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拒绝《水浒》的理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拙文拒绝水浒的理由发表之后,有幸爬上红袖杂文周榜,不少网友参与评论和讨论,其中许多真知灼见拓展了我的思路,很是给我启发。尤其是当初写作时没有把握好的薄弱环节,被一针见血的指出,提醒了我反思自己的写作和投稿方式。通常我急于知道编辑的评价和意见,完稿后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交,没有把文章留在硬盘里多酝酿几天,这就使许多问题在思考的周密性和表述的清楚方面有一些欠缺,因此,拒绝一文绝对有修改的必要。但是,由于有些网友的评论比较长,部分还引用了原文,我觉得即使暴露了自己一些行文上的不足之处,我也没有必要在原文上修改去掩饰什么,进一步的想法,单独成篇或许更好,于是有了这一篇文章。
排除原文在布局谋篇和斟酌词句方面的不够完善造成的误解,从某些网友的评论中,我还是发现了三个值得琢磨的现象。
第一是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我质疑水浒的名著地位,既是质疑给予它如此高评价的合理性,换言之它究竟有没有这个资格,但,这不表示我从根本上否定了水浒的价值。水浒有着“复杂精妙的结构,利落酣畅的行文,生动丰富的形象”它真实、全面、形象的反映了宋、元到明朝初期人们的生活,作为一份珍贵的史料,我都是认可的。可惜某些网友却固守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以为我说了水浒一点不是就是要推翻它,就是无知者无畏。胡适先生言“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我的质疑其实也是一次尝试,一个探索和推论。要说无知者无畏,应该不是我,没有证据一杆子打死的否定才是无知者无畏。
进一步阐述个人观点,我认为凡是名著都有一个资格问题,标准当然可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个底线是不能妥协的,说得俗一点是要让读者领略到真、善、美,提炼一下,就是要看作品中是否有对人性的挖掘。然而就水浒而言,作为读者的我没有看到其中对生命的珍视,尤其对撑起半边天的女性,水浒中只有彻底的漠视和贱视,就不谈尊重与两性和谐了。正如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我们的标准除了身体健全安康以外,还要看他心理有没有障碍和疾病“亚健康”时代后者往往更重要;而一个好学生,理应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不能“跛腿”基于这样的前提,我认为水浒既“亚健康”又“跛腿”因此质疑其名著地位。
另一个理由是,长期以来水浒带着名著的光环,已经造成了很可怕的影响。许多读者(多为女性)害怕被嘲笑没水准,硬着头皮读下来,甚至半信半疑的以为其中描写的种种残忍做法是没有错的。举个例子,我父亲下放的时候,我小时候,还有我看到现在的孩子,都干过青蛙扒皮,蚂蚱去腿,蝴蝶折翅后再放生的事,不是要它们死,而是看着它们痛苦自己觉得很快乐。为什么要对无辜的小动物这么做?因为要发泄,找不到载体。那么,如果有载体,人就是载体,可不可以也这么做呢?比如文革时期,老师是“牛鬼蛇神”你可以打他,打他会得到表扬,难道你不愿意把钉子敲进他的头盖骨?如今我们对待死刑犯依然如此,总觉得给一枪打一针太便宜他们了,只有千刀万剐才解恨,难道,死刑犯残害我们的生命是罪恶,我们残害他们的生命(包括有这种想法)就是正义?这种残暴文化的流传当然不是水浒一本书造成的,但我敢说水浒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第二,是道德批判的姿态。有些网友看了文章后毫无根据的指责我无知、浅薄,嘲笑我的写作动机是跟风,哗众取宠,甚至开始指点我应该应该怎样。比如绝对不妥协的评论:“只知拒绝水浒,不知拒绝浅薄。黄毛乳臭而已,虽是惊人言,却也是可笑语。”还有雾里看花在周评中的指教“类似的问题如果想阐述明白,必须要结合元未明初的社会时代背景。如此,非长篇大论一番不可,遗撼的是作者对水浒传盲人摸象般的解读,而得出相对较为片面性的结论。”之后更引用一首打油诗嘲弄:“只眼需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很惭愧我的肚量有限,不太能容忍不公平的责难。我一向反感以道德家自居,自以为占据着道德制高点,而对别人妄加评判的做法和姿态。文章写出来,公开发表之后,和作者就脱离关系了,要争要议,文章是现成的,可以引,可以驳,转过来对作者口诛笔伐是最没有意思的。我不接受以上两位网友对我写作态度的指责,在我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里我已经有过清醒的思辩,也许生活阅历,生长环境,学科方向会造成一些局限,但我的态度是谨慎和诚恳的,我珍视自己独立的思考。写作著文,不求闻达,只为记录思考的痕迹,在交流和求教中日益完善,才是最大的收获。
