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闲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读小学时,还在“文革”尾期。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做学生的正在向白卷英雄张铁生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末一课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在那种气候下,父母不让我们读课本以外的闲书。染有“恶习”的我,只得偷偷摸摸读闲书。
一种途径是课间十分钟看。小孩子家自制能力差,往往挡不住闲书的诱惑,发展到上课看。课堂上看闲书要点技巧,一是把书放抽屉里或大腿上看,这种做法,头老是低着,很容易被老师发现。二是把书重在课本下看,乘老师背过身写黑板时,迅速翻页,这种做法虽隐蔽,神情终究不够自然。站过几次办公室后,知道上课不能读闲书。
再一途径是入睡前偷看。电灯不能开很晚,父母要干涉。我有一个别人很难有的意外条件。“文革”中,我家门前迁来一个工厂,把我家围在厂房中间。厂区内路灯颇多,我的窗外恰好有一盏一百多瓦的水银灯。明晃晃的路灯光方方地照进屋里,一半落在床上,一半落在地上,雪亮雪亮,竟能比过二十五瓦的白炽灯。古有凿壁偷光,我没有凿壁也有了光,暗喜老天待我甚厚,正好看闲书。一年四季中,唯夏季苦一点。放下蚊帐后,光弱,看不清字,只好不放,不免忍受着蚊子叮咬之苦。
书很难找。“文革”尾期以及结束后的两年内,书籍该烧的烧了,该禁的禁着。好在我有个姐姐,她也爱看闲书,时常从学校带回读物。那时,市面上最流行的书是毛泽东选集,记得是出了五卷吧。暗地里最流行的书是手抄本,姐姐带回家的手抄本有第二次握手、灰色的大楼、三下江南、一双绣花鞋等,还有一本诗抄。
一次,我们玩捉迷藏时,从家里放杂物的小阁楼上发现了一竹筐破旧的书籍。那竹筐上面没有遮挡物,书籍上落着厚厚的灰。我小心地抽出一本“噗簌簌”抖去灰尘,书,露出了本来面目,泛黄的纸张,竖行排版,繁体字。我们整理了一下,大约有三、四十本,都是旧书,有的甚至没有封面。其中有红楼梦、水浒传、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等等。我们一次带几本,看完后上去换,生怕被父母发现。我跟着姐姐看那些竖行书,面对那些繁体字,连猜带蒙能读懂四五成。
念初中时,已进入80年代,高考早恢复,书籍也解禁了。我离家在外读住校,功课增加了,学习要求高了,爱看闲书的“恶习”并没有改掉。
我们的寝室是栋民国初期的老式楼房,一楼一底,青砖青瓦,木质的地板,雕花的护栏和窗棂,连瓦铛上也有漂亮的花纹。女生住楼上,男生住楼下。寝室顶上有两盏二十五瓦的电灯,开关在老师值班室,统一开灯关灯。从我们下晚自习到关灯,只有一小时的整理内务和洗漱时间。
在学校里要做功课,回寝室要灯火管制,没有条件看闲书。如我一般嗜好者,搬出铁人王进喜的精神:没有条件“看”创造条件也要“看”息灯后,我们在走廊上借着十五瓦的路灯光看。灯光下的人从一个到两个,最后到了一群人。值班老师照例是不许的,其巡视时,大家一窝蜂往寝室里跑,难免影响别人休息,发生口角。又用手电在被窝里看,甚至用蜡烛或油灯,放蚊帐里看。在床上用火照明看书相当危险,被老师发现要挨训斥,于是偷偷摸摸地用衣服、被子等遮住散出去的光线。这一遮,遮出了事。
一晚,老师巡视时,有个同学在慌乱中碰翻了油灯。在惊恐的叫喊声中,火苗“呼”吞去了蚊帐,串到了上铺,卷席了邻铺。寝室里的人全部惊起,慌乱中,什么也顾不得,穿着短衣短裤,往门外奔。幸好,值班老师比较沉稳,站走廊里大喊:“楼下的男生快上来救火!”当火苗快舔着天棚时,男生们端着水盆奔上了楼。大约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一群衣不蔽体的女生,楞在了楼梯口,不敢向前。老师再三大叫:“快!快!快!”他们才奋不顾身地冲过来,入室救火。从火起到火灭,前后不过十分钟,代价惨重,印象深刻。数月后,仍有人梦中大叫:“着火了!”再次惊起一屋女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把书从窗棂格里伸出去,就着路灯光,基本能看清书上的字。旧式建筑的窗台很宽,能坐下一个人,每晚别人睡下后,我就爬上窗台看闲书。看书时,竖着耳朵捕捉外面的声响,当值班老师的脚步声或问询声传来时,我悄声溜下窗台,快速回自己的铺位。有时,干脆就地蹲下身子,潜在黑暗里,等着老师走过去。冬冷夏热,蚊虫叮咬是少不了的,我何惧这些?能看书就行。
