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毁灭总是比建设来的容易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一念永恒、武道宗师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怎么治理韩国旧民,秦子戈心里已经有自己的打算。
当初韩非刚来咸阳的时候,面对嬴政的频频讨教,韩非起初是想和徐庶一样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可是后来见秦王拿到他的著作后,韩非知道自己不能再傲娇下去了。于是开始向嬴政出主意,"先伐赵缓伐韩"的主张就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
在闲暇之余,秦子戈曾上门同他探讨过如何治理百姓这个千古难题。只要不涉及对韩的战事,韩非还是很乐意向别人推销自己的学说的。听了韩非的见解后,秦子戈受益匪浅。
秦法细致严谨,意在消灭阶级间长久以来的不平等,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与正义。可是,像韩非的《五囊》中所记载的五种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人,在当时却占据了各国社会上层的大多数。
当时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战国七雄都进行了变法图强,魏文侯时期的李愧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可是其中只有商鞅变法取得了真正的胜利,其余六国的变法大多"二世而亡"!
相较秦法的严谨,细致,关东六国却有许多贪赃枉法的污吏,国内文嬉武恬,国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常常肆意恩赏,任情刑罚,置法律于无地。相比秦国太子犯法且与庶民同罪,其余六国根本难以望其项背,无怪于六国变法都是人亡政息,只有秦国独大于西陲。
至于后来六国贵族起义时宣传的天下苦秦久矣,其实天下苦秦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那些昔日六国的王公贵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秦一统天下后,嬴政没有给六国百姓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是直接将秦法推广应用,这样六国百姓很难认同秦法。
秦朝二世而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天下民众缺乏对大秦的认可程度,嬴政还在位的时候,六国遗民慑服于他的威严,不敢反抗。可等皇位到了胡亥手里的时候,昔日的六国贵族开始蠢蠢欲动。再加上胡亥继位后不思朝政,整日寻欢作乐,甚至让赵高把持了朝政。没有了忌惮后的六国遗民到处煽动百姓,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打破了僵局,六国贵族纷纷起兵作乱意图恢复故国继续称王称霸,就这样,外焦内患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秦帝国就这样从内部分崩离析了。
虽然秦子戈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的改变历史在走向,让大秦这架马车千百世的走下去,但秦子戈并不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后悔现在的***。
对于如何治理天下,秦子戈结合后世的经历萌生出一个设想:法之天下,儒之教化。
法制是一个国家安邦治国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保障,但没有道德基础的法治就是很难被民众承认和遵守的。相反,单纯的依靠礼制来统御臣民也是不可取的。天行有常,人心无度。只要有一两个人首先打破礼制的统御,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年郑庄公蔑视周王室称霸后,周王室的礼制统治自此分崩离析。
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和单一的德治模式都有缺陷,秦法在秦地已经施行了百年,若是贸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那样的后果在秦没有统一天下前是秦无法承受的。而刚刚被秦军打下来的韩国就很适合秦子戈用来做尝试。
推行法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秦子戈从善如流的将刘邦入关时的约法三章拿过来当作法治的基础。
韩地与秦地接壤,所以对于秦国施行的秦法韩人是有所了解的。原本以为秦人攻下韩地后一定会在此地施行秦法,却不料秦子戈上任后宣布了"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本想要暗中煽动民众抵抗秦法统治的韩国旧贵族被秦子戈这一手弄的措手不及,而普通百姓对于这样简单明了的律法欣然接受。
烧完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后,秦子戈开始对德治下手。
韩昭侯当年起用京人(京,战国地名,故郑国之地)申不害发动了变法,申不害是法家术派名士,是术治派的开创者。
何为术治?即为督察臣下之法。说的再明白一些,就是整肃吏治,保持朝野清明的方法。如此的理念其实是很正面的,并没有什么好去斥责的地方。但是,如同一枚硬币一样,术治也有着正反两面。
申不害的变法曾一度使得韩国国内吏治整肃,诸侯不敢来犯,进而获劲韩之名,一改之前屈辱历史。
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一旦越界,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俗话说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在韩昭侯的"大力"支持下,术治大大膨胀。君臣尔虞我诈,官场勾心斗角,上下互相窥视,人人自危。这样的朝野氛围,君臣们岂有心思安心实干?