由此我也想到了话语权的问题。似乎对水浒这样“伟大的名著”做评判,非要经历过世事沧桑,饱览过天下群书的巨匠鸿儒才可以,一个本科在读的理工科女生就不可以。我没有深刻的理论积淀,也不以做研究为生,我质疑水浒的依据只是一个平常人都能有的常识判断。水浒难道不血腥吗?其中找得出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吗?对女性它有最起码的尊重吗?这里不得不再举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孩为例,虽然余杰已经申请过专利,我还是要借用一下。皇帝没有穿衣服,连小孩都能一眼看出来,大人都不敢说一个小孩却脱口而出,恰恰是因为他没有想过说出真话别人会嘲笑他傻,皇帝恼羞成怒还可能把他杀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网友自觉不自觉的对“女性视角”比较漠视,甚至轻视。统计一下网友评论就可以发现这个现象,参与评论并给出明确观点的多为男性,仅有的个别女性持的全部是中立态度。男性网友或赞同,或反对,或归谬,或嘲笑,有理有据的,我都接受,而那些一句话定性,毫无商讨余地的,我是否可以猜测,是出于不屑于和女人争论的潜意识?此外,为什么女性参与讨论的少?让我来回答,因为女性普遍排斥和反感水浒这样血腥暴力的文本,她们很少通读下来,自然不会有什么观点,也没有讨论的兴趣。那么试问,一部作品,被读者群的一半排斥和反感,它还有资格堂而皇之的占据着名著的崇高地位,并借此流芳百世吗?
写作拒绝水浒的理由一文,我不是出于跟风,而是最近自学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等相关课程引发了对这一领域的思考。借用教材的定义,所谓女性研究,是从尊重女性人格的立场出发,跨学科的研究女性及妇女问题,并以女性观点重新研究既有学问的一门学科。换言之,以往所有自我标榜“客观”、“真理”的传统知识都是可以被质疑的。众所周知,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性别的,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却将男性的价值标准与经验作为人类生命的全部内容予以表现和描述。占人类数量一半的女性在哪里呢?她们的观点和声音在哪里?针对水浒,我尝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行文中多次强调作者的社会性别,并以此为脉络,拒绝一文可以看作我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性别研究领域作出的最初步探索。其实对所有的学科来说都一样,不把女性的视角和观点包容进来,不认可女性自主构筑的新的理论,它的知识体系就是残缺不全的。我的文章写得还很粗浅,有时候甚至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思索的画面,但我还是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网友们对女性发言的尊重。像尼采那样因为求婚被莎乐美拒绝,就扬言见女人都要带上鞭子,我觉得是很不理性的。
有必要声明一下,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女性身上有很多与生俱来的美德,比如温柔、坚定、无私、善良,已经被上个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女权运动颠覆得差不多了,女权主义者总是拼命的挤压自己身上芬芳的汁液,变得和男人一样勇敢却干燥,还以为“能像男人那样”就是女权的胜利。对此我毫不赞同而且是心存恐惧的。在贞操问题一文中我已经阐述过“两性和谐”取代“男女平等”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乃至所有的女性和男性都应该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很疑惑,昨日王侯认为“认识事物有个过程,文学作品的幼稚时期和人和幼稚时期一样”我觉得有道理,但又不太肯定。打个比方,原始人不会用微波炉,但在当时他能钻木取火,就很了不起,功绩不可磨灭,但是,精神和器物不见得能在同样的尺度下分析。纵观历史,生产力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但这不代表人类精神也是逐渐进步的。否则,为什么同样想当官的孔子看到马厮起火,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受伤,而我们当今的地方官员们,发生重大事故总是第一时间封锁消息,瞒上欺下?假设¥=“人类和人的个体一样,有一个从幼年到成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如果¥成立,那么试问成年人的我们是否会心悦诚服的认为小美女作家蒋方舟的正在发育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同理,处于人类发展青壮年时期的当今时代,是否要把幼年时期产生的有着种种精神硬伤的水浒捧为名著,世代拜读?事实上我觉得¥的假设不成立,要不然西方也不会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我们也不用提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复兴”的是什么,当然是精神。古希腊和春秋时期是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如今就连喊口号,我们都只敢喊“复兴”而不是“超越”可见精神发展的曲线并不是一直向上的。所以,水浒的时代局限也就不能作为原谅它硬伤的理由了。
