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与朱明的命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红旗小说网 www.hqqpxjd.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篇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赵宋与朱明这两个以汉族为主题的王朝,它们的结局注定是不同的,因为在他们建立之初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它们没有汉唐那样的文治武功,却也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赵宋,为人类文明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无论是在文化、科技、经济领域赵宋的贡献都是举世公认的。但是与赵宋之前的各个王朝相比,赵宋似乎是太过懦弱,长期受到游牧民族的敲打和不停的敲竹杠,几乎被后来居上的金给灭掉,而被更后来的蒙元灭亡。
就在宋金联合灭辽之后的不久,金人就打起了大宋的主意,决定对大宋动手,他们之所以毫无顾忌是因为在他们与宋联合对辽作战的过程中,宋军的腐败无能在他们面前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这极大的刺激了他们的胃口,他们不再满足跟大宋瓜分辽,平起平坐了,而是要赵家的所有土地、人口及一切财富,甚至包括赵氏宗室的命,于是金兵在借灭辽的余威南下,他们下个要吃掉的目标是富庶的大宋!
此时的宋朝皇帝徽宗赵佶是个天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对书画诗词都有极深的造诣,自然他的热情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无心过问朝政,将国家的交给底下的人管理,由于他本人爱好书画石头什么的,他所信任的人都是些投其所好平庸的小人,就是水浒中的那样的奸臣官僚,他们擅长的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仗势欺人、阿谀奉承、阴人、整人、陷害人及搂钱,如果给这些人一个不会影响大局的肥缺最多也就是搂钱,不会马上危害国家,不过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来一次总爆发,但是如果委以军国大权的重任,那么就是将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置于悬崖上,随时都会玩完。果然,水浒中的几个奸臣都是掌管着帝国的大权,高俅是个混混出身,只因为踢得一脚好球,深得皇上的喜欢,也就不考虑该人的能力人品及所长,只凭自己的好恶一路抬举,直到提拔当了殿帅府的太尉,握有军权,本来踢球是其所长给个足协主席就够了,给他那样的大的权利,自然干不好,加上高太尉人品本来就很槽糕,不学无术,只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公报私仇,谋取私利,仗势欺人。童贯是个宦官本来是皇帝身边伺候皇上和皇上的大小老婆的们的,让他带兵打仗焉有不败之理?还有跟皇上同样爱好书法的蔡京等人,这些人不过是些艺术型官僚,跟皇帝倒是志同道合,但是包括皇帝在内都选错了行,不该从政,尤其是打仗更不是作诗作画,不能那么文质彬彬!
当大金国的铁骑打到东京的时候,一向不关心政治专注于创作的赵佶也慌了,有时候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会来关心你,何况赵佶是皇帝,金人最关心他了,这个时候需要皇帝拿主意,但是赵佶艺术创作是天才,作重大的决策和重大的部署就是不知所措了,于是干脆就把皇位传给儿子,不当这个劳什子皇帝,自己先开溜再说,等到李刚打退金人,由于金人狮子大张口勒索重金没有得到,再次来攻打汴梁,比他爹更昏庸的钦宗皇帝赵桓听信妖人,致使京师陷落,公元1127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满载而归的金人再一次看穿了宋的虚弱无能,这样进一步的助长了他们的野心,清明上河图所表现这样繁盛王朝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然而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宋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
高宗本来是个不受待见的皇子,因祸得福延续了赵宋王朝。金人对于漏网的高宗十分生气,再次南下,赵构无力抵抗,闻风逃跑,一路南逃直至海上。然而就在金兵一路南下当中还是遇到来自宋朝中下层军人和民间的抵抗,等到韩世忠黄天荡一战,扭转了战局,直到岳家军反攻,不仅挽救了南宋小朝廷,得以苟延残喘,而且使金人已经处于守势,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崛起于大漠的蒙古骑兵,是当时整个世界上最英勇善战的军队,横扫欧亚,短短的几十年灭国无算,在骷髅堆上建立起来了几个大汗国,就连打败宋朝的大金国也用不了多久被蒙古骑兵灭掉了,按照逻辑,宋朝显然就是弱宋了,拿下宋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在在进攻宋朝后他们发现了,他们遇到了多次战争中从来没有过的顽强抵抗,仅襄阳一城就够费劲,这样蒙(元)宋相持半个世纪之久,才算灭掉赵宋。
在宋朝在灭亡时上到宰相,下到平民都是为这个王朝尽忠尽力,直至死难殉国,数十万的学子和百姓及官员跳崖殉国,誓死不屈外辱。然而,同样的朱明王朝,它的命运却是几乎相反。朱明的军力国力甚至再现过汉唐强盛,永乐大帝北征沙漠,郑和数次下西洋,远人来服,然而就在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大明治下的子民李自成带领着农民军攻破北京,彻底绝望的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一名太监的陪伴下孤零零的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殉国,同年大明的高级将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联合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杀入北京打跑李自成,吴三桂倒不是为了挽救大明,仅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自此满清入主中原,这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的,当年努尔哈赤起兵反叛明朝,不过是对明朝藩属国政策的不满,后来多次的请和,都被明朝君臣拒绝,为了请和,皇太极不惜改国号,可见长期的对峙明朝耗不起,满清更加的耗不起,他们更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想敲一笔。明朝的皇族没有像宋朝那样几乎被一锅端了,尽数被俘,但是南明的几个小朝廷不仅没有出现像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将领保住半壁江山,相反南明流亡政府的皇帝被大明的将领吴三桂亲手绞死!