韩昭侯死后,历代国君照猫画虎,长期膨胀变形的术治摧毁了韩国赖以生存的道德基础,将韩国从一个耿直忠义之邦,演变成权谋算计之邦,凝聚臣民的道德防线荡然无存。
继"约法三章"后,秦子戈开始命人修建学堂,准备重建韩国民众的道德基础。
毁灭总是比建设来的容易,建筑如此,人心亦是如此。
学堂修建好后,秦子戈开始招生。对于招生的对象,秦子戈的要求是弱冠之下,平民出身。
育人好比育树,都要从幼苗开始。因为有些人一旦长歪了,就很难再长回来。
教育一直被王公贵族所把持,寻常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堂。
所以当听闻秦子戈想他们开放教育权后,那些平民一个个砸锅卖铁的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堂。当然秦子戈办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剥削这些韩地旧民,所以秦子戈只是象征性的向他们征收了一些学费,其中的大头都是秦子戈自掏腰包。
秦子戈之所以这样慷慨大方,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对于怎么治理韩国旧民,秦子戈心里已经有自己的打算。
当初韩非刚来咸阳的时候,面对嬴政的频频讨教,韩非起初是想和徐庶一样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可是后来见秦王拿到他的著作后,韩非知道自己不能再傲娇下去了。于是开始向嬴政出主意,"先伐赵缓伐韩"的主张就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
在闲暇之余,秦子戈曾上门同他探讨过如何治理百姓这个千古难题。只要不涉及对韩的战事,韩非还是很乐意向别人推销自己的学说的。听了韩非的见解后,秦子戈受益匪浅。
秦法细致严谨,意在消灭阶级间长久以来的不平等,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与正义。可是,像韩非的《五囊》中所记载的五种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人,在当时却占据了各国社会上层的大多数。
当时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战国七雄都进行了变法图强,魏文侯时期的李愧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可是其中只有商鞅变法取得了真正的胜利,其余六国的变法大多"二世而亡"!
相较秦法的严谨,细致,关东六国却有许多贪赃枉法的污吏,国内文嬉武恬,国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常常肆意恩赏,任情刑罚,置法律于无地。相比秦国太子犯法且与庶民同罪,其余六国根本难以望其项背,无怪于六国变法都是人亡政息,只有秦国独大于西陲。
至于后来六国贵族起义时宣传的天下苦秦久矣,其实天下苦秦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那些昔日六国的王公贵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秦一统天下后,嬴政没有给六国百姓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是直接将秦法推广应用,这样六国百姓很难认同秦法。
秦朝二世而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天下民众缺乏对大秦的认可程度,嬴政还在位的时候,六国遗民慑服于他的威严,不敢反抗。可等皇位到了胡亥手里的时候,昔日的六国贵族开始蠢蠢欲动。再加上胡亥继位后不思朝政,整日寻欢作乐,甚至让赵高把持了朝政。没有了忌惮后的六国遗民到处煽动百姓,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打破了僵局,六国贵族纷纷起兵作乱意图恢复故国继续称王称霸,就这样,外焦内患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秦帝国就这样从内部分崩离析了。
虽然秦子戈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的改变历史在走向,让大秦这架马车千百世的走下去,但秦子戈并不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后悔现在的***。
对于如何治理天下,秦子戈结合后世的经历萌生出一个设想:法之天下,儒之教化。
法制是一个国家安邦治国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保障,但没有道德基础的法治就是很难被民众承认和遵守的。相反,单纯的依靠礼制来统御臣民也是不可取的。天行有常,人心无度。只要有一两个人首先打破礼制的统御,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年郑庄公蔑视周王室称霸后,周王室的礼制统治自此分崩离析。
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和单一的德治模式都有缺陷,秦法在秦地已经施行了百年,若是贸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那样的后果在秦没有统一天下前是秦无法承受的。而刚刚被秦军打下来的韩国就很适合秦子戈用来做尝试。
推行法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秦子戈从善如流的将刘邦入关时的约法三章拿过来当作法治的基础。
韩地与秦地接壤,所以对于秦国施行的秦法韩人是有所了解的。原本以为秦人攻下韩地后一定会在此地施行秦法,却不料秦子戈上任后宣布了"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本想要暗中煽动民众抵抗秦法统治的韩国旧贵族被秦子戈这一手弄的措手不及,而普通百姓对于这样简单明了的律法欣然接受。
烧完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后,秦子戈开始对德治下手。
韩昭侯当年起用京人(京,战国地名,故郑国之地)申不害发动了变法,申不害是法家术派名士,是术治派的开创者。
何为术治?即为督察臣下之法。说的再明白一些,就是整肃吏治,保持朝野清明的方法。如此的理念其实是很正面的,并没有什么好去斥责的地方。但是,如同一枚硬币一样,术治也有着正反两面。
申不害的变法曾一度使得韩国国内吏治整肃,诸侯不敢来犯,进而获劲韩之名,一改之前屈辱历史。
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一旦越界,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俗话说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在韩昭侯的"大力"支持下,术治大大膨胀。君臣尔虞我诈,官场勾心斗角,上下互相窥视,人人自危。这样的朝野氛围,君臣们岂有心思安心实干?
韩昭侯死后,历代国君照猫画虎,长期膨胀变形的术治摧毁了韩国赖以生存的道德基础,将韩国从一个耿直忠义之邦,演变成权谋算计之邦,凝聚臣民的道德防线荡然无存。
继"约法三章"后,秦子戈开始命人修建学堂,准备重建韩国民众的道德基础。
毁灭总是比建设来的容易,建筑如此,人心亦是如此。
学堂修建好后,秦子戈开始招生。对于招生的对象,秦子戈的要求是弱冠之下,平民出身。
育人好比育树,都要从幼苗开始。因为有些人一旦长歪了,就很难再长回来。
教育一直被王公贵族所把持,寻常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堂。
所以当听闻秦子戈想他们开放教育权后,那些平民一个个砸锅卖铁的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堂。当然秦子戈办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剥削这些韩地旧民,所以秦子戈只是象征性的向他们征收了一些学费,其中的大头都是秦子戈自掏腰包。
秦子戈之所以这样慷慨大方,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