那时街上有了书摊。小人书每本租金两分钱,就在书摊上看。小说和杂志租走,两元押金,按天付租金,两分钱一天。西游记、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娜娜、战争与和平等中外名著大都是在那时看的,也看收获、长江、十月、当代等大型文学期刊。还看了些杂乱的书,比如御香飘渺。
闲书不闲,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教育我爱国,传播我知识,陶冶我情操,丰富我生活,让我的心灵有所依附。古人能在“头悬梁、锥刺股”中重塑人生,可见,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与其阅读经历密不可分。好的书籍就像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任何年代都闪耀着光芒,照亮着前行的路。一个年代的读书风气和读书内容,能影响一代人的风貌,甚至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一个不能正常读书的年代,一个没有好书可读的年代,是读书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时光忽忽,二十年匆匆而过。当年在路灯下读书的小姑娘已经人到中年,儿子已高过了头顶。那些泛黄的竖行书,早已踪影全无,不知在什么时候丢失了。如今儿子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它们的新版,随时可看。假期里,我甚至鼓励他看。现今看这些书,叫课外阅读。
时光流逝再也不回,那些陈年旧事,带着几分辛酸,留在了记忆里。
我读小学时,还在“文革”尾期。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做学生的正在向白卷英雄张铁生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末一课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在那种气候下,父母不让我们读课本以外的闲书。染有“恶习”的我,只得偷偷摸摸读闲书。
一种途径是课间十分钟看。小孩子家自制能力差,往往挡不住闲书的诱惑,发展到上课看。课堂上看闲书要点技巧,一是把书放抽屉里或大腿上看,这种做法,头老是低着,很容易被老师发现。二是把书重在课本下看,乘老师背过身写黑板时,迅速翻页,这种做法虽隐蔽,神情终究不够自然。站过几次办公室后,知道上课不能读闲书。
再一途径是入睡前偷看。电灯不能开很晚,父母要干涉。我有一个别人很难有的意外条件。“文革”中,我家门前迁来一个工厂,把我家围在厂房中间。厂区内路灯颇多,我的窗外恰好有一盏一百多瓦的水银灯。明晃晃的路灯光方方地照进屋里,一半落在床上,一半落在地上,雪亮雪亮,竟能比过二十五瓦的白炽灯。古有凿壁偷光,我没有凿壁也有了光,暗喜老天待我甚厚,正好看闲书。一年四季中,唯夏季苦一点。放下蚊帐后,光弱,看不清字,只好不放,不免忍受着蚊子叮咬之苦。
书很难找。“文革”尾期以及结束后的两年内,书籍该烧的烧了,该禁的禁着。好在我有个姐姐,她也爱看闲书,时常从学校带回读物。那时,市面上最流行的书是毛泽东选集,记得是出了五卷吧。暗地里最流行的书是手抄本,姐姐带回家的手抄本有第二次握手、灰色的大楼、三下江南、一双绣花鞋等,还有一本诗抄。
一次,我们玩捉迷藏时,从家里放杂物的小阁楼上发现了一竹筐破旧的书籍。那竹筐上面没有遮挡物,书籍上落着厚厚的灰。我小心地抽出一本“噗簌簌”抖去灰尘,书,露出了本来面目,泛黄的纸张,竖行排版,繁体字。我们整理了一下,大约有三、四十本,都是旧书,有的甚至没有封面。其中有红楼梦、水浒传、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等等。我们一次带几本,看完后上去换,生怕被父母发现。我跟着姐姐看那些竖行书,面对那些繁体字,连猜带蒙能读懂四五成。