同为儒教立国,崇尚理学的朱明为什么它的命运与赵宋比较尽然如此的不幸?除了多方面的因素外,决定这两个汉族王朝命运截然相反的关键因素还是要追溯到其立国之初。
赵宋王朝没有宦官专权,外戚乱国,几乎没有文字狱等封建王朝的黑暗与乱象,相对清明和相对健全的文官体制,是士大夫的乐园,它的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都是在宋代得以进一步完善,其繁荣富庶远迈汉唐,以及将儒家精神发扬至巅峰,这是大宋立国之初所决定的,虽然大宋王朝是在阴谋与背叛中开的局,但是也是在理性与文明下立国,没有大规模的屠戮与杀伐,它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虽为一介武夫,然而他的雄才大略不输于任何一个君王,他的仁厚与开明,为后人所称道,被视为是封建社会帝王的楷模,明人所撰的“三言二拍”中有一篇宋太祖千里送京娘对赵匡胤的光明磊落行侠仗义的人格大加赞赏,认为赵宋王朝没有其他封建专制王朝的普遍黑暗与丑陋现象,是其开国之君的人格决定,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有点令人沮丧,而且赵匡胤也太过高大全,有点不近人情,这也许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是总的可以看出明人对赵匡胤是有好感的。
下篇
公元959年,后周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禁卫军的最高长官赵匡胤,第二年春正月,在陈桥驿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几乎上演过类似的节目,在上演这样的节目之后必然大规模的屠戮无辜,然而赵匡胤的政变几乎是鸡犬不惊,没有诛灭满门的惨剧和烧杀抢掠混乱,优待前朝官员,虽然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辜负世宗皇帝的对他的信任,估计是出于内疚世世代代礼遇厚待柴氏,夺人产业虽说不大厚道,但是知耻近乎勇,较之夺人产业后还灭人满门要进步的多。汉高祖大规模的屠戮功臣为后世的子孙立下崇尚厚黑窝里斗的榜样,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坦诚与宽厚赢得了一致的拥戴,并以最小的代价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赵宋王朝成为中国专制王朝的开明典范,而在赵宋的危亡关头总是有人出来用生命捍卫,这正是太祖积下恩德和臣民对其恩德的回报,反观朱明,朱明在危亡之际其子孙惨遭杀戮,而大明严格的说,不是亡于李自成,而是在朱元璋举起屠刀开始滥杀自己的同志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命运,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就决定了自己子孙个个惨遭屠戮,而朱明没有岳飞韩世忠,而只要吴三桂等人,是因为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将领他们不是传首九边就是被凌迟处死了。
朱元璋是个传奇色彩很浓的皇帝,他出身微末,在元朝的暴政下幸存下来,亲眼目睹亲人活活饿死的惨剧,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跟统治者拼了,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以其坚毅的性格和杰出的才干领导汉人推翻元蒙,缔造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然而富有四海的朱元璋还是感到威胁随时存在,他所经历的苦难时刻提醒他这个江山的来之不易,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元蒙被驱逐出中原了,群雄都被削平了,但他的不安全感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而是来自大明帝国的内部,尤其是他感觉到跟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同志们的眼睛都在盯着他屁股下面的宝座,这样他愈加觉得加强权力的紧迫感,必须牢牢抓住大权,于是他废除宰相一职,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于是锦衣卫遍布朝野,严格监视官员的举动,这样越加重了他的疑心,始终觉得他的同志们会来抢他的位置,即便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慑于他的威望与魄力不敢觊觎,但是等到他百年之后,皇孙年轻资历浅,缺乏魄力和威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历史上幼主当国权臣篡国的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老将们,不再是他战争年代倚重的对象,而是处处防范的对象,简直就是他的有一块心病,仿佛跟他们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可以说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就坐卧不宁,终于这样的疑心和为子孙后代的长远计,他终于动手了,对昔日的兄弟加同志进行了大清洗,诬以谋反,动辄株连数万人,造成极大的恐怖气氛,搞得人人自危!