拙文拒绝水浒的理由发表之后,有幸爬上红袖杂文周榜,不少网友参与评论和讨论,其中许多真知灼见拓展了我的思路,很是给我启发。尤其是当初写作时没有把握好的薄弱环节,被一针见血的指出,提醒了我反思自己的写作和投稿方式。通常我急于知道编辑的评价和意见,完稿后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交,没有把文章留在硬盘里多酝酿几天,这就使许多问题在思考的周密性和表述的清楚方面有一些欠缺,因此,拒绝一文绝对有修改的必要。但是,由于有些网友的评论比较长,部分还引用了原文,我觉得即使暴露了自己一些行文上的不足之处,我也没有必要在原文上修改去掩饰什么,进一步的想法,单独成篇或许更好,于是有了这一篇文章。
排除原文在布局谋篇和斟酌词句方面的不够完善造成的误解,从某些网友的评论中,我还是发现了三个值得琢磨的现象。
第一是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我质疑水浒的名著地位,既是质疑给予它如此高评价的合理性,换言之它究竟有没有这个资格,但,这不表示我从根本上否定了水浒的价值。水浒有着“复杂精妙的结构,利落酣畅的行文,生动丰富的形象”它真实、全面、形象的反映了宋、元到明朝初期人们的生活,作为一份珍贵的史料,我都是认可的。可惜某些网友却固守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以为我说了水浒一点不是就是要推翻它,就是无知者无畏。胡适先生言“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我的质疑其实也是一次尝试,一个探索和推论。要说无知者无畏,应该不是我,没有证据一杆子打死的否定才是无知者无畏。
进一步阐述个人观点,我认为凡是名著都有一个资格问题,标准当然可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个底线是不能妥协的,说得俗一点是要让读者领略到真、善、美,提炼一下,就是要看作品中是否有对人性的挖掘。然而就水浒而言,作为读者的我没有看到其中对生命的珍视,尤其对撑起半边天的女性,水浒中只有彻底的漠视和贱视,就不谈尊重与两性和谐了。正如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我们的标准除了身体健全安康以外,还要看他心理有没有障碍和疾病“亚健康”时代后者往往更重要;而一个好学生,理应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不能“跛腿”基于这样的前提,我认为水浒既“亚健康”又“跛腿”因此质疑其名著地位。
另一个理由是,长期以来水浒带着名著的光环,已经造成了很可怕的影响。许多读者(多为女性)害怕被嘲笑没水准,硬着头皮读下来,甚至半信半疑的以为其中描写的种种残忍做法是没有错的。举个例子,我父亲下放的时候,我小时候,还有我看到现在的孩子,都干过青蛙扒皮,蚂蚱去腿,蝴蝶折翅后再放生的事,不是要它们死,而是看着它们痛苦自己觉得很快乐。为什么要对无辜的小动物这么做?因为要发泄,找不到载体。那么,如果有载体,人就是载体,可不可以也这么做呢?比如文革时期,老师是“牛鬼蛇神”你可以打他,打他会得到表扬,难道你不愿意把钉子敲进他的头盖骨?如今我们对待死刑犯依然如此,总觉得给一枪打一针太便宜他们了,只有千刀万剐才解恨,难道,死刑犯残害我们的生命是罪恶,我们残害他们的生命(包括有这种想法)就是正义?这种残暴文化的流传当然不是水浒一本书造成的,但我敢说水浒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第二,是道德批判的姿态。有些网友看了文章后毫无根据的指责我无知、浅薄,嘲笑我的写作动机是跟风,哗众取宠,甚至开始指点我应该应该怎样。比如绝对不妥协的评论:“只知拒绝水浒,不知拒绝浅薄。黄毛乳臭而已,虽是惊人言,却也是可笑语。”还有雾里看花在周评中的指教“类似的问题如果想阐述明白,必须要结合元未明初的社会时代背景。如此,非长篇大论一番不可,遗撼的是作者对水浒传盲人摸象般的解读,而得出相对较为片面性的结论。”之后更引用一首打油诗嘲弄:“只眼需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很惭愧我的肚量有限,不太能容忍不公平的责难。我一向反感以道德家自居,自以为占据着道德制高点,而对别人妄加评判的做法和姿态。文章写出来,公开发表之后,和作者就脱离关系了,要争要议,文章是现成的,可以引,可以驳,转过来对作者口诛笔伐是最没有意思的。我不接受以上两位网友对我写作态度的指责,在我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里我已经有过清醒的思辩,也许生活阅历,生长环境,学科方向会造成一些局限,但我的态度是谨慎和诚恳的,我珍视自己独立的思考。写作著文,不求闻达,只为记录思考的痕迹,在交流和求教中日益完善,才是最大的收获。