念初中时,已进入80年代,高考早恢复,书籍也解禁了。我离家在外读住校,功课增加了,学习要求高了,爱看闲书的“恶习”并没有改掉。
我们的寝室是栋民国初期的老式楼房,一楼一底,青砖青瓦,木质的地板,雕花的护栏和窗棂,连瓦铛上也有漂亮的花纹。女生住楼上,男生住楼下。寝室顶上有两盏二十五瓦的电灯,开关在老师值班室,统一开灯关灯。从我们下晚自习到关灯,只有一小时的整理内务和洗漱时间。
在学校里要做功课,回寝室要灯火管制,没有条件看闲书。如我一般嗜好者,搬出铁人王进喜的精神:没有条件“看”创造条件也要“看”息灯后,我们在走廊上借着十五瓦的路灯光看。灯光下的人从一个到两个,最后到了一群人。值班老师照例是不许的,其巡视时,大家一窝蜂往寝室里跑,难免影响别人休息,发生口角。又用手电在被窝里看,甚至用蜡烛或油灯,放蚊帐里看。在床上用火照明看书相当危险,被老师发现要挨训斥,于是偷偷摸摸地用衣服、被子等遮住散出去的光线。这一遮,遮出了事。
一晚,老师巡视时,有个同学在慌乱中碰翻了油灯。在惊恐的叫喊声中,火苗“呼”吞去了蚊帐,串到了上铺,卷席了邻铺。寝室里的人全部惊起,慌乱中,什么也顾不得,穿着短衣短裤,往门外奔。幸好,值班老师比较沉稳,站走廊里大喊:“楼下的男生快上来救火!”当火苗快舔着天棚时,男生们端着水盆奔上了楼。大约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一群衣不蔽体的女生,楞在了楼梯口,不敢向前。老师再三大叫:“快!快!快!”他们才奋不顾身地冲过来,入室救火。从火起到火灭,前后不过十分钟,代价惨重,印象深刻。数月后,仍有人梦中大叫:“着火了!”再次惊起一屋女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把书从窗棂格里伸出去,就着路灯光,基本能看清书上的字。旧式建筑的窗台很宽,能坐下一个人,每晚别人睡下后,我就爬上窗台看闲书。看书时,竖着耳朵捕捉外面的声响,当值班老师的脚步声或问询声传来时,我悄声溜下窗台,快速回自己的铺位。有时,干脆就地蹲下身子,潜在黑暗里,等着老师走过去。冬冷夏热,蚊虫叮咬是少不了的,我何惧这些?能看书就行。
那时街上有了书摊。小人书每本租金两分钱,就在书摊上看。小说和杂志租走,两元押金,按天付租金,两分钱一天。西游记、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娜娜、战争与和平等中外名著大都是在那时看的,也看收获、长江、十月、当代等大型文学期刊。还看了些杂乱的书,比如御香飘渺。
闲书不闲,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教育我爱国,传播我知识,陶冶我情操,丰富我生活,让我的心灵有所依附。古人能在“头悬梁、锥刺股”中重塑人生,可见,书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与其阅读经历密不可分。好的书籍就像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任何年代都闪耀着光芒,照亮着前行的路。一个年代的读书风气和读书内容,能影响一代人的风貌,甚至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一个不能正常读书的年代,一个没有好书可读的年代,是读书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时光忽忽,二十年匆匆而过。当年在路灯下读书的小姑娘已经人到中年,儿子已高过了头顶。那些泛黄的竖行书,早已踪影全无,不知在什么时候丢失了。如今儿子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它们的新版,随时可看。假期里,我甚至鼓励他看。现今看这些书,叫课外阅读。
时光流逝再也不回,那些陈年旧事,带着几分辛酸,留在了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