在清理掉所有的假想敌后,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王封侯,让他的子子孙孙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继承他开创的事业,千秋万载,这几乎是每个帝王的最高理想,然而就在他死后的不久,大臣大将们无人造他们家的反了,但是窝里斗是自然就上演了,儿子造了孙子的反,因此窝里斗、宦官、腐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因此整个明朝都是昏君辈出,一代代积累下弊端报应到了倒霉的子孙朱由检的身上。
朱由检继位之后可以说大明王朝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尤其是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和祖父的祖父嘉靖皇帝,最糟糕却在位时间最长,加上父兄的接力赛继续糟糕,他接过这个烂摊子,年纪轻轻根本不知道怎么收拾,累的半死,越收拾越乱,内有民变,外有强虏,到处修补,到处扑火,越修越烂,越扑火越多,已成燎原之势,扑不胜扑,即使出任大明的皇帝比他再强些也未必能挽救大明,于是只能以身殉国,博得了后人的一些同情,但是在当时大明的臣子看来大势已去,都当了带路党了,因为朱明的历代皇帝多是刻薄寡恩,一个个残暴嗜血,昏庸荒唐,几乎每个皇帝都要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感情上臣民更多对其产生了厌恶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维护它,因此朱明的命运早已注定,不以人的意志改变,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诚如斯言!
上篇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赵宋与朱明这两个以汉族为主题的王朝,它们的结局注定是不同的,因为在他们建立之初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它们没有汉唐那样的文治武功,却也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赵宋,为人类文明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无论是在文化、科技、经济领域赵宋的贡献都是举世公认的。但是与赵宋之前的各个王朝相比,赵宋似乎是太过懦弱,长期受到游牧民族的敲打和不停的敲竹杠,几乎被后来居上的金给灭掉,而被更后来的蒙元灭亡。
就在宋金联合灭辽之后的不久,金人就打起了大宋的主意,决定对大宋动手,他们之所以毫无顾忌是因为在他们与宋联合对辽作战的过程中,宋军的腐败无能在他们面前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这极大的刺激了他们的胃口,他们不再满足跟大宋瓜分辽,平起平坐了,而是要赵家的所有土地、人口及一切财富,甚至包括赵氏宗室的命,于是金兵在借灭辽的余威南下,他们下个要吃掉的目标是富庶的大宋!
此时的宋朝皇帝徽宗赵佶是个天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对书画诗词都有极深的造诣,自然他的热情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无心过问朝政,将国家的交给底下的人管理,由于他本人爱好书画石头什么的,他所信任的人都是些投其所好平庸的小人,就是水浒中的那样的奸臣官僚,他们擅长的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仗势欺人、阿谀奉承、阴人、整人、陷害人及搂钱,如果给这些人一个不会影响大局的肥缺最多也就是搂钱,不会马上危害国家,不过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来一次总爆发,但是如果委以军国大权的重任,那么就是将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置于悬崖上,随时都会玩完。果然,水浒中的几个奸臣都是掌管着帝国的大权,高俅是个混混出身,只因为踢得一脚好球,深得皇上的喜欢,也就不考虑该人的能力人品及所长,只凭自己的好恶一路抬举,直到提拔当了殿帅府的太尉,握有军权,本来踢球是其所长给个足协主席就够了,给他那样的大的权利,自然干不好,加上高太尉人品本来就很槽糕,不学无术,只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公报私仇,谋取私利,仗势欺人。童贯是个宦官本来是皇帝身边伺候皇上和皇上的大小老婆的们的,让他带兵打仗焉有不败之理?还有跟皇上同样爱好书法的蔡京等人,这些人不过是些艺术型官僚,跟皇帝倒是志同道合,但是包括皇帝在内都选错了行,不该从政,尤其是打仗更不是作诗作画,不能那么文质彬彬!