由此我也想到了话语权的问题。似乎对水浒这样“伟大的名著”做评判,非要经历过世事沧桑,饱览过天下群书的巨匠鸿儒才可以,一个本科在读的理工科女生就不可以。我没有深刻的理论积淀,也不以做研究为生,我质疑水浒的依据只是一个平常人都能有的常识判断。水浒难道不血腥吗?其中找得出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吗?对女性它有最起码的尊重吗?这里不得不再举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孩为例,虽然余杰已经申请过专利,我还是要借用一下。皇帝没有穿衣服,连小孩都能一眼看出来,大人都不敢说一个小孩却脱口而出,恰恰是因为他没有想过说出真话别人会嘲笑他傻,皇帝恼羞成怒还可能把他杀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网友自觉不自觉的对“女性视角”比较漠视,甚至轻视。统计一下网友评论就可以发现这个现象,参与评论并给出明确观点的多为男性,仅有的个别女性持的全部是中立态度。男性网友或赞同,或反对,或归谬,或嘲笑,有理有据的,我都接受,而那些一句话定性,毫无商讨余地的,我是否可以猜测,是出于不屑于和女人争论的潜意识?此外,为什么女性参与讨论的少?让我来回答,因为女性普遍排斥和反感水浒这样血腥暴力的文本,她们很少通读下来,自然不会有什么观点,也没有讨论的兴趣。那么试问,一部作品,被读者群的一半排斥和反感,它还有资格堂而皇之的占据着名著的崇高地位,并借此流芳百世吗?
写作拒绝水浒的理由一文,我不是出于跟风,而是最近自学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等相关课程引发了对这一领域的思考。借用教材的定义,所谓女性研究,是从尊重女性人格的立场出发,跨学科的研究女性及妇女问题,并以女性观点重新研究既有学问的一门学科。换言之,以往所有自我标榜“客观”、“真理”的传统知识都是可以被质疑的。众所周知,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性别的,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却将男性的价值标准与经验作为人类生命的全部内容予以表现和描述。占人类数量一半的女性在哪里呢?她们的观点和声音在哪里?针对水浒,我尝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行文中多次强调作者的社会性别,并以此为脉络,拒绝一文可以看作我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性别研究领域作出的最初步探索。其实对所有的学科来说都一样,不把女性的视角和观点包容进来,不认可女性自主构筑的新的理论,它的知识体系就是残缺不全的。我的文章写得还很粗浅,有时候甚至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思索的画面,但我还是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网友们对女性发言的尊重。像尼采那样因为求婚被莎乐美拒绝,就扬言见女人都要带上鞭子,我觉得是很不理性的。
有必要声明一下,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女性身上有很多与生俱来的美德,比如温柔、坚定、无私、善良,已经被上个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女权运动颠覆得差不多了,女权主义者总是拼命的挤压自己身上芬芳的汁液,变得和男人一样勇敢却干燥,还以为“能像男人那样”就是女权的胜利。对此我毫不赞同而且是心存恐惧的。在贞操问题一文中我已经阐述过“两性和谐”取代“男女平等”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乃至所有的女性和男性都应该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很疑惑,昨日王侯认为“认识事物有个过程,文学作品的幼稚时期和人和幼稚时期一样”我觉得有道理,但又不太肯定。打个比方,原始人不会用微波炉,但在当时他能钻木取火,就很了不起,功绩不可磨灭,但是,精神和器物不见得能在同样的尺度下分析。纵观历史,生产力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但这不代表人类精神也是逐渐进步的。否则,为什么同样想当官的孔子看到马厮起火,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受伤,而我们当今的地方官员们,发生重大事故总是第一时间封锁消息,瞒上欺下?假设¥=“人类和人的个体一样,有一个从幼年到成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如果¥成立,那么试问成年人的我们是否会心悦诚服的认为小美女作家蒋方舟的正在发育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同理,处于人类发展青壮年时期的当今时代,是否要把幼年时期产生的有着种种精神硬伤的水浒捧为名著,世代拜读?事实上我觉得¥的假设不成立,要不然西方也不会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我们也不用提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复兴”的是什么,当然是精神。古希腊和春秋时期是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如今就连喊口号,我们都只敢喊“复兴”而不是“超越”可见精神发展的曲线并不是一直向上的。所以,水浒的时代局限也就不能作为原谅它硬伤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