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的传说端午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端午节是春末夏初之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如果这时你来到中国,会发现满街都在出售一种奇特的食品,这种食品呈圆锥体,里面是糯米、红枣等,外面由一张深绿色宽边植物叶包扎而成,人们都叫它粽子。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起源据说和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诗人屈原有关。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旧日的端午节还有两种非常独特的习俗。一是插艾蒿。据说满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采摘艾蒿。这种植物有驱温解毒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们挂在门口、插在头上。二是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红黄色的粉状物,也有驱毒的作用。成年人和酒吃下,儿童则涂在额头上,有的还写上一个“王”字,这样,夏日的署毒便不能为害了。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一提到端午节,人们都会马上想到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西晋周处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粽子成为节日及民间的食品,粽子品种繁多,有小脚粽、筒粽、锥粽、菱粽等;后来粽子用菰叶、芦叶或竹箬瓣做成,形状有三角形、斧头形、牛角形、枕头形等;品种有咸肉粽、鲜肉粽、火腿粽、枣肉粽、豆沙粽等。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却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以及川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浙江的火腿粽、苏北的咸蛋粽等等,都各有各的风味。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像同为端午节,全国多在五月初五日过节,惟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过节;同为赛龙舟,湖北秭归(屈原故乡)正式比赛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日三天,而其他地方却在初五这天。有些地方,像江西一些水浅之地,甚至不在水上比赛,而是在陆上跑旱船。还有些地方要吃年糕、馄饨、油果、咸甜鸡鸭、鹅蛋、蒜瓣等,据说浙江端午节有的地方时兴吃骆驼蹄糕。
在潮汕地区有嗜吃粽子的习惯,不仅端午节吃,四季皆吃。因而各小吃店、点心店经常可以看到卖粽子的。其实现在不光是潮汕,南方许多城市都有固定的粽子摊。因此粽子已不再是端午节独有的食品,它更多的是成为人们不能忘记的一种美味。
端午节有四个历史意义,决定了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端午驱恶驱毒的习俗在屈原以前就有。但因为这一天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故六朝以来,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和纪念屈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端午节是一个诗人的传说。
端午节是春末夏初之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如果这时你来到中国,会发现满街都在出售一种奇特的食品,这种食品呈圆锥体,里面是糯米、红枣等,外面由一张深绿色宽边植物叶包扎而成,人们都叫它粽子。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起源据说和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诗人屈原有关。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旧日的端午节还有两种非常独特的习俗。一是插艾蒿。据说满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采摘艾蒿。这种植物有驱温解毒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们挂在门口、插在头上。二是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红黄色的粉状物,也有驱毒的作用。成年人和酒吃下,儿童则涂在额头上,有的还写上一个“王”字,这样,夏日的署毒便不能为害了。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一提到端午节,人们都会马上想到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西晋周处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粽子成为节日及民间的食品,粽子品种繁多,有小脚粽、筒粽、锥粽、菱粽等;后来粽子用菰叶、芦叶或竹箬瓣做成,形状有三角形、斧头形、牛角形、枕头形等;品种有咸肉粽、鲜肉粽、火腿粽、枣肉粽、豆沙粽等。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却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以及川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浙江的火腿粽、苏北的咸蛋粽等等,都各有各的风味。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像同为端午节,全国多在五月初五日过节,惟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过节;同为赛龙舟,湖北秭归(屈原故乡)正式比赛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日三天,而其他地方却在初五这天。有些地方,像江西一些水浅之地,甚至不在水上比赛,而是在陆上跑旱船。还有些地方要吃年糕、馄饨、油果、咸甜鸡鸭、鹅蛋、蒜瓣等,据说浙江端午节有的地方时兴吃骆驼蹄糕。
在潮汕地区有嗜吃粽子的习惯,不仅端午节吃,四季皆吃。因而各小吃店、点心店经常可以看到卖粽子的。其实现在不光是潮汕,南方许多城市都有固定的粽子摊。因此粽子已不再是端午节独有的食品,它更多的是成为人们不能忘记的一种美味。
端午节有四个历史意义,决定了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端午驱恶驱毒的习俗在屈原以前就有。但因为这一天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故六朝以来,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和纪念屈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端午节是一个诗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