当大金国的铁骑打到东京的时候,一向不关心政治专注于创作的赵佶也慌了,有时候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会来关心你,何况赵佶是皇帝,金人最关心他了,这个时候需要皇帝拿主意,但是赵佶艺术创作是天才,作重大的决策和重大的部署就是不知所措了,于是干脆就把皇位传给儿子,不当这个劳什子皇帝,自己先开溜再说,等到李刚打退金人,由于金人狮子大张口勒索重金没有得到,再次来攻打汴梁,比他爹更昏庸的钦宗皇帝赵桓听信妖人,致使京师陷落,公元1127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满载而归的金人再一次看穿了宋的虚弱无能,这样进一步的助长了他们的野心,清明上河图所表现这样繁盛王朝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然而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宋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
高宗本来是个不受待见的皇子,因祸得福延续了赵宋王朝。金人对于漏网的高宗十分生气,再次南下,赵构无力抵抗,闻风逃跑,一路南逃直至海上。然而就在金兵一路南下当中还是遇到来自宋朝中下层军人和民间的抵抗,等到韩世忠黄天荡一战,扭转了战局,直到岳家军反攻,不仅挽救了南宋小朝廷,得以苟延残喘,而且使金人已经处于守势,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崛起于大漠的蒙古骑兵,是当时整个世界上最英勇善战的军队,横扫欧亚,短短的几十年灭国无算,在骷髅堆上建立起来了几个大汗国,就连打败宋朝的大金国也用不了多久被蒙古骑兵灭掉了,按照逻辑,宋朝显然就是弱宋了,拿下宋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在在进攻宋朝后他们发现了,他们遇到了多次战争中从来没有过的顽强抵抗,仅襄阳一城就够费劲,这样蒙(元)宋相持半个世纪之久,才算灭掉赵宋。
在宋朝在灭亡时上到宰相,下到平民都是为这个王朝尽忠尽力,直至死难殉国,数十万的学子和百姓及官员跳崖殉国,誓死不屈外辱。然而,同样的朱明王朝,它的命运却是几乎相反。朱明的军力国力甚至再现过汉唐强盛,永乐大帝北征沙漠,郑和数次下西洋,远人来服,然而就在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大明治下的子民李自成带领着农民军攻破北京,彻底绝望的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一名太监的陪伴下孤零零的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殉国,同年大明的高级将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联合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杀入北京打跑李自成,吴三桂倒不是为了挽救大明,仅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自此满清入主中原,这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的,当年努尔哈赤起兵反叛明朝,不过是对明朝藩属国政策的不满,后来多次的请和,都被明朝君臣拒绝,为了请和,皇太极不惜改国号,可见长期的对峙明朝耗不起,满清更加的耗不起,他们更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想敲一笔。明朝的皇族没有像宋朝那样几乎被一锅端了,尽数被俘,但是南明的几个小朝廷不仅没有出现像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将领保住半壁江山,相反南明流亡政府的皇帝被大明的将领吴三桂亲手绞死!
