘备,后来刘备拿下了荆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汉中,看着刘备大起来了,他联合曹操,他反正不让你另外两家,这个度不让你过度,他就像一个砝码,或者像一个秤上的秤砣,他根据情况,他移过来移过去。
而且呢,他还弯得下腰。因为你要变脸,你不可能变得都是凶脸,还要变笑脸有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弯得下腰,比方说像曹魏俯首称臣,这就是弯腰嘛。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后代的一些评论,都认为孙权,在这个时候向曹丕称臣是失节,应该坚持说我就是大汉的臣子,绝对不向你这个篡汉的曹贼称臣,很多人都是这样批评孙权的,其实这是书呆子的话。比方说有人就说“取义不辱”这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方说伯夷叔齐,多有骨气啊,比方说鲁仲连义不帝秦啊,多有骨气啊,你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这样没有骨气呢?这个话是不懂政治,作为个人,完全可以学习伯夷、叔齐、鲁仲连,你个人行为没关系,你尽管学习他们,你尽管有骨气,你尽管去饿死,我们崇敬你。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不能这样想问题,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长远利益,这一点连诸葛亮都是这样的。孙权称帝,孙权这边派人到蜀汉去,说二帝并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承认你蜀汉皇帝刘禅是皇帝,你们也承认我们孙权是皇帝,一个天下两个皇帝,当然我们都不承认曹魏啊,就不承认他,一个天下两个皇帝,行不行?蜀汉的群臣说那怎么行啊,天无而日,人无二君,这天底下就是一个皇帝,就是我们刘禅,别人都不能是皇帝。诸葛亮说还是承认吧,诸葛亮说我们不能跟东吴翻脸,我们需要它,而且诸葛亮说了非常精彩的八个字,诸葛亮这八个字是“应权通变,弘思远益。”“应权”是什么呢?审时度势“通变”是什么呢?因时制宜“弘思”是什么呢?深谋远虑“远益”是什么呢?考虑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要为一时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么“取义不辱”诸葛亮说不要为匹夫之愤,所以有诸葛亮这句话垫底,我看那些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
画外音通过易中天先生的描述,我们勾勒出了孙权的几个特征:“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有了这几个特征,我们就能够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忽悠得了曹丕,过去他能够称呼曹丕为“汉贼”现在就能弯腰叫“皇上”我们也能理解孙权,为什么能够在联合刘备的时候又去袭击刘备。这样一看,孙权似乎又是一个小人了,那么孙权有原则、有底线吗?
但是呢,政治虽然需要妥协,但还是要有底线。孙权其实是守住了底线的,比方说曹魏多次要他送儿子去做人质,那他不送,而且呢他还公开表明,我的臣服你是假的,这点非常有意思。他去称臣的时候派了一个使节叫赵咨,赵咨去了以后呢,曹丕就问他了,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赵咨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说,有这么好吗?你给我说说,此话怎讲?赵咨说,纳鲁肃于凡品,鲁肃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把鲁肃发现了,这叫做“聪”;他发现了吕蒙,从这个行伍当中把吕蒙提拔起来,这叫做“明”;他逮住了于禁,不杀于禁送回来,这叫做“仁”;取荆州兵不血刃,这叫做“智”聪、明、仁、智,一个字一个字做解释。最后雄略两个字的解释最妙,赵咨说,据三州虎势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话说的很清楚,我们吴王骨子里面是虎势天下的,现在迫不得已,忽悠忽悠你老人家,屈身一下吧。这叫做什么?这叫做抬得起头,就是他弯得下腰,他也抬得起头,甚至他在弯腰的时候,他的头是抬着的,就是他表示卑屈的时候,他不是这样鞠躬,他是,呵呵,把头抬着的。所以我说他是卑躬不屈膝,屈膝不投降,弃名不弃实,卖艺不卖身。还是这个赵咨,魏文帝曹丕又跟他聊天,魏文帝我们知道,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是诗人,他又是理论家,写了典论这样的学术著作,那是划时代的,所以他就趁着喝醉酒,就问赵咨,你们吴王也读点书,做点学问吗?赵咨说,我们吴王很喜欢读书,博览群书,不过我们吴王考虑的是天下大事,率领的是百万雄师,所以他读书呢,抓要领,不会一个字一个字抠着去挑什么小毛病的,做什么寻章摘句的那些书呆子的活儿,我们吴王不做。那曹丕说,那你看朕可以伐吴吗?讨伐你们吴国吗?赵咨说,陛下想讨伐当然有陛下的力量,不过我们吴国要防御,也有防御的能力。那曹丕说,那你们害怕我们大魏吗?赵咨说这什么话,长江汉水京城汤池,百万雄师同心同德,我们为什么要怕你们。曹丕想,这问不住啊,最后问他一个问题说,赵咨啊,像你这样的人才在你们那儿到底有多少?跟朕说说。赵咨说,哎呀,比臣聪明百倍的也就是八九十吧,像臣这样的嘛,车载斗量,数都数不清楚。当然了,如果就是这样斗斗嘴皮子,也就是争了个面子,但是由于孙权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终于成功。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武昌就是现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武汉市的那个武昌,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你看他这个年号,那个时候是曹刘两家都要忽悠,也都要变脸的时候,一家取一个字叫做黄武,现在叫黄龙了,意思很清楚,朕鲤鱼已经跳了龙门了,真龙天子了,叫黄龙了。那么大家就会问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又敢称帝了呢?很简单,这个时候曹丕已经死了,是曹叡了,孙权是不大看得起曹叡的,孙权有一个评价,就是曹操是没有人比得上的,曹丕比曹操已经差得很远了,曹叡比曹丕又差得更远,这个曹叡我们就可以不怕他了,蜀汉这边掌权的是诸葛亮了,诸葛亮是始终主张吴蜀联盟的,非常可靠,不会和我们翻脸。而且呢,内部江东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这个时候,陆逊已经是上游统帅,顾雍已经是当朝丞相,什么事都做完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皇袍翻过来了,不但皇袍可以正穿,而且天下也可以瓜分了。诸葛亮派蜀使到吴国以后,孙权就跟他们商量,说咱现在就把曹魏的地方分了吧,预分,说我们两家预分天下,怎么分呢?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我们东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你们蜀汉,当中还有个司州,那怎么办呢?咱一家一半,然后把曹魏的地盘也分了,这就是孙权的坐断东南。
就是孙权他很清楚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人,他知道自己首先得是个守成之君,然后才是一个开创之君,他知道自己在那样的一个条件下,只能先识时务,然后才能成俊杰,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先装孙子,然后才能当霸王。所以孙权是具有领袖素质的,孙权也是具有个人魅力的,但是作为一个集团的领袖,仅仅有个人魅力是不够的,袁绍其实也是有个人魅力的,要不然袁绍怎么吸引了那么多人才,但是袁绍失败归根结底一个原因,原因之一是他不会用人,一个田丰,一个沮授,那么好的人才,关的关,杀的杀,贬的贬,那么孙权能够成功,除了他有领袖素质,除了他有个人魅力以外,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会用人,那么孙权又怎样会用人,孙权用人的特点不同于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又在哪里呢?请看下集——情天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