同为儒教立国,崇尚理学的朱明为什么它的命运与赵宋比较尽然如此的不幸?除了多方面的因素外,决定这两个汉族王朝命运截然相反的关键因素还是要追溯到其立国之初。
赵宋王朝没有宦官专权,外戚乱国,几乎没有文字狱等封建王朝的黑暗与乱象,相对清明和相对健全的文官体制,是士大夫的乐园,它的先进生产力和文化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都是在宋代得以进一步完善,其繁荣富庶远迈汉唐,以及将儒家精神发扬至巅峰,这是大宋立国之初所决定的,虽然大宋王朝是在阴谋与背叛中开的局,但是也是在理性与文明下立国,没有大规模的屠戮与杀伐,它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虽为一介武夫,然而他的雄才大略不输于任何一个君王,他的仁厚与开明,为后人所称道,被视为是封建社会帝王的楷模,明人所撰的“三言二拍”中有一篇宋太祖千里送京娘对赵匡胤的光明磊落行侠仗义的人格大加赞赏,认为赵宋王朝没有其他封建专制王朝的普遍黑暗与丑陋现象,是其开国之君的人格决定,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有点令人沮丧,而且赵匡胤也太过高大全,有点不近人情,这也许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是总的可以看出明人对赵匡胤是有好感的。
下篇
公元959年,后周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禁卫军的最高长官赵匡胤,第二年春正月,在陈桥驿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几乎上演过类似的节目,在上演这样的节目之后必然大规模的屠戮无辜,然而赵匡胤的政变几乎是鸡犬不惊,没有诛灭满门的惨剧和烧杀抢掠混乱,优待前朝官员,虽然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辜负世宗皇帝的对他的信任,估计是出于内疚世世代代礼遇厚待柴氏,夺人产业虽说不大厚道,但是知耻近乎勇,较之夺人产业后还灭人满门要进步的多。汉高祖大规模的屠戮功臣为后世的子孙立下崇尚厚黑窝里斗的榜样,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坦诚与宽厚赢得了一致的拥戴,并以最小的代价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赵宋王朝成为中国专制王朝的开明典范,而在赵宋的危亡关头总是有人出来用生命捍卫,这正是太祖积下恩德和臣民对其恩德的回报,反观朱明,朱明在危亡之际其子孙惨遭杀戮,而大明严格的说,不是亡于李自成,而是在朱元璋举起屠刀开始滥杀自己的同志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命运,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就决定了自己子孙个个惨遭屠戮,而朱明没有岳飞韩世忠,而只要吴三桂等人,是因为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将领他们不是传首九边就是被凌迟处死了。
朱元璋是个传奇色彩很浓的皇帝,他出身微末,在元朝的暴政下幸存下来,亲眼目睹亲人活活饿死的惨剧,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跟统治者拼了,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以其坚毅的性格和杰出的才干领导汉人推翻元蒙,缔造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然而富有四海的朱元璋还是感到威胁随时存在,他所经历的苦难时刻提醒他这个江山的来之不易,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元蒙被驱逐出中原了,群雄都被削平了,但他的不安全感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而是来自大明帝国的内部,尤其是他感觉到跟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同志们的眼睛都在盯着他屁股下面的宝座,这样他愈加觉得加强权力的紧迫感,必须牢牢抓住大权,于是他废除宰相一职,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于是锦衣卫遍布朝野,严格监视官员的举动,这样越加重了他的疑心,始终觉得他的同志们会来抢他的位置,即便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慑于他的威望与魄力不敢觊觎,但是等到他百年之后,皇孙年轻资历浅,缺乏魄力和威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历史上幼主当国权臣篡国的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老将们,不再是他战争年代倚重的对象,而是处处防范的对象,简直就是他的有一块心病,仿佛跟他们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可以说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就坐卧不宁,终于这样的疑心和为子孙后代的长远计,他终于动手了,对昔日的兄弟加同志进行了大清洗,诬以谋反,动辄株连数万人,造成极大的恐怖气氛,搞得人人自危!
在清理掉所有的假想敌后,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王封侯,让他的子子孙孙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继承他开创的事业,千秋万载,这几乎是每个帝王的最高理想,然而就在他死后的不久,大臣大将们无人造他们家的反了,但是窝里斗是自然就上演了,儿子造了孙子的反,因此窝里斗、宦官、腐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因此整个明朝都是昏君辈出,一代代积累下弊端报应到了倒霉的子孙朱由检的身上。
朱由检继位之后可以说大明王朝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尤其是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和祖父的祖父嘉靖皇帝,最糟糕却在位时间最长,加上父兄的接力赛继续糟糕,他接过这个烂摊子,年纪轻轻根本不知道怎么收拾,累的半死,越收拾越乱,内有民变,外有强虏,到处修补,到处扑火,越修越烂,越扑火越多,已成燎原之势,扑不胜扑,即使出任大明的皇帝比他再强些也未必能挽救大明,于是只能以身殉国,博得了后人的一些同情,但是在当时大明的臣子看来大势已去,都当了带路党了,因为朱明的历代皇帝多是刻薄寡恩,一个个残暴嗜血,昏庸荒唐,几乎每个皇帝都要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感情上臣民更多对其产生了厌恶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维护它,因此朱明的命运早已注定,不以人的意志改变,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诚如